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老年衰弱干预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科学计量学角度对衰弱干预的研究现状、国际合作情况、热点主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以期为该领域相关干预性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收录的衰弱干预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VOSviewer、R-bibliometrix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1992—2021年全球老年衰弱干预性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国际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衰弱的干预模式以营养联合运动干预为主,慢病领域逐渐开展衰弱的干预性研究。结论:衰弱干预性研究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营养联合运动及认知干预模式将会是未来研究主要的研究趋势,且更多的衰弱干预性研究将会在老年慢性病人群中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伤口清洗方式与清洗液选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感染是慢性伤口经久不愈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老龄化社会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慢性伤口患者数量逐年递增,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正确选择清洗方式及清洗液对慢性伤口愈合起关键作用。本文对清洗的相关概念、分类,不同清洗液的作用机制及对慢性伤口的作用效果进行综述和展望,期望能帮助临床医护人员科学选择清洗方式与清洗液,对临床慢性伤口清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空巢老人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空巢老人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的数据,对我国3 918名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的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空巢老人4周就诊率为20.80%, 1年住院率为18.20%。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患慢性病数量、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程度与社会活动参与度是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年龄、患慢性病数量、自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子女经济支持与医疗保险是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论:空巢老人的4周就诊率略低于一般老年人,而其1年住院率高于一般老年人,且空巢老人可能存在医疗服务利用不足现象,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较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EQ-5D-3L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自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11月,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尘肺调查中951例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反映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健康效用值;运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采用AMOS 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平均年龄(59.3±12.4)岁;以矽肺合并肺结核(62.2%,591/951)和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34.9%,332/951)为主,其他类型尘肺合并肺结核占2.9%(28/951),其中临床诊断壹期、贰期、叁期和未分期尘肺患者分别占27.4%(261/951)、26.6%(253/951)、32.5%(309/951)和13.5%(128/951);63.3%(602/951)的研究对象共患其他慢性病,其中共患1种、2种、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者分别占24.1%(229/951)、16.3%(155/951)和22.9%(218/951)。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健康效用值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以及自评分的 ± s分别为0.562(0.482,0.766)和(53.7±18.4)分,均低于未合并肺结核的尘肺患者( Z= -11.29, P<0.01; t=8.97, P<0.01),且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2, P=0.027; t=4.85, P<0.01);在健康自评五维问题分布中疼痛/不适问题报告最多,其次是日常活动与焦虑/抑郁,且焦虑/抑郁报告比例在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0.28, P<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查地区、身体质量指数、文化水平、年龄、就业状态、个人年收入、尘肺期别、共病数量、咯血、两周内症状急性加重、社会资助以及低保是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健康效用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经济保障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且在人口特征影响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较差,疼痛/不适以及焦虑/抑郁问题较明显,经济情况以及健康状况在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尘肺合并肺结核生命质量的影响中起到了多重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血糖检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 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 CI:30.5%~33.5%)、39.5%(95% CI:37.4%~41.6%)、43.8%(95% 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 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 CI:18.4%~20.7%)、41.8%(95% CI:40.1%~43.5%)、58.9%(95% CI:57.0%~60.7%)、71.9%(95% 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 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杂共病环境下心脑血管疾病共存住院患者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住院且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差异,为心脑血管疾病多病共存患者的就医选择和临床诊疗策略提供支持。方法:在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1年内就诊过的275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层分析比较两科室就诊、住院及其转归情况。结果:275例就诊患者在心内科诊疗时,主要诊断为循环系统疾病(I00-I99)253例(92.0%);在神内科诊疗时,主要诊断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I00-I99)、神经系统疾病(G00-G99),累及循环和呼吸系统、认知、知觉、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症状和体征(R00-R09、R40-R46),占69.8%(192例)、16.7%(46例)和13.1%(36例)。