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中及共患疾病诊疗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及共患疾病的关注逐步提高,但由于多病共存的特殊性和异质性,针对此类患者的诊治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卒中及共患疾病的诊疗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疗机构的神经系统专科技术水平和多学科协同救治能力.构建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是卒中救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疗机构应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优化要素配置和运行机制,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从而实现卒中及共患疾病整体诊治水平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探讨——基于CHARLS数据库解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共病规律,为制定慢性病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CHARLS数据库,分析年龄≥60岁老年人10 635名的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探索15种常见慢性病流行趋势,并引入实际预期比(O/E)、凝聚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共病模式.结果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6.39%,以高血压病(48.49%)、关节炎(43.12%)、胃部疾病(不包括肿瘤或癌)(32.06%)为主;共病患病率66.30%,二病共存组合前三位的是"高血压病+关节炎"(22.28%,O/E=1.07)、"高血压病+血脂异常"(20.25%,O/E=1.44)、"胃部疾病+关节炎"(18.65%,O/E=1.35);三病共存组合前三位的是"高血压病+关节炎+血脂异常"(10.31%,O/E=1.70)、"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心脏病"(9.70%,O/E=2.65)、"关节炎+胃部疾病+高血压病"(9.49%,O/E=1.42);凝聚层次聚类分析整体按照恶性肿瘤、情感及精神疾病、"中风+记忆有关疾病+帕金森症"、"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慢性肺部疾患+哮喘+胃部疾病+关节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分别聚类成簇,形成共病模式.结论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整体逐年升高,且存在聚集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与冠心病(CHD)同时并存。与未合并CHD者相比,合并CHD的IS患者多数病情更严重,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本共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IS/TIA、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与CHD共存三大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针对卒中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针对CHD则视情形采取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干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在二级预防方面给予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并积极进行心脏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IgG4相关性肺疾病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IgG4相关性肺疾病60例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预后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男40例,年龄(58.2±12.9)岁,发病年龄(57.1±13.2)岁,31.7%(19例)患者有过敏疾病史。36.7%(22例)患者病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94.6%(53/56)患者血清IgG4>1.35 g/L,24.1%(14/58)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79.2%(38/48)患者IgE升高,53.7%(29/54)患者补体C3或C4下降。常见影像学表现包括结节样改变38例(63.3%),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4例(56.7%),磨玻璃影31例(51.7%),53例(88.3%)患者存在2种及以上影像学改变。病理学检查以淋巴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增生为主要表现,仅1例可见闭塞性静脉炎。有呼吸系统症状组(22例)血清总IgG(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无症状组(38例),分别为43.2比17.8 g/L和0.30×10 9/L比0.14×10 9/L,均 P<0.05;合并过敏性疾病比例低于无症状组,胸部CT存在实变影比例高于无症状组,均 P<0.05;两组血清IgG4、IgE、补体水平及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gG4相关性肺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无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占较高比例;胸部CT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易出现多种影像学改变共存。有无呼吸系统症状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影像学转归差别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加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疾病管理的重点是减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是CKD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CKD患者肾功能下降,且通常存在病程较长、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药物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高。建议通过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促进CKD患者用药安全:(1)积极开展各项研究,补充和完善CKD患者用药相关循证证据;(2)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CKD患者药物剂量后,加强用药后监测,对剂量进行动态管理;(3)实施CKD多学科综合管理;(4)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影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切除术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分析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75岁)结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238例,通过手术方式分为右半结肠切除术(RCC)组(130例)和左半结肠切除术(LCC)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短期并发症及长期预后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2组患者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38例高龄结肠癌患者的年龄为(80.5±3.7)岁(75~93岁);男128例,女110例。LCC组及RC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80.4±3.7)和(80.6±3.7)岁( P=0.699),2组患者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共存慢性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C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0 min比例高于RCC组[56.5%(61例)比43.1%(56例), P=0.039]。2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年总体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及无病生存率(DFS)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理分期为Ⅳ( HR=28.970,95% CI:1.768~474.813, P=0.018)、术中出血>100 ml( HR=2.297,95% CI:1.351~3.907, P=0.002)及有癌结节( HR=2.044,95% CI:1.047~3.989, P=0.036)是L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体重过轻( HR=0.428,95% CI:0.192~0.955, P=0.038)、超重( HR=0.316,95% CI:0.125~0.800, P=0.015)、肥胖( HR=0.211,95% CI:0.067~0.658, P=0.007)、淋巴结转移( HR=2.682,95% CI:1.497~4.807, P=0.001)、有癌结节( HR=2.507,95% CI:1.301~4.831, P=0.027)及术后住院日超过9 d( HR=1.829,95% CI:1.070~3.128, P=0.006)是R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论:75岁及以上LCC高龄结肠癌患者手术时间较RCC者长;但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期高、术中出血多及癌结节为L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BMI异常、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及术后住院日延长是R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衰弱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终末期肾病的老年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因老年患者同时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慢性炎症、营养不良等原因,使其更易患衰弱,并且衰弱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跌倒、骨折、认知功能下降、反复住院及全因死亡等多种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对称、非对称减压与保守治疗后脊髓型颈椎病突出椎间盘体积变化的中长期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EL)、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EOLP)或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52例,女性49例,年龄(54.7±11.8)岁(范围:25~86岁)。其中35例患者接受CMEL治疗,33例接受EOLP治疗,33例接受保守治疗。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计算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率和再突出率等,当吸收率或再突出率>5%时分别定义为发生了吸收或再突出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评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重比较的LSD- t检验。 结果:CMEL组、EOLP组及保守治疗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27.9±18.2)个月、(21.6±6.9)个月和(24.9±16.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1)CMEL组35例患者共存在96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78个吸收,占81.3%(78/96),吸收率为5.9%~90.9%;9个出现再突出,占9.4%(9/96),再突出率为5.9%~13.3%;(2)EOLP组33例患者共存在94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45个吸收,占47.9%(45/94),吸收率为5.0%~26.7%;20个出现再突出,占21.3%(20/94),再突出率为5.8%~28.3%;(3)保守治疗组33例患者共存在102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5个吸收,占4.9%(5/102),吸收率为7.2%~14.3%;58个出现再突出,占56.9%(58/102),再突出率为5.4%~174.1%。CMEL组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EOLP组、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 P值均<0.01);EOLP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 P值均<0.01)。临床症状方面,末次随访时CMEL组和EOLP组的JOA评分优良率、NDI均与保守治疗组有差异( P值均<0.01),CMEL组和EOLP组间无差异( P值均>0.05)。 结论:CMEL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EOLP和保守治疗相比,CMEL术后突出椎间盘更易发生自然吸收,有利于提高神经减压效果,为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衰弱、多病共存、营养不良和功能下降等多种问题,是影响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有效地对老年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评估,发现这些潜在问题,早期干预和症状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尽管多种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已经被开发、应用及临床验证,但均存在局限性。如何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成为临床现实问题。本文就评价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或研究者提供理论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