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不同产地党参性状、无机元素、党参炔苷差异及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甘肃不同产地党参性状、无机元素及党参炔苷(LBT)差异,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为党参质量评价及产地归属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甘肃9个产地党参药材,进行性状比较,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党参中10种无机元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LBT含量;并统计分析无机元素和LBT含量,联合性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同产地党参性状、无机元素及LBT含量存在差异,各元素平均含量高低顺序大致为 K>Mg>Ca>Na>Fe>Mn>Co>Zn>Ni>Cu;LBT含量范围为 0.75~6.50 mg/g.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四类.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产地党参中LBT含量与Mn、Na、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o含量与党参"菊花心"特征呈负相关;Fe、Ca含量与党参根头部横环纹特征存在正相关.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LBT、K、Mn、Ca、Na、Mg是鉴别不同产地党参的主要成分元素.结论:不同产地党参性状、无机元素及LBT含量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三方面联合可有效评价党参质量及产地归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UPLC-Q-TOF-MS和多元统计分析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研究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白术漂制工艺的合理制定及炮制机制的阐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的漂制品(第1、2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用9倍量米泔水各漂12、24 h;第3~5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各漂12、24、48 h,漂洗温度均为2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其化学成分,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5%~30%B;5~14 min,30%~60%B;14~23 min,60%~70%B;23~31 min,70%~95%B;31~32 min,95%~5%B;32~35 min,5%B),柱温 40 ℃,进样量 2 μL,流速 0.3 mL·min-1;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并采集质谱数据,扫描范围m/z 50~1 250;利用PeakView 1.2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对照品、chemicalbook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质谱数据通过MarkerView1.2软件归一化处理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异化合物,分析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漂制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 从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中共鉴别出55个化学成分,包含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在内的40个共有成分.其中,从白术生品、第1~5阶段漂制品中分别鉴别出了 53、47、49、49、44、46个成分.与白术生品比较,漂制过程中新增了 vitexin和dihydrosyrindine 2个成分,未检测到聚-L-组氨酸、尿苷等 9 个成分,而 9-hydroxy-7-oxo-7H-furo[3,2-g]chromen-4-ylβ-D-glucopyranoside、4-octylbenzoic acid 等 4个成分在漂制过程中呈消失-出现的变化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8个差异化合物,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这3个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漂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都是生品中为最低,第3阶段漂制品中为最高.结论 漂制辅料(清水和米泔水)和漂制时间是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产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漂白术饮片若以白术内酯Ⅰ、Ⅱ、Ⅲ为指标性成分和药效成分,则白术合理的漂制工艺为:白术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漂12 h.该实验可为樟帮特色米泔水漂白术炮制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RI联合糖类抗原125及人附睾蛋白4鉴别诊断Ⅰ型与Ⅱ型上皮性卵巢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MRI联合血清糖类抗原 125(CA125)及人附睾蛋白 4(HE4)鉴别诊断Ⅰ型与Ⅱ型上皮性卵巢癌(EO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87例EOC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35例Ⅰ型及52例Ⅱ型EOC分别归入Ⅰ型组及Ⅱ型组;比较组间常规MRI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CA125及HE4,分析其单一及联合鉴别诊断Ⅰ、Ⅱ型EOC的效能.结果 组间常规MRI表现,包括病灶成分、附壁结节、腹膜扩散、淋巴结转移,ADC值,以及患者CA125和HE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常规MRI表现、ADC值,以及患者CA125及HE4鉴别Ⅰ、Ⅱ型E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694、0.730、0.670 及 0.708;四者联合的AUC为 0.865,高于任意单一项(Z=3.008、2.138、3.005、2.746,P均<0.05).结论 MRI联合CA125及HE4有助于鉴别诊断Ⅰ、Ⅱ型EO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华佗豆的红外指纹图谱和薄层色谱鉴别及酚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建立瑶药华佗豆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薄层色谱鉴别和酚酸类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法构建10 批华佗豆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华佗豆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A、咖啡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结果 红外光谱法可推测出华佗豆含有有机酸、黄酮类等成分,红外指纹图谱共标定9 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0.999.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为两大类,产地S1、S2、S3 聚为一类,其余产地为一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 5 种差异性成分(VIP>1);建立的薄层色谱的供试品和对照品显示位置一致,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华佗豆中6 种酚酸类成分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97.77%~102.5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90%.结论 建立的华佗豆药材薄层色谱和红外指纹图谱方法简便可行、结果稳定;建立的华佗豆中6 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可靠,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薄层色谱和指纹图谱的百合成分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卷丹、百合、细叶百合 3 个基原药材及对应蜜百合鉴别的薄层色谱法(TLC)和指纹图谱方法,对各基原药材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Ultimate X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 21 批不同基原百合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评价不同基原百合的异同.同时采用硅胶G薄层色谱板,分别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18∶2∶1.5∶1)、乙醚-正丁醇-冰乙酸(3∶9∶6)为展开剂,建立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及蜜百合的薄层色谱区分方法,全面展现不同基原百合及蜜百合中化学成分特点.结果: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差异明显,卷丹、百合、细叶百合样品分别标定 8、12、8 个峰,共有成分为高泛酸、王百合苷H、王百合苷A,而王百合苷I存在于百合、细叶百合中,2-乙酰王百合苷A存在于卷丹中;不同基原百合的相似度评价结果(均小于 0.50)显示其成分差异较大;经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基原百合分别聚为一类;峰 12(2-乙酰王百合苷A)、峰 13、峰 14、峰 11(王百合苷I)、峰 3(高泛酸)是卷丹、百合、细叶百合的差异性成分.TLC结果表明,不同基原百合的色谱斑点存在明显差异,可与指纹图谱结果相互印证;而蜜百合TLC存在蔗糖、果糖、葡萄糖斑点,百合药材仅存在蔗糖斑点,这种成分差异来源于炼蜜.