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术后内脏痛的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术后疼痛(acute post-surgical pain, APP)主要由躯体痛和内脏痛组成,疼痛控制不佳可演变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影响术后转归。手术微创化减轻了躯体痛程度,但不能减轻内脏痛。因此,内脏痛已成为微创手术APP的主因。文章重点阐述急性术后内脏痛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内脏痛觉神经介导通路及其特征、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等内容,旨在呼吁重视对急性术后内脏痛机制与防治策略的研究,以实现更加舒适化的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放疝修补术、重量补片、补片固定、术后急性疼痛等手术因素均为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CPIP不仅是神经性和伤害性疼痛的产物,也受到心理、情感、认知和遗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正确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对诊断CPIP是非常必要的。CPIP的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选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果经过6个月到1年的上述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明显,则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和规范化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肥大细胞参与调控胰腺癌疼痛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高侵袭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多表现为慢性顽固性内脏痛(visceral pain, VP)。PC疼痛发生机制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有研究指出,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在参与PC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MCs参与PC疼痛的分子机制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MCs脱颗粒物质发挥的作用。文章主要综述了PC疼痛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对MCs及其脱颗粒物质参与PC疼痛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深入了解MCs在PC疼痛中的调控作用,为后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肠上皮细胞在内脏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脏痛是消化道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目前有关内脏痛信号转导的内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显示,结肠上皮细胞可介导内脏痛,其对感觉传入活动的调节在疼痛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急慢性应激、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微生态失衡中,结肠上皮细胞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内脏痛觉过敏有关。本文主要讨论结肠上皮细胞与内脏痛的关系及其参与内脏痛觉过敏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脊髓神经通路病变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的临床表现、下尿路功能障碍及排尿相关的脊髓神经通路病变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1至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CP/CPPS患者,描述患者下尿路、下消化道和躯体疼痛症状、尿动力学指标及用MRI评估脊髓神经病变和盆腔脏器的形态改变,分析脊髓神经通路病变与下尿路功能障碍、下消化道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126例,年龄[ M( Q1, Q3)]为41(31,53)岁,病程2(1,20)年。患者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126例(100.0%),下消化道症状72例(57.1%),合并复杂多变的躯体疼痛症状88例(69.8%)。MRI显示,颈椎椎间盘中央型突出(126例,100.0%)常伴随脊髓内脏传出神经通路区域的缺血性改变(82例,65.1%),腰椎椎间盘中央型突出(65例,51.6%),骶神经根囊肿(97例,77.0%),以及盆腔内含平滑肌脏器的形态改变如膀胱壁增厚(91例,72.2%)、精囊扩张(70例,55.6%)、乙状结肠/直肠异常扩张(59例,46.8%)等。 结论:CP/CPPS患者具有下尿路症状、下消化道症状和躯体疼痛共存的特点。多个系统功能障碍共存,结合排尿相关的脊髓神经通路病变高发等特点,提示脊髓神经通路病变在其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中医的"肝-髓-脑"轴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内脏高敏感、肠道菌群失衡、肠-脑轴紊乱等.在中医理论中,IBS属于"腹痛""泄泻"范畴,其病理主要与肝、脾、肾的失调有关.中医中的"肝""髓""脑"通过肝髓相生、髓脑相通、肝脑互动形成一个互动体系,即"肝-髓-脑"轴.这一轴的异常可能导致肝失疏泄、脾虚失运、肾气亏虚,进而影响到肠-脑轴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的失衡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异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IBS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心理社会因素、肠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肠-脑轴的互动在IBS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中医的"肝-髓-脑"轴与现代医学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相结合,探索从"肝-髓-脑"轴角度出发的治疗策略,可能为IB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慢性避水应激法建立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及其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慢性避水应激(WAS)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清洁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20),模型组大鼠每日采用WAS法诱导1 h,连续干预造模10 d;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造模结束后,观察并记录2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PM)实验检测2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率和进入开放臂时间(OT)百分率,腹壁撤回反射(AWR)实验检测2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心电图检查2组大鼠心率变异性(HRV),腹外斜肌肌电图(EMG)检测2组大鼠结直肠痛敏阈值,多通道生理信号记录仪检测2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结果:2组大鼠在整个造模期间均无死亡情况,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均伴有精神状态欠佳、自主活动减少、少动、皮毛散乱且无光泽、易激惹和肛门口不净等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自主活动、皮毛和肛周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EPM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E百分率和OT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AWR实验,模型组中AWR半定量评分≥3分大鼠共12只,内脏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0%.