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证患者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特征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基于电子鼻技术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湿热证患者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特征及识别效果.方法 招募慢性胃炎患者,其中CAG湿热证组60例、CAG非湿热证组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湿热证组60例、CNAG非湿热证组50例,同时将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随机选取CAG湿热证组中10例和CAG非湿热证组50例组成CAG组,选取CNAG湿热证组10例和CNAG非湿热证组50例组成CNAG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运用电子鼻(GISXM-MQWA01)采集所有受试者口腔呼气气味绘制图谱,对健康对照组与CAG组、CNAG组受试者,CAG湿热证组、CAG非湿热证与CNAG湿热证口腔气味图谱各响应曲线(包括曲线A、B、C、D、E、F、G、H、I、J)振幅、斜率进行比较.运用改良Transformer模型对气味图谱特征进行分类,并采用混淆矩阵方法对分类模型进行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AUC)等.结果 CAG湿热证组Hp阳性率为80.00%(48/60),CAG非湿热证组为62.00%(31/50),CNAG湿热证组为46.67%(28/60),CNAG非湿热证组为42.00%(21/50),CAG湿热组与CAG非湿热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组气味图谱的响应曲线A、B、C、D、F、G、I振幅及A、F的斜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曲线E振幅及斜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CNAG组(P<0.05或P<0.01);CNAG组的图谱响应曲线A、B、C、D、F、G、I振幅及A、D、F斜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CAG湿热证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D振幅及J斜率高于CNAG湿热证组,曲线F振幅低于CAG非湿热证组,曲线H振幅及A、H、J斜率高于CAG非湿热证组(P<0.05).CAG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气味图谱识别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77.78%,AUC=0.88;CAG组与CNAG组的识别准确率达69.44%,AUC=0.61;CAG湿热证组与CAG非湿热证组识别准确率可达75.8%,AUC=0.70.结论 电子鼻技术能对CAG湿热证患者的口腔呼气气味作出较为准确的识别,曲线F振幅降低,曲线H振幅及A、H、J斜率升高可能是其气味图谱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含铋剂四联”疗法之外,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2片,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Hp根除率以及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上皮化生)[(1.31±0.18)分、(1.24±0.18)分、(1.15±0.16)分、(1.04±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3±0.25)分、(1.59±0.21)分、(1.44±0.19)分、(1.30±0.18)分]( t=3.67、3.80、4.17、4.52,均 P < 0.01);观察组的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χ 2=4.04, P < 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 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χ 2=4.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改善[(8.30±0.95)copies、(8.04±0.95)copies]明显优于对照组[(7.51±0.93)copies、(8.30±0.95)copies]( t=4.02、3.75,均 P < 0.01)。 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糖链抗原242、降钙素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糖链抗原242(CA242)、降钙素原(PCT)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应急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100例CAG肠化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2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分析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CAG肠化生患者Hp感染的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高于非感染组( P<0.05)。感染组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159.41 ± 42.38)ng/L比(105.84 ± 18.29)ng/L、(7.24 ± 2.28)kU/L比(4.12 ± 1.30)kU/L、(3.84 ± 1.12)μg/L比(2.57 ± 0.8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G肠化生患者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与萎缩程度( r = 0.614、0.629、0.672)、肠化生程度( r = 0.574、0.591、0.603)呈正相关( P<0.05)。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CAG肠化生患者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 0.793~0.932),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00%、92.00%。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Hp阳性患者2年内胃肿瘤性病变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G肠化生患者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与Hp感染密切相关,各指标联合检测在Hp感染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海胃康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甘海胃康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优效性临床研究设计,于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黑龙江省中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7个三级甲等医院中,选择以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门诊患者324例,经内镜和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符合FD罗马Ⅳ诊断标准。受试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甘海胃康组和安慰剂组,甘海胃康组给予甘海胃康胶囊,安慰剂组给予甘海胃康胶囊模拟剂,两组患者用药方法均为餐前口服,2.4 g/次、3次/d,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4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等。采用卡方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20例FD患者纳入全分析集,其中甘海胃康组161例,安慰剂组159例,共298例患者纳入符合方案集(PPS),甘海胃康组和安慰剂组各149例。全分析集和PPS分析均显示,甘海胃康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84.5%(136/161)比44.0%(70/159)和83.9%(125/149)比46.3%(69/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7.07、46.32,均 P<0.001)。全分析集和PPS分析均显示,甘海胃康组主要症状总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和各单项症状(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安慰剂组[全分析集:10分(7分,14分)比5分(3分,11分)、3分(2分,4分)比2分(0分,3分)、2分(0分,4分)比1分(0分,3分)、3分(1分,4分)比2分(1分,3分)、2分(0分,4分)比1分(0分,3分)。PPS:10分(7分,13分)比5分(3分,11分)、3分(2分,4分)比2分(0分,3分)、2分(0分,4分)比1分(0分,2分)、3分(1分,4分)比2分(1分,3分)、2分(0分,4分)比1分(0分,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分析集: Z=5.80、5.91、3.19、3.72、3.30;PPS: Z=5.14、5.11、2.86、3.21、2.84;均 P<0.01)。全分析集和PPS分析均显示,甘海胃康组主要症状总改善率和各单项症状(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改善率均高于安慰剂组[全分析集:77.8%(54.6%,91.3%)比42.9%(28.6%,61.5%)、100.0% (60.0%,100.0%)比50.0% (25.0%,60.0%)、100.0% (50.0%,100.0%)比50.0% (25.0%,100.0%)、71.4% (33.3%,100.0%)比41.4%(25.0%,66.7%)、100.0% (50.0%,100.0%)比50.0% (20.0%,100.0%)。