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及TLC可对百合药材进行质量评价,且能快速、准确、直观地反映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及蜜百合中含有的成分差异,为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和蜜百合的质量控制及区分鉴别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德国药品法典》要求的南五味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依据《德国药品法典》(Deutscher Arzneimittel-Codex,DAC)的相关规定,建立符合DAC要求的南五味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DA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以上2项内容规定的异同点.方法:采用硅胶GF254薄层色谱板,以乙酸-乙酸乙酯-甲苯(1∶18∶46)为展开剂,以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醇乙为系统适应性测试(SST)指标,以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甲素为检测指标建立了南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HALO Biphenyl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为固定相,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 254 nm,流速为 0.8 mL·min-1,柱温为 35℃,以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酯乙的分离度为SST评价指标考察方法的可行性,建立了南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按照DAC相关要求进行了SST考察,结果显示,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可满足南五味子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要求;HPLC测定结果中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酯乙的分离度均大于 3.5,符合SST要求,可用于南五味子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31 批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甲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0.761 1%和 0.010 9%~0.790 9%,且 2 个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建立的南五味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HPLC含量测定方法均符合DAC要求,且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南五味子的质量控制;在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方面,DAC与《中国药典》2020 年版大致相同,但在SST方面存在差异,应加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的栀子及水栀子中萜类物质鉴定及成分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建立栀子中萜类物质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栀子与水栀子的成分差异研究.方法 结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中的全扫描、子离子扫描、母离子监测、中性丢失离子扫描、多反应离子监测、动态多反应离子监测等多种技术提出栀子中萜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策略,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变量分析方法研究栀子与水栀子的成分差异.结果 共鉴定出并相对定量81种萜类物质,发现栀子与水栀子间萜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13种物质可作为鉴别栀子与水栀子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为栀子药材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并为栀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藿香正气水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藿香正气水具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等症,处方药味包含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及紫苏叶油,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是其发挥疗效的关键,而质量控制能够保证该制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结合CiteSpace文献分析,总结了藿香正气水处方药味及其成方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梳理了该制剂的标准沿革,从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方面,归纳了近 15 年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果,为该方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与肾嫌色细胞癌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以下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并与肾嫌色细胞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8例Xp11.2肾细胞癌患者和2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均为术前23例行CT检查、5例行MRI。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CT图像主要观察病灶侧别、位置、大小、边界、形状、密度均匀性、成分(实性、囊实性、囊性)、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测量各期肿瘤实性部分的CT值。MRI图像主要观察病灶在各序列的信号和强化方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2种病变间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差异。 结果:Xp11.2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年龄分别为(27±10)岁和(3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 P<0.001)。Xp11.2肾细胞癌最长径(5.4±2.2)cm,肾嫌色细胞癌为(6.9±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 P=0.005)。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间密度均匀性、病灶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0、18.67, P=0.032、<0.001),病灶侧别、位置、边界、形状、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增强扫描Xp11.2肾细胞癌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均大于肾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80、20.15, P均<0.001)。5例Xp11.2肾细胞癌T 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 2WI呈稍低信号,增强后2例呈延迟强化、3例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 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大小、密度均匀性、组成成分、增强后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有一定差异,结合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有助于临床术前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诊断附件肿物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及比较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造影(CEUS)联合超声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 US)对附件肿物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多中心研究单位就诊的175例含实性成分的附件肿块患者(共180个病灶),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其中107个病灶行经腹部CEUS检查,58个病灶行经阴道CEUS检查,15个病灶同时行经腹和经阴道CEUS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取得手术病理结果。由高年资超声医师使用Vuebox软件对图像进行超声O-RADS分类及CEUS评估,根据病灶CEUS特征进行O-RADS升级或降级。构建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及比较经腹部与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的诊断效能。结果:经腹部与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的诊断效能均显著高于普通超声O-RADS分类(经腹部:AUC 0.83比0.76, P=0.018;经阴道:AUC 0.92比0.81, P=0.013)。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诊断效能优于经腹部CEUS联合O-RADS US分类( P=0.047)。当病灶最大径≤40 mm,经腹部CEUS联合O-RADS US的诊断效能最低,AUC为0.73。 结论: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对附件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效能优于经腹部CEUS。当病灶最大径≤40 mm时,建议使用经阴道CEUS作为首选的检查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