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瞳孔成形术在青白联合术后大瞳孔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存在瞳孔散大的青白联合术后患者行改良瞳孔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青白联合术后瞳孔散大的患者32例(32眼),行改良瞳孔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瞳孔直径、眼压、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双眼平衡对比度和抑制深度,并采用青光眼生活质量问卷(GQL-15-CHI)和青光眼视觉功能问卷(GVFQ-40)调查评估主观视觉质量。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和问卷评分。 结果::共32例(32眼)青白联合术后大瞳孔患者顺利接受改良瞳孔成形术治疗,年龄55~76(64.2±8.5)岁,随访时长3个月。LogMAR的BCVA由术前1.39±0.86,提高至术后的0.92±0.63( t=7.15, P=0.017);瞳孔直径由术前的(6.18±0.30)mm,缩小至术后的(4.02±0.41)mm( t=24.82, P<0.001);眼压由术前的(29.85±14.51)mmHg,降至术后的(14.40±1.88)mmHg( t=7.79, P=0.002);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由术前的186.13°±70.84°,减少到术后的79.83°±51.66°( t=14.71, P<0.001)。在双眼视功能方面,平衡对比度由术前的0.41±0.19,提高至术后的0.56±0.13( t=-5.46, P=0.004);抑制深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视觉功能质量问卷总体评分显著低于术前( t=-3.32, P=0.034),其中眩光畏光、视觉运动能力、识别能力、夜视能力的术后3个月评分低于术前( t=-8.31, P=0.002; t=-4.34, P=0.036; t=-4.58, P=0.029; t=-6.93, P=0.005),移动能力和阅读能力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存在瞳孔散大变形的青白联合术后患者,改良瞳孔成形术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开放房角,有效控制眼内压的同时,还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一种新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方式,其将Schlemm管扩张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相结合 [1],理论上不受患者房角及角膜状态约束,具有手术适应证广、非滤过泡依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2,3,4,5]。自2015年开展首例手术至今,目前单中心已成功实施900余例,在国内外发表15篇学术论文 [2,3,4,5,6]。2020年底,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光眼协作组通过多方探讨交流发布《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手术操作规范(2020)》,并成立了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课题组,目前该课题组已完成490余例手术,在全国范围内已有60余家单位在推广应用该手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初步手术效果 [2,3,4,5],小样本远期疗效也较为稳定 [4],但大样本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与其他青光眼内引流手术一样,其也存在术后短暂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 [2,3,4,5],需临床医师关注并适时干预,尤其是术后短暂性高眼压的发生,给患者与临床医师都带来很大的心理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瞳孔环形缝合成形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大瞳孔患者行瞳孔环形缝合成形术并与未成形患者比较,分析不同瞳孔成形直径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大瞳孔患者共80例(80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行白内障摘除与房角分离联合瞳孔成形,47眼)和对照组(行白内障摘除与房角分离术,33眼)。术前和术后1周、2周及1、3、6个月,测量瞳孔直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房水闪辉计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通过视觉质量分析仪和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分析视觉质量。术后3个月,比较2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并分析比较研究组不同瞳孔直径A组(3.00~3.49 mm)、B组(3.50~3.99 mm)、C组(4.00~4.49 mm)、D组(4.50~5.00 mm)下的BCVA、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及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术后3个月研究组各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行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瞳孔直径小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tHOA、predicted VA9%低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斯特列尔比、调制函数截止频率、房水闪辉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3个月调查问卷评分结果显示2组夜间视力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t=-2.38, P=0.026),精细辨别力、眩光、畏光、视疲劳、视力满意度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t=-2.12, P=0.031; t=-4.07, P=0.001; t=-5.58, P=0.001; t=-2.02, P=0.038; t=-1.69, P=0.041);2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总分研究组(62.8±6.3)高于对照组(54.4±7.1) ( t=4.67, P=0.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各亚组间不同直径BCVA(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D组tHOA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间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predicted VA 9%(夜晚)明显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predicted VA20%(黄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predicted VA 100%(白天)明显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瞳孔环形缝合成形对于瞳孔直径≥5.5 mm,和(或)伴有不同程度畏光症状的患者具有改善大瞳孔外观、提高患者视觉质量的作用;其中3.50~4.49 mm的瞳孔直径具有较高的生活视觉质量;瞳孔环形缝合成形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接受HIFU睫状体成形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各时间点视力、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前房角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视力(logMAR)与术前1.76±0.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76, P=0.983),术后眼压逐渐下降( F=85.903, P<0.001)。随访期末,32只眼中手术完全成功者19例,部分成功者10例,失败者3例,成功率为90.63%(29/32)。术后3个月的前房角各参数(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及虹膜内表面与晶状体前表面的夹角)与术前各参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者10只眼(31.25%)、结膜充血者24只眼(75.00%)、一过性高眼压者2只眼(6.25%);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或眼内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是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临床特征及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疗效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和采用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且行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虹膜外翻范围和位置、青光眼类型等临床特征,于术后1、3、6个月和1年随访,分析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前节和眼底情况、滤过泡形态、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超声活体显微镜检查结果等指标,总结手术效果。结果:纳入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患者6例(6只眼),均为单眼患病,左眼和右眼各3只;年龄为10.0(5.3,28.8)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术前眼压为(31.7±10.0)mmHg(1 mmHg=0.133 kPa),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2.0(2.0,3.2)种。6例患者虹膜外翻范围为270~360 °,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与虹膜外翻位置基本相同,房角关闭且房角粘连程度超过Schwalbe线。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眼压为(16.4±3.2)mmHg,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0.0(0.0,1.5)种;术后3个月眼压为(14.8±6.0)mmHg,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0.0(0.0,2.2)种;术后6个月眼压为(18.1±6.1)mmHg,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0.0(0.0,0.5)种。