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PIVKA-Ⅱ在HBV相关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表达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2020年4月—2023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肝硬化组,同期收治的HBV相关肝癌患者67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1名作为对照组.使用新产业MAGLUMI X8化学发光分析检测血清PIVKA-Ⅱ水平,检测肝功能指标,使用ROCHE cobas6000 E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胎蛋白(AFP).以Graphpad prism分析血清PIVKA-Ⅱ水平诊断HBV相关肝癌的价值.结果 对照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21.0(18.0~27.0)、2.1(1.7~3.3)ng/m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22.0(12.0~28.0)、2.3(1.7~3.4)ng/mL,肝硬化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 21.0(15.0~46.0)、2.5(1.7~4.0)ng/mL,均显著低于肝癌组[PIVKA-Ⅱ、AFP 水平分别为 61.1(22.0~2021.0)、6.2(2.5~76.8)ng/mL,P<0.05];对照组血清 ALT 水平为 16.0(13.0~26.0)U/L,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分别为 30.0(18.3~44.0)、31.5(25.0~52.3)、30.5(20.0~54.0)U/L,P<0.05];对照组血清 AST 和GGT水平分别为19.0(16.0~22.0)、24.0(17.0~35.0)U/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AST和GGT水平分别为24.0(20.0~31.0)、25.5(17.0~41.7)U/L,均明显低于肝硬化组[分别为 31.5(20.0~47.3)、53.5(23.8~99.0)U/L,P<0.05]和肝癌组[分别为 31.5(21.5~60.0)、60.0(25.8~135.5)U/L,P<0.05];经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血清 PIVKA-Ⅱ 与 AST、GGT和 AFP水平呈正相关(r=0.173,P=0.004;r=0.323,P<0.001;r=0.286,P<0.001);使用 Graphpad prism 分析,与对照组相较,曲线下面积为0.7523,P<0.05,最佳截断值为41.00 ng/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较,肝癌组PIVKA-Ⅱ曲线下面积为0.7630,最佳截断值为43.50 ng/mL.结论 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HBV相关肝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临床诊断HBV相关肝癌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丁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的筛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共感染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HDV需要HBsAg蛋白质进入肝细胞,共感染通常是最严重的病毒性肝炎形式.共感染患者面临更高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风险,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至关重要.HDV RNA阳性患者面临更高的肝相关并发症风险,且需要更复杂的治疗策略.提高HDV筛查覆盖率和接受度、制定综合治疗策略及加强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部门的参与,是应对HDV共感染的关键.本文探讨了 HDV共感染的临床学意义、检测方法、治疗策略以及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旨在为优化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水平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探讨HB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并选取同期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每组的PBMC,并使用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吖啶橙/嗅化乙啶染色观察PBMC形态特点;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TC干预前后各组PBMC中核因子κB、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 结果:健康对照组的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为(3 153±744)/μL,CHB组为(3 072±763)/μL,原发性肝癌组为(2 473±627)/μ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2 683±677)/μ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48, P<0.01)。PDTC干预前后CHB组、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核因子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29比0.99±0.17、1.23±0.25比0.84±0.15、1.22±0.22比0.73±0.11;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9±0.23比0.81±0.16、0.96±0.21比0.48±0.12、0.84±0.18比0.45±0.13;干预后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3、4.62、5.81、4.19、5.37、3.72,均 P<0.01)。PDTC干预前后此3组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1±0.18比0.93±0.14、1.04±0.21比0.88±0.17、1.02±0.21比0.77±0.07;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1±0.23比0.67±0.13、0.89±0.17比0.46±0.10、0.73±0.14比0.54±0.1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2、4.29、5.72、4.08、2.87、2.75,均 P<0.01)。 结论:不同阶段HBV感染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核因子κB/iNOS/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可能参与HBV相关疾病的免疫调控,且HBV持续感染与PBMC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并发NAFLD的患者,随访患者半年、1年时间段的病史、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组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者相关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165例,其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患者50例,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患者115例。二者基线特征中男女比例、吸烟人数、糖化血红蛋白、C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脂肪衰减指数、AST/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纤维化-4 (FIB-4)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NAFLD纤维化积分、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二者在糖化血红蛋白( t=3.239, P=0.03)、γ-GT( t=1.345, P=0.03)、NAFLD纤维化积分( t=1.256, P=0.04)、空腹血糖(t=2.157, P=0.0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 t=2.314, P=0.04)、FIB-4指数( χ2=1.782, P=0.03)、脂肪衰减指数( t=2.279, P=0.04)、γ-GT( t=4.263, P=0.01)、NAFLD纤维化积分(t=4.256, P=0.01)、白蛋白( t=2.231, P=0.03)、空腹血糖( t=2.157,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比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但对于强化血糖控制效果稍低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减少乙肝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硬化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5 +CD19 +B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对CD8 +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CD5 +CD19 +B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分泌IL-10的功能,并探讨其在HBV感染过程中对CD8 +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23例、肝硬化(肝硬化组)18例患者,以及同期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19名。