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脏异体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既往有肾脏异体移植术病史1年余,因"乏力伴肝功能异常半月余"入院,经保肝治疗后效果不佳,抗戊型肝炎病毒(HEV)IgM持续阳性,血清、粪便HEV RNA及血清、尿液、粪便HEV抗原持续阳性超过3个月,HEV基因分型为4型,考虑为慢性戊型肝炎。经过调整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剂量,其肝功能指标逐渐下降,1年后HEV RNA及抗原均自发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提示器官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需考虑HEV感染可能,治疗方案首选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消毒剂对高病毒载量患者所用内镜的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患者所用消化内镜残留病毒及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取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HBV)DNA≥10 5 IU/mL,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10 5 IU/mL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RNA≥10 4 copies/mL的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24名患者,将同一病种患者随机分组至实验组(过氧乙酸消毒组)或对照组(戊二醛消毒组),检测4个不同时点消化内镜HBV-DNA、HCV-RNA、HIV-RNA、细菌染菌量及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物荧光定量数值。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消化内镜内、外表面均未检出HBV-DNA、HCV-RNA及HIV-RNA。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18, P=0.473),消毒合格率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清洗消毒前后AT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34, P=0.182)。实验组的内镜处置人员对消毒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结论: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高水平消毒要求,过氧乙酸消毒时间更短,对消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1例诊治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引起慢性戊型肝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基因4型)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进一步总结免疫抑制患者慢性戊型肝炎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的戊型肝炎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之一。近年来HEV各检测指标,包括HEV RNA、HEV抗原、抗-HEV IgM及抗HEV-IgG等指标,在方法学上有了新进展及在实验室诊断中有了新发现。急性戊型肝炎患者、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肝外临床症状患者诊断以及病原体携带者、相关职业体检人员检测等不同人群中应进行多指标联合诊断。不同人群各指标检测结果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发生2 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HEV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的主要场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制订了该共识,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有效筛查和诊断HEV感染人群;帮助戊型肝炎患者及时会诊和转诊,优化患者随访及复诊管理流程,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非感染、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戊型肝炎的认知,以便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及时发现HEV感染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鼠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及对人类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09年首次在德国的褐家鼠中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称为鼠戊型肝炎病毒(鼠HEV)。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啮齿目等动物中检测到鼠HEV。由于鼠HEV与已知人源HEV基因序列同源性较低,一直认为其感染人类的可能性小,从而被忽略。最近先后报道了鼠HEV感染人引起慢性及急性戊型肝炎的病例,引起关注。本文对鼠HEV在动物中的流行及对人类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发生2 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HEV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感染的主要场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制订了该共识,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有效筛查和诊断HEV感染人群;帮助戊型肝炎患者及时会诊和转诊,优化患者随访及复诊管理流程,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非感染、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戊型肝炎的认知,以便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及时发现HEV感染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HEV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首次发现鉴定,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HEV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但部分人群如妊娠期妇女、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等感染HEV后预后较差,可能发展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免疫抑制人群还有可能发生慢性HEV感染。目前在部分地区和国家,关于戊型肝炎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这提示我们应当评估其的流行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肝病人群重症化早期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后的早期临床预测模型,快速评估患者发生重症肝炎的概率。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抗-HEV IgG、抗-HEV IgM抗体双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87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将患者分为重症组(TBIL>171 μmol/L且PTA<40%)53例与非重症组(TBIL<171 μmol/L且PTA>40%)34例。使用LASSO回归及最优子集建模等方法筛选影响重症肝炎发生的独立变量并绘制列线图评估重症肝炎发生概率。分别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及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等方法评估模型效果。结果:重症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240.00(183.30,268.70)μmol/L]水平高于非重症组患者[93.40(20.10,271.70)μmol/L, U=269.00, P=0.002],载脂蛋白A1[0.32(0.18,0.48)g/L]、尿酸[156.15(117.00,202.00)umol/L]水平显著低于非症重症组患者APOA1[0.77(0.63,1.06)g/L, U=71.00, P<0.001]、UA[334.05(243.70,401.00)μmol/L, U=83.00, P<0.001];载脂蛋白A1和尿酸为患者重症化的独立变量;为提高模型效果,将两个独立变量联合总胆汁酸纳入模型绘制列线图,AUC为0.963(95% CI 0.927~0.998),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4。列线图临界值为129分,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和88.2%。 结论:通过回顾分析,建立早期快速评估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HEV后重症化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有效的预测患者重症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