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伴焦虑症慢性失眠效果及对炎性细胞相关因子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对慢性失眠伴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安阳市人民医院144例慢性失眠伴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各48例.艾司唑仑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高压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联合组采用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焦虑情绪(SAS评分)、睡眠质量(PSQI评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相关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6,P<0.05);联合组治疗后SAS、PSQI评分低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124、6.277,P<0.05);联合组治疗后IL-1β、TNF-α水平低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225、482.978,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浆CRH、ACTH水平低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9、3.986,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17%)与艾司唑仑组(6.25%)、高压氧组(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4,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是治疗慢性失眠伴焦虑症患者的有效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细胞因子、HPA轴相关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情绪释放疗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抑郁及疾病接受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情绪释放疗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抑郁及疾病接受度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焦虑、抑郁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接受情绪释放疗法,10~15 min/次,3次/d,连续干预2 w;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 w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疾病接受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和疾病接受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2 w后,试验组的SAS和SDS得分分别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试验组疾病接受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情绪释放疗法可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抑郁及疾病接受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规范化癌痛管理策略联合EFT干预对癌痛患者心理弹性及APS-POQ-R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规范化癌痛管理策略联合情绪释放疗法(EFT)干预对癌痛患者心理弹性及美国疼痛协会修订版病人疼痛结局问卷(APS-POQ-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癌痛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FT干预在该院推行时间,将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5例癌痛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规范化癌痛管理策略干预;将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5例癌痛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规范化癌痛管理策略联合EFT干预。比较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美国疼痛协会修订版病人疼痛结局问卷(APS-POQ-R)〕、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希望水平〔Herth希望量表(HHI)〕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CD-RISC、HHI、GQOL-74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 P<0.05);疼痛程度、疼痛信念、疼痛对活动影响、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规范化癌痛管理策略联合EFT干预能够减轻癌痛患者疼痛程度,增强其心理弹性,对提高其睡眠质量、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有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的头晕/眩晕疾病患者368例患者,其中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153例为后循环组,非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215例为非后循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将153例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护理,均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头晕/眩晕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眩晕对患者影响、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治疗依从性;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 OR=2.675,95% CI 1.179~6.070)、年龄≥60岁( OR=2.255,95% CI 1.105~4.602)、存在高血压( OR=3.330,95% CI 1.651~6.717)、糖尿病( OR=2.044,95% CI 1.270~3.291)、吸烟( OR=2.333,95% CI 1.266~4.300)、既往存在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 OR=2.601,95% CI 1.333~5.075)、既往存在心血管病史( OR=2.143,95% CI 1.085~4.230)是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头晕/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分别为(1.26 ± 0.34)次/月、(4.16 ± 1.02)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18 ± 0.95)次/月、(6.43 ± 1.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9、12.74,均 P<0.05);观察组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12.27 ± 3.34)、(37.35 ± 3.62)、(38.13 ± 3.2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35 ± 4.61)、(44.19 ± 3.14)、(43.25 ± 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5、12.48、10.05,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分分别为(6.77 ± 0.52)、(87.06 ± 3.12)分,高于对照组的(5.34 ± 0.37)、(79.14 ± 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58、13.09,均 P<0.05)。 结论:男性、年龄≥60岁、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既往存在卒中或TIA史、既往存在心血管病史是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发作情况,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理情绪释放联合家属协同护理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合理情绪释放联合家属协同护理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56例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实施合理情绪释放联合家属协同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程度(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压力感知度〔压力感知量表(PSS)〕、家属亲密度(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两组生活质量〔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降低( P<0.05),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 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PSS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KCCQ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升高( 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 P<0.05)。 结论:合理情绪释放联合家属协同护理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压力感知度和家属亲密度,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终关怀联合情绪释放疗法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联合情绪释放疗法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钟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8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临终关怀联合情绪释放疗法。统计两组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抑郁(SDS)、焦虑(SAS)〕评分、应对方式(SCSQ)评分、自我效能(GSES)评分、自我感受负担(SPBS)评分、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SAS及SDS分值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分值较干预前增高,消极应对分值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认知症状管理、疾病管理评分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情感因素、经济因素、身体因素分值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取临终关怀及情绪释放疗法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减轻自我感受负担,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 650 MHz射频辐射对小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 650 MHz射频暴露对小鼠行为学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成年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CON)和射频辐射组(RFR);采用2 650 MHz射频电磁场对小鼠进行全身均匀暴露,时间为单次3 h。采用电磁辐射分析仪检测射频辐射平台有效工作区的场强分布;光纤测温仪监测射频暴露过程中小鼠肛温的变化;采用新物体识别、社交偏好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认知、社交和情绪的改变;微透析采样和质谱法检测小鼠海马神经递质释放水平的变化;显微镜观察海马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射频辐射引起小鼠肛温升高最大为0.61℃,在热安全的范围之内。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射频辐射组小鼠探索新物体的次数占比和时间占比( t=4.50、2.53, P<0.05)均显著下降;社交实验射频辐射组小鼠探索同类的次数( t =0.08, P<0.01)和时间( t =0.03, P<0.05)显著下降;旷场实验射频辐射组小鼠探索中央区域的次数、时间未见明显改变(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射频辐射组小鼠海马5-羟色胺释放增加( t =-2.56, P<0.05),乙酰胆碱释放减少( t =2.21, P<0.05),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射频辐射组小鼠海马组织结构和突触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损伤。 结论:2 650 MHz射频辐射引起小鼠认知功能损伤和社交偏好异常,上述变化与射频暴露导致的神经元功能异常和递质释放紊乱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加工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与创伤经历有关的精神障碍,核心症状包括闯入或重复体验、回避、负性认知和情绪的改变以及过度警觉。认知加工疗法(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CPT)通过阻止回避、释放真实情感、识别和挑战“阻滞点”等核心治疗步骤,可能通过改变小脑、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改善PTSD症状。目前国外已有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CPT的疗效,但国内却尚未见推广该疗法。因此,本文拟总结CPT在不同人群的临床应用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以期为CPT的本土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深入了解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护士的工作体验及需求,为护士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提升其护理能力的同时为即将开展家庭陪护病房的同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2年6—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对15名护理过家庭陪护病房患儿的新生儿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使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分析提炼出主题。结果:分析得出4个主题,分别为情感体验较多、护理理念需改变、专业能力需提升、团队合作需加强。结论:管理者需重视家庭陪护病房护士的压力与需求,帮助释放消极情绪以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努力转变传统护理理念,促进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加强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提高新生儿科护士在家庭陪护病房的综合护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及巴林特小组模式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巴林特小组模式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该院89例肿瘤内科在职注册护士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症状自评表SCL-90对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同期另选91例普通内科护士作为对照组,记录结果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采用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观察并进行干预前后护士专业生活质量、共情和一般健康状况测评。结果:观察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模;其中肿瘤护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明显高于常模。干预后观察组同情心满意度、护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及换位思考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护士健康状况均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巴林特小组能够提高内科护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及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同情心满意程度,同时帮助内科护士释放情绪、缓解和应对压力,但对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压力方面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