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低频信号(LF)和LF/高频信号(HF)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HF明显降低(P<0.05).EM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采用WAS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大鼠行为及精神情绪改变、内脏敏感性升高、结肠慢波频率加快和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紊乱,WAS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造模方式,用于观察和评价IBS治疗的相关药物及干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培土抑木针法调节CRF/CRFR1通路修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屏障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基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CRF受体1(CRFR1)通路探讨培土抑木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激动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番泻叶浸液灌胃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大鼠于造模后针刺一侧"天枢",电针"足三里""太冲"(2 Hz/15 Hz),每次 20 min,隔日左右交替,干预 14 d;激动剂组尾静脉注射CRFR1激动剂尿促皮素后 30 min进行针刺,针刺方法及时间均同电针组.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内脏痛阈值,进行粪便Bristol评分,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行为,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CRF、CRFR1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RF、CRFR1,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连接蛋白 1(ZO-1)、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内脏痛阈值,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时间比(OT%)、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阳性表达下降(P<0.01,P<0.05),粪便Bristol评分,血清CRF、CRFR1含量,结肠CRF、CRFR1阳性表达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后电针组内脏痛阈值,OT%、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阳性表达均上升(P<0.05,P<0.01),粪便Bristol评分,血清CRF、CRFR1含量,结肠CRF、CRFR1阳性表达下降(P<0.01);激动剂组粪便Bristol评分,血清CRF含量和结肠CRF阳性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培土抑木针法可以显著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焦虑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RF/CRFR1通路,恢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硫化氢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等.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复发且可并发其他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BD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遗传、环境及免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在体内参与包括肠道生理病理状态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本文将就近年来H2S及其在IBD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贵州省康复医疗资源现况及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对贵州省康复医疗资源现况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贵州省哨点医院康复质控月度数据,综合分析评价我省 目前康复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水平.方法 对2021年贵州省康复医疗资源调查结果和2023年1-9月贵州省17家国家级康复哨点医院月度质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21年全省康复医疗资源调查显示,全省108家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平均床位数比6.28%,科室平均总面积731.79 m2,仅19.79%的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科主任为康复专业执业范围,13.31%的康复医师为康复执业范围.各级医院设置的亚专业康复治疗室比例最低的为康复工程室(18.18%).全省平均康复治疗有效率91.92%,住院患者平均康复功能评定率93.68%,平均住院 日为21.25 d.全省康复医学科主要收治病种排序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87.0%)、骨与关节疾病(85.2%)、慢性疼痛(83.3%)、脊髓损伤(81.5%)、儿童疾病(63.9%)、内脏疾病(39.8%).2023年1-9月,收集17家国家级康复哨点医院上报的质控月度数据共150份.其中床位比中位数稳定在3.3%左右,医师、治疗师和护士床配比中位数分别维持在20%、25%、25%.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率中位数基本维持在40%左右,脊髓损伤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率在9个月期间波动较大.出院患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率稳定在95%左右.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率和肩痛预防实施率稳定在100%,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波动:脑卒中患者言语功能评定率42.86%~57.89%、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定率32.26%~55.56%、脑卒中后肩痛发生率4.56%~11.70%,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0%~7.1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0%~0.31%.结论 贵州省康复专业人员仍存在较大缺口.贵州省康复治疗亚专业开展不均衡,在言语吞咽治疗和康复工程方面尤为显著,与我省康复医学科主要收治第一病种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现况极不匹配.早期康复介入还需持续推进,促进各重点病种早期康复介入率继续提升.三级国家级哨点医院康复医疗服务水平较好,但还需重视并发症管理,逐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