两科室其他诊断数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8, P<0.001),心内科5个以上其他诊断比例较高[153例(55.6%)比59例(21.5%)],神内科2~4个其他诊断比例较高(64.0%比36.4%);在心内科诊疗时,两组其他诊断个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 P=0.03),神经内科首诊组1个其他诊断的比例较高,2个以上其他诊断比例较低;患者在两科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 P=0.14),但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 P=0.03),神内科未愈或死亡比例较低;在两次住院时间间隔180 d( χ2=0.1, P=0.72)和90 d( χ2=1.8, P=0.18),两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共存患者的早防早诊早治仍需加强,多病联合诊疗可能是突破目前单病种诊疗模式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ried表型和衰弱指数与死亡风险关联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 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入28个和40个疾病缺陷构建FI-28和FI-40。计算加权Kappa系数比较3种指标对衰弱状态分类的一致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衰弱指标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采用Fried表型、FI-28和FI-40计算的衰弱率分别为5.4%、7.9%和4.0%。Fried表型与FI-28和FI-40的Kappa系数分别为0.357和0.408,FI-28与FI-40的Kappa系数为0.712。经过(3.9±0.5)年的随访,死亡755人。当采用Fried表型时,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风险均增加,多因素调整后的风险比( HR)(95% CI)分别为1.60(1.32~1.94)和2.90(2.25~3.73);采用FI-28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 HR值分别为1.71(1.39~2.11)和2.52(1.95~3.27);采用FI-40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 HR值分别为1.98(1.60~2.44)和3.71(2.80~4.91)。衰弱状态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低年龄组中的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 结论:Fried表型和基于不同数量的变量构建的FI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都能较好地预测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共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病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病模式。方法: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 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报疾病史、现场体格检查及血液样本检测等信息定义了13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将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描述共病模式。结果: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时的年龄为(51.5±10.1)岁,第二次重复调查时为(59.5±10.2)岁。2次调查平均间隔时间(8.0±0.8)年,共病率由33.5%上升至58.1%,人均患病数由1.15个增加至1.82个,平均每5年增长0.42个患病数。年长者、城市人群、文化程度低者的共病率较高,且患病数量随年龄的增速更快。吸烟及过量饮酒者的患病数量随年龄增速也更快。该人群中最常见的共病组合为: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冠心病。结论:我国成年人群共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共病情况在不同地区、文化程度水平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情况,并分析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后出院的16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药师对患者出院带药信息进行审核并统计用药偏差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用药偏差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及其主治医生相关资料,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我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164例患者中110例出现用药偏差,用药偏差发生率为67.1%,发生组患者所患疾病数量、出院时开具的药物品种较未发生组多( Z=2.552, t=3.063,均 P<0.05);主治医生年龄、工作年限较未发生组短,职称较未发生组低( Z=3.754、3.713, Z=2.016,均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所患疾病数量及出院时开具的药物品种较多是我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260、1.227,均 P<0.05);主治医生年龄较大、工作年限较长是我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的保护因素( OR=0.925、0.930,均 P<0.05)。 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患者所患疾病数量及出院时开具的药物品种较多、主治医生年龄较小、工作年限较短均可能导致用药偏差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2020年安徽省城乡≥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差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9—2020年安徽省城乡≥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利用2019—2020年安徽省实施全国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的68个社区调查数据,采用患者健康状况抑郁量表评价老年人抑郁症状现况,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15 532名≥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12%,乡村(9.08%)高于城镇(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无论城乡,患有慢性病均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老化态度积极和心理韧性好均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有兴趣爱好( OR=0.64,95% CI:0.45~0.91)、与子女关系好( OR=0.56,95% CI:0.41~0.76)、与配偶关系好( OR=0.51,95% CI:0.37~0.71)、朋友数量≥6个( OR=0.48,95% CI:0.32~0.71)是城镇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与邻居关系好( OR=0.58,95% CI:0.41~0.82)、朋友数量1~2个( OR=0.40,95% CI:0.25~0.64)是乡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而女性( OR=1.49,95% CI:1.06~2.10)、文化程度较高(小学与文盲/半文盲相比, OR=1.81,95% CI:1.19~2.74;初中及以上与文盲/半文盲相比, OR=2.94,95% CI:1.82~4.76)则是乡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结论:安徽省老年人抑郁症状存在城乡差异,乡村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且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亦存在差异,在实施干预措施时应区别对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