其中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满1年,均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得到控制[(15.5±3.1)mmHg]。所有患者患眼手术部位均未见明显滤过泡形成。结论: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表现为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房角虹膜前粘连关闭范围与虹膜外翻范围存在对应关系,类型主要属于闭角型青光眼。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对其治疗的效果较好且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ARB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7岁,因"右眼视力渐降10余年,加重3个月,左眼胀痛1 d"于2021年5月11日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测得右眼裸眼视力(UCVA)光感,左眼UCVA 0.6。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右眼眼压4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4 mmHg。门诊房角镜检查示双眼房角关闭,建议患者入院治疗,暂予以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滴双眼及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患者于2021年5月18日以"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黄斑病变、双眼屈光不正"住院,入院追问患者既往史发现患者右眼既往有被玩具枪击中史,否认青光眼家族史。眼科查体:右眼UCVA光感,验光+1.25DS/-0.75DC×95°;左眼UCVA 0.6,验光+1.50DS/-0.50DC×20°,双眼视力均矫正无提高。右眼眼压25 mmHg,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前房浅,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射迟钝,视乳头色苍白,杯盘比(Cup to disk ratio,C/D)1.0,黄斑区金箔样反光,视网膜动静脉明显变细(见图1A);左眼前房浅,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正常,C/D约0.4,上下血管弓附近散在多处萎缩灶(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多波长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29例(3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急诊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依据激光术后24小时前房角开放范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例(4眼),术后前房角开放范围≤180°;B组27例(27眼),术后前房角开放范围>180°。比较激光治疗术后两组症状、眼压及高眼压持续时间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激光术后0.5小时、1小时以及3小时眼压均低于治疗前( P<0.05)。A组患者术前眼压以及高眼压持续时间均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患者,尽早施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安全有效。患者术前基础眼压较高及高眼压持续时间较长均影响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内障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Phaco-GAA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纳入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2例25眼。所有患眼均接受Phaco-GAAP手术,术中先进行黏弹剂辅助下房角成形操作,再用房角镜观察并记录术眼360°房角周边前粘连(PAS)部位及范围,对未完全开放处的房角行二次房角成形操作,记录房角PAS范围。若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依然>180°,则术中联合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效应指标包括眼压、房角PAS范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和手术并发症,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条件成功定义为术后联合药物应用眼压可控制到≤21 mmHg,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术后1个月、3个月评估房角PAS范围。结果:25眼术前、Phaco-GAAP术中第1次和第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70(225,360)°]、[165(110,215)°]和[100(35,17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42, P<0.001),其中术中第1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术前,第2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第1次房角成形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180°的比例由48%下降到24%。随访末期完成房角镜检查的13眼术前、术毕、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40(195,305)°]、[60(25,182.5)°]、[170(120,275)°]和[180(140,28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631, 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术眼PAS范围明显小于术前,但均大于术毕时房角PAS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4、0.004、0.011、0.003)。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眼压值分别为(40.19±17.23)、(15.80±7.98)、(13.89±5.09)、(12.80±3.79)和(13.24±2.78)mmHg(1 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031, P<0.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眼术毕与术前PAS范围呈正相关( rs=0.409, P=0.042)。所有术眼及术后各时间点抗青光眼药物使用均少于术前。术后1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均为95.8%,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5.8%和100%。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前房角出血,发生率为68%,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Phaco-GAAP术中可定量观察房角PAS范围并指导二次房角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chlemm管手术是否适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形或切开,解决Schlemm管和小梁网功能障碍,重新开放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既往多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然而,基于PACG的发病机制及其与POAG有共同的病理机制,Schlemm管手术是否可用于PACG的治疗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既往已有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单臂研究表明,各类Schlemm管手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和房角分离术在PACG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关高质量、高循证等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望为PACG的治疗方式带来革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LPI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黏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ALPI)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及房角黏连分离术(GSL)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22 年 6 月-2024 年 1 月于我院眼科就诊的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 90 眼作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 45 眼,对照组行Phaco联合GSL治疗,观察组行ALPI联合Phaco及GSL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 周、1 月、3 月、6 月进行随访,收集2 组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前房深度(ACD)、虹膜小梁夹角(TIA)、房角分级及术后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前房炎性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差异.结果:术后两组患者ACD均较术前加深,TIA增宽,BCVA提升,房角分级下降(P<0.05);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较对照组TIA更大、眼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CD、房角分级、BCVA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术后均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不良率与手术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PI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黏连分离术治疗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能有效增大TIA,缓解虹膜前粘连,进而降低患者眼压、具有稳定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