-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输血在心脏手术中难以避免且已被证实对患者总体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患者血液管理(PBM)作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方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血制品暴露,改善患者预后。文章综述了心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PBM的研究进展,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阶段,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术前阶段重点关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的评估以及贫血管理;术中PBM策略的优化涵盖了微创技术、逆行自体血预充、自体血回输、凝血因子浓缩物、抗纤溶剂及粘弹性凝血试验的应用;术后则采取限制性输血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初步分析该护理小组模式使用有效性、可行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模板及依据。方法:研究根据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样本公式N=400×〔(1-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抽取相应研究样本量,并结合本地区及科室实际情况且在保证整体抽样准确性及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Poisson(泊松分布)、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纳入本地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96例作为最终观察样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通路护理、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并观察两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血流量和血管通路并发症及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样本延长且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样本,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低于对照组的12.50%(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较护理前,两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及"面对"构成比均升高、"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面对"构成比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60.42%(29/48)、"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分别为4.17%(2/48)、0.00%(0/48)低于对照组的22.92%(11/48)、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满意度100.00%(48/48)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透析血管通路小组护理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满意且优势突出,保证了血管通路使用安全性、提升了血管通路使用效率,有助于改善血液净化质量,为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血管通路管理提供并积累了经验,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加强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ender健康促进模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和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身体负担、情感负担及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核心管理能力、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及自我监测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可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DCA循环在缩短血液病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PDCA循环模式在缩短血液病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将2018年1—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设为改进前,2019年1—6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改进后。改进前按照医院规范化流程进行取血输血操作,改进后在医院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寻找出之前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取血输血过程的细节进行了持续改进,并比较改进前后的输血等候时间。结果:改进前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6.95 ± 9.20)min,改进后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5.59 ± 4.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75, P<0.01);改进后不合格率6.25%(2/32),明显低于改进前的26.53%(2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87, P<0.05)。 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输血等候时间,能够保证在取血后的30 min内及时输注,以提高病房输血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其通过特异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促进血小板生成。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减少血小板输注、避免血液制品输注的不良反应。目前,全球已有5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获批进入临床应用,包括rhTPO、罗普司亭(Romiplostim)、艾曲泊帕(Eltrombopag)、海曲泊帕(Hetrombopag)、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及芦曲泊帕(Lusutrombopag)。深入了解此类药物的分子特征和机制特点,正确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规避不良事件,对临床医师十分重要。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制定,旨在规范、指导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本共识将重点介绍已在我国上市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和液体管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具有挑战性的危重症之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作为各种危重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ARDS患者救治的影响力也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CRRT技术尚未被纳入指南推荐,但大量研究已经显示CRRT能改善ARDS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其中对ARDS炎症因子的清除与液体管理的影响值得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在肾内科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在肾内科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肾内科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6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肾功能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影响。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水平等肾功能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的外循环凝血、穿刺点渗血、导管脱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能够依据肾内科患者健康恢复的目标进行目标设定为流程导向,持续提高肾病患者的管理质量,同时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情况,降低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输血肝移植的临床初步探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减少或避免肝移植术中输注异体血的系列血液管理改进策略对受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无输血组(21例)和输血组(28例)。无输血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3±11.6)岁;输血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14.2)岁。所有患者术中采用急性血液稀释、低中心静脉压、血液回收等麻醉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随机选取2019年1—7月未采取输血管理策略的40例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8.9±14.1)岁。收集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移植术后早期的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输血组与输血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出血量分别为(454.2±271.3)、(673.6±333.4)、(890.3±346.7)ml; q=-6.342、-5.286, P值均<0.05]。无输血组ICU住院时间短于输血组和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6.4±9.1)、(44.3±14.9)、(58.2±21.1)h; q=-4.432、-3.824, P值均<0.05],术后第7天无输血组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56.8±32.1)U/L比(89.6±45.6)U/L; q=-3.358, P<0.05]。 结论:以不输血肝移植为目标开展多学科输血管理技术改进措施,可有效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并有助于避免外科输血,且有利于受者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6月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组建了专业小组进行质量控制阶段作为研究组;研究组由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组建为1个管理组和7个专业小组(生活小组、安全小组、技能小组、感染防控小组、宣教小组、循证小组及设备维护小组)。明确指定各小组的护理管理内容和职责,采用追踪法评价两个阶段的血液净化中心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的血液净化中心各项考核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专业小组质控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质量,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护理效果,确保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