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CD5 +CD19 +B细胞分离等操作,比较3组CD5 +CD19 +B细胞含量较多(占淋巴细胞百分比>6%)的患者比例、CD5 +CD19 +B细胞分泌IL-10的情况和IL-10 +细胞含量较多(占淋巴细胞百分比>4%)的患者比例,分析CD5 +CD19 +B细胞对CD8 +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影响和可能机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13例和肝硬化5例患者行肝活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CD5 +CD19 +B细胞在人体肝组织中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肝硬化组中CD5 +CD19 +B细胞含量较多的患者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8/18比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9)。健康对照组(10名)、乙肝组(23例)、肝硬化组(18例)的CD5 +CD19 +B细胞分别占IL-10 +细胞的81.6%、82.3%、70.1%,IL-10 +细胞含量较多的患者分别为2、7和2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脂多糖刺激培养48 h后,健康对照组(10名)CD8 +γ干扰素 +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与乙肝组(10例)、肝硬化组(10例)比较(10.73%比7.05%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剔除CD5 +CD19 +B细胞后,健康对照组(10名)、乙肝组(10例)和肝硬化组(10例)中分别有5、4、4例患者CD8 +γ干扰素 +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添加IL-10受体阻滞剂后,PBMC中CD8 +γ干扰素 +占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添加IL-10受体阻滞剂前升高(7.23%比6.87%)。肝活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CD4 +和CD8 +细胞在患者肝小叶汇管区强表达,CD5 +和CD19 +细胞较少表达。 结论:CD5 +CD19 +B细胞在HBV慢性感染的进展过程中并未体现出明显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但对CD8 +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分泌IL-10而不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难治性肝病免疫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作为一个消化器官,具有代谢、合成和解毒的功能,同时也是一个免疫器官,在维持抗感染、自身免疫稳定及抗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肝脏具有独特的免疫学优势,其免疫细胞可维持肝脏的免疫稳态并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多种免疫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治疗疑难危重肝病的临床试验中。现对近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项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门诊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门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指标异常比例,探讨核苷(酸)类药物(NAs)抗病毒治疗史与肾功能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进行肾功能筛查,收集基线特征、抗病毒治疗史、肾功能指标,包括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和尿蛋白。按肾功能指标异常定义和标准,进行慢性肾脏病(CKD)-1/2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肾小管指标与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及抗病毒治疗时长与肾小管风险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全国47家医院门诊2 703例患者,男性70.7%;平均年龄47.5岁;15.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14.6%的患者合并慢性肾病,11.3%的患者合并糖尿病。CKD 1/2期共占15.4%。视黄醇结合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或尿α1-微球蛋白提示肾小管损伤率分别为10.4%,27.1%和18.4%。肾小管损伤风险可能与抗病毒治疗时长有关( OR = 1.06, 95% CI = 1.028~1.09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GFR < 90 ml/min相关风险因素为年龄40~60岁或> 60岁、高病毒载量、高血压控制不佳、使用肾毒性药物、肝纤维化状态、乙型肝炎家族史;eGFR < 60 ml/min相关风险因素为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糖尿病控制不佳、乙型肝炎家族史。 结论:门诊CHB经治患者存在较高比例慢性肾损害,包括肾小管早期损害。提示使用NAs前需评估基线肾功能,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定期监测肾小管损伤指标较估算的eGFR能更早地发现肾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确定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诊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国内外权威指南通常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划分为四期。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符合指南定义的分期,被称为"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不确定期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约为30%~50%,且有较大比例存在显著肝组织学改变甚至肝硬化,如不接受抗病毒治疗,会有较高的患肝细胞癌和死亡风险。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不确定期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并且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2022年发表的《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建议对随访1年以上的不确定期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对不确定期患者进行细化分类,也缺乏有效、快捷的无创诊断方法来识别存在疾病进展风险的不确定期患者。现综述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占比、临床特征、疾病进展和治疗获益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对如何更好地管理不确定期患者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血脂水平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脂水平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关系,为肝癌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且资料完整的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188例,按疾病不同阶段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2例、乙肝肝硬化组62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54例,从病案资料室获取患者所有病历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外周血脂、肝功能结果等相关指标,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采用双变量 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肝癌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三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14、27.59、10.88、34.09,均 P < 0.05),其中肝癌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患者( F=-32.31、-50.19,均 P < 0.05),而TG、HDL-C水平与肝硬化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69、4.46,均 P > 0.05)。肝硬化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水平均低于CHB组患者( F=53.30、46.98、24.61、48.57,均 P < 0.05)。LDL-C水平与肝癌发生呈正相关( r=0.20, P < 0.05),HDL-C水平与肝癌发生呈负相关( r=-0.15, P < 0.05)。LDL-C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35, P < 0.05),HDL-C是肝癌发生的保护因素( OR=0.12, P < 0.05)。 结论: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相比,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脂水平出现了异常,可能与患者发生肝癌时肿瘤细胞的异常脂质代谢有关,外周血脂水平可能反过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是否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2019年版指南 [1]在推荐意见8中写道: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有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家族史且年龄> 30岁者,建议抗病毒治疗。意即ALT正常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国际上主要乙肝指南 [2,3,4,5,6,7,8,9]均推荐: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只要符合年龄或家族史其中一项,即推荐抗病毒治疗。说明毋须年龄和家族史同时兼备方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