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气守神"推拿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P物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从气守神"推拿法对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8例GA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试验组采用"从气守神"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肝气郁结型中医证候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分,血清5-HT、SP水平.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SAS、肝气郁结证中医证候量表及PS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试验组HAMA、SAS及PSQI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5-H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S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升高和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 "从气守神"推拿法可调节GAD患者血清5-HT、SP水平,调节脑—肠轴,从而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焦虑、失眠等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伴焦虑症慢性失眠效果及对炎性细胞相关因子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对慢性失眠伴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安阳市人民医院144例慢性失眠伴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各48例.艾司唑仑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高压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联合组采用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焦虑情绪(SAS评分)、睡眠质量(PSQI评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相关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6,P<0.05);联合组治疗后SAS、PSQI评分低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124、6.277,P<0.05);联合组治疗后IL-1β、TNF-α水平低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225、482.978,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浆CRH、ACTH水平低于艾司唑仑组、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9、3.986,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17%)与艾司唑仑组(6.25%)、高压氧组(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4,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艾司唑仑是治疗慢性失眠伴焦虑症患者的有效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细胞因子、HPA轴相关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fMRI评价失眠障碍患者相关脑区脑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会导致日间功能障碍及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也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ID已成为影响公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作为一种非侵入式检查手段,可以反映大脑的生理或病理功能状态,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ID患者脑区功能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ID患者在杏仁核、海马、额叶等多个脑区存在功能异常,通过fMRI技术,研究者能够观察到这些脑区在ID患者中的神经元活动变化.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采用基于fMRI分析评估ID患者相关脑区脑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探索ID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影像学研究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阿尔茨海默病、肠易激综合征等.通过机制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调节突触可塑性、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等方面发挥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作用.但目前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仍存在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低、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作用机制不够明确等问题.今后应设计更加科学的试验方案,建立完备的疗效评价标准,探索明确的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在相隔第一版13年后于2023年8月正式出版。第二版的修订原则是:保持第一版框架,在原有框架基础上结合研究进展,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国内外最新成果的内容。参照DSM-5和ICD-11精神障碍分类和国内临床实际情况,第二版的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增加了国内近期的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参照国际指南,增加了第一版未纳入的药物。根据中国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补充了中成药治疗、物理治疗和基于网络的心理治疗。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孕产妇使用抗抑郁药风险的最新资料。焦虑障碍的治疗原则贯彻全病程治疗理念,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治疗。治疗药物均采用一线、二线等推荐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情绪聚焦疗法在社交焦虑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其一个重要特征是人际上的回避,伴随着普遍的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问题。针对其他疗法在这些治疗重点中的空缺,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EFT)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对情绪处理的部分,重视关系过程。文章回顾了近几年有关EFT对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在情绪聚焦视角下社交焦虑的发病要点为创伤性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批评,EFT的治疗重点在于处理焦虑背后的创伤性情绪方案,将其暴露在适应性的情绪中得以转换。同时,其也能与其他较为主流的疗法相结合发挥较好的效果。提示在社交焦虑症的临床治疗中,EFT是一种有潜力的方式,并期待在临床形成更加整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990年和2019年中国分省精神障碍伤残负担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1990年和2019年中国人群精神障碍患病及伤残负担变化情况,为降低精神障碍健康危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2019)中国研究结果,分析2019年中国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省份精神障碍患病及伤残负担,比较1990年与2019年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019年中国精神障碍50~6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13.2%,患病人数为4 853.0万),0~1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低(7.3%,患病人数为1 645.6万);女性总体YLDs数量高于男性(1 091.0万人年/938.2万人年);2019年抑郁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7%、3.2%、0.3%,患病人数分别为5 005.6万、4 784.2万、549.9万;与1990年比较,抑郁障碍和焦虑症的标化患病率下降幅度分别为9.1%和9.8%,精神分裂症的标化患病率上升幅度为3.1%;2019年中国精神障碍标化患病率前3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南省(12.2%)、甘肃省(12.1%)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1.8%),3个省份的精神障碍患病人数分别为890.1万、336.4万、87.3万。标化YLDs率位于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省(1 470.0/10万)、甘肃省(1 415.6/10万)和湖南省(1 399.3/10万)。结论:精神障碍是威胁中国人群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2019年中国精神障碍伤残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女性精神障碍伤残负担更加严重;应提早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精神障碍伤残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病耻感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病耻感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广泛性焦虑症状患者9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自我角色认同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症状、病耻感、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病耻感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观察组干预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总评分、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 结论:自我角色认同护理能有效提高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水平,减轻患者病耻感及焦虑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血细胞分析参数的抑郁症预测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常规检验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抑郁症诊断及与焦虑症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利用2020—2021年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细胞分析参数进行研究,收集研究对象22项血细胞分析检验项目及年龄、性别参数,探索采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和多层感知器多种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抑郁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健康人群和抑郁症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抑郁症发生准确率高达0.99,F1为0.9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平均精准度分别为0.985和0.967。血小板参数变化是影响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基于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的血细胞分析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鉴别诊断模型显示出最高的预测准确性(0.68)和AUC(0.622)。年龄和血细胞参数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对该模型贡献最大。综上,本研究通过挖掘血细胞分析项目,初步建立了抑郁症预测及与焦虑症的鉴别诊断模型,显示了机器学习模型在精神疾病中更为客观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