PPS:77.8% (54.2%,89.5%)比44.0% (28.6%,65.0%)、100.0% (60.0%,100.0%)比50.0% (25.0%,100.0%)、100.0% (50.0%,100.0%)比50.0% (25.0%,100.0%)、71.4% (33.3%,100.0%)比46.4% (25.0%,66.7%)、100.0% (50.0%,100.0%)比50.0% (2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分析集: Z=8.60、7.72、4.98、4.24、5.61;PPS: Z=7.90、7.03、4.49、3.88、4.83;均 P<0.001)。治疗2周后,甘海胃康组主要症状总评分,以及单项症状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早饱感症状评分与治疗前评分差值均高于安慰剂组[5.0分(3.0分,8.0分)比4.0分(2.0分,6.0分)、2.0分(1.0分,2.0分)比2.0分(0.0分,2.0分)、1.5分(0.0分,2.0分)分比1.0分(0.0分,2.0分)、1.5分(0.0分,2.0分)比1.0分(0.0分,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95、3.44、2.43、2.79,均 P<0.05)。甘海胃康组与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0.6%(1/163)比0(0/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甘海胃康胶囊治疗FD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安慰剂,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李廷荃基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分阶段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李廷荃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气滞、热毒为标,胃络瘀阻贯穿全程。临床中,李教授根据“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注重从病因治疗,既关注患者直观证候,又关注其非典型证候,并强调“养护防治,四位一体”。李教授提出,CAG的分阶段治疗思路为早期祛邪利气,既病防变、阻断病势,病程日久则扶正培本、巩固疗效,其遣方用药主张调和脾胃、气血及营卫,以恢复脾胃生理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坚持守中、致和,拒绝五志、五味、五气、五劳太过,拒绝过度治疗,临床中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注意力机制网络的多实例学习框架实现慢性胃炎多项病理指标的自动识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注意力机制网络的多实例学习(Attention-MIL)框架技术,实现慢性胃炎多项指标的自动识别。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胃炎活检病例1 015例和上海市浦东医院诊断为胃炎活检病例115例,所有病理切片经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全载玻片成像(whole slide imaging,WSI),WSI标签依据胃炎病理报告,包含活动性、萎缩和肠化3项指标。所有的WSI分为训练集、单一测试集、混合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Attention-MIL模型在3个测试集上评价自动识别的准确性。结果:Attention-MIL模型在240例WSI单一测试集上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活动性”0.98,“萎缩”0.89,“肠化”0.98,3项指标的平均准确率为94.2%。模型在117例WSI混合测试集上的AUC值分别为:“活动性”0.95,“萎缩”0.86,“肠化”0.94,3项指标的平均准确率为88.3%。模型在115例WSI外部测试集上的AUC值分别为:“活动性”0.93,“萎缩”0.84,“肠化”0.90,3项指标的平均准确率为85.5%。结论:在慢性胃炎的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中,Attention-MIL模型的诊断准确性非常接近病理医师的诊断结果,这种弱监督下的深度学习模式适于病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杂的肠病:如何运用 18F-FDG PET/CT鉴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0岁,主诉间断腹痛、腹泻2年余。患者2020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痛、排稀糊便3~4次/d,便后腹痛可缓解,无脓血、里急后重。2021年7月外院查大便隐血试验(+),艰难梭菌毒素(+),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全结肠亚蒂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糜烂,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表面发红伴糜烂,病理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提示直肠低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腹痛、水样便10+次/d,便中带血,偶有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感,2022年2月患者外院再次查病原学、胃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大致同前,予甲硝唑、万古霉素和利福昔明治疗后艰难梭菌检查转阴,但患者腹泻仍无改善。2022年5月入本院,查血常规、肝肾功大致正常,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0.55(正常参考值为0) g/L,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G κ(+),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 sFLC)-κ 17.0(正常参考值范围3.3~19.6) mg/L, sFLC-λ 20.5(正常参考值范围5.7~26.3) mg/L,sFLC-κ/λ 0.83(正常参考值范围0.26~1.65),骨髓涂片、活检、刚果红染色(-),胃、小肠、结肠、齿龈黏膜活检刚果红染色(-)。结肠镜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较广泛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糜烂,呈节段性分布,乙状结肠、直肠可见较多息肉,直肠尤著,且存在淋巴管扩张改变;活检病理为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隐窝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符合炎性息肉。肠道彩超提示小肠、结肠肠壁黏膜层弥漫性增厚,肠系膜回声弥漫性增强、腹腔积液。腹盆腔增强CT及小肠重建(图1)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管壁弥漫性增厚伴水肿,黏膜面明显强化。患者2022年8月行回肠造口术,每天1 500 ml肠外营养、500 ml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不理想,仍每日经肛排1 000~1 500 ml黏液。鉴于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肠道病变,且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M蛋白,为评估肠道病变性质及明确血清M蛋白原因行 18F-FDG PET/CT检查(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鸟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女性,74岁,因“上腹部隐痛2个月,心悸7 d”于2020年7月30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外院就诊予莫沙必利治疗,期间症状无好转。我院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黏膜隆起凹陷多处,见约1.3 cm×1.0 cm大小黏膜盘状隆起,中央凹陷(图1);胃息肉。活检病理学检查示胃底黏膜慢性炎伴局部浅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免疫组化:HER2阴性,Ki-67指数约25%,肿瘤内部分细胞呈印戒细胞样。7 d前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呈阵发性,每次发作2~3 min,伴气急、头晕,上腹部疼痛症状同前。冠心病病史2个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高血压病史9个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30年前曾行“阑尾手术”。入院后体检: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示:冠状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左主干轻度狭窄;主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6.2 g/L,血常规、感染筛查、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 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 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 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 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P=0.152, 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