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瞳孔成形术在青白联合术后大瞳孔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存在瞳孔散大的青白联合术后患者行改良瞳孔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青白联合术后瞳孔散大的患者32例(32眼),行改良瞳孔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瞳孔直径、眼压、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双眼平衡对比度和抑制深度,并采用青光眼生活质量问卷(GQL-15-CHI)和青光眼视觉功能问卷(GVFQ-40)调查评估主观视觉质量。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和问卷评分。 结果::共32例(32眼)青白联合术后大瞳孔患者顺利接受改良瞳孔成形术治疗,年龄55~76(64.2±8.5)岁,随访时长3个月。LogMAR的BCVA由术前1.39±0.86,提高至术后的0.92±0.63( t=7.15, P=0.017);瞳孔直径由术前的(6.18±0.30)mm,缩小至术后的(4.02±0.41)mm( t=24.82, P<0.001);眼压由术前的(29.85±14.51)mmHg,降至术后的(14.40±1.88)mmHg( t=7.79, P=0.002);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由术前的186.13°±70.84°,减少到术后的79.83°±51.66°( t=14.71, P<0.001)。在双眼视功能方面,平衡对比度由术前的0.41±0.19,提高至术后的0.56±0.13( t=-5.46, P=0.004);抑制深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视觉功能质量问卷总体评分显著低于术前( t=-3.32, P=0.034),其中眩光畏光、视觉运动能力、识别能力、夜视能力的术后3个月评分低于术前( t=-8.31, P=0.002; t=-4.34, P=0.036; t=-4.58, P=0.029; t=-6.93, P=0.005),移动能力和阅读能力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存在瞳孔散大变形的青白联合术后患者,改良瞳孔成形术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开放房角,有效控制眼内压的同时,还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永存胚胎血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永存胚胎血管综合征(PFV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玻璃体先天发育异常,按累及眼球部位分为前部型、后部型及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手术干预十分重要。手术以解除纤维血管膜对视网膜及晶状体的前后牵引、重建清晰视轴为主要目标。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瞳孔成形手术、晶状体切除手术伴或不伴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前入路或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在新技术上,粘弹剂与飞秒激光的应用均有较为理想的结果。除了注重提高手术成功率,还需系统全面地评估患儿的手术前整体情况及手术后视功能。PFVS患儿手术后视力提高有限,这与病变累及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伴有视网膜黄斑牵拉脱离和发育不良以及睫状突拉长者,其手术后视力预后不佳。如何从纤维血管蒂与视网膜的显微解剖关系入手,提高累及眼后节PFVS患儿的手术后视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优化手术步骤、减少手术创伤以降低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也是今后PFVS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非计划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非计划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益都中心医院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非计划手术者46例(55眼)的临床资料。分析非计划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术后随访至少3年。结果:非计划手术原因包括后发性白内障30例(34眼),行后囊切开术;继发性青光眼8例(9眼),行小梁切除术;斜视8例(12眼),行斜视矫正术;瞳孔膜闭8例(9眼),行瞳孔成形术;人工晶状体脱位2例(2眼),行人工晶状体复位术或悬吊术。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非计划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后发性白内障等,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为患儿视力恢复提供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恢复眼周年轻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上睑整形术矫正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垂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5月到2019年2月期间来苏北人民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就诊的上睑皮肤松垂的109例患者(男16例,女93例,年龄36~72岁)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均采用眉下切口切除皮肤,保留眼轮匝肌,并通过眶缘小切口将外下侧眼轮匝肌向深处折叠,并向外上侧放射状单点悬挂固定在骨膜上。术中不做任何骨膜上的剥离,术后常规护理。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及手术前、后照片数据采集客观统计分析的方式,对上睑皮缘高度及眉位置进行评估(以患者虹膜直径为1个单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重复测量 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57±6.13)个月(3~36个月),有效随访6个月以上者占85.3%(93/109)。术后4周主观问卷调查显示满意率为99.1%(108/109)。额部感觉、眉部活动、睁闭眼功能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术后6个月基准线各测量点距上睑皮肤边缘距离(上睑皮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地提升,瞳孔中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466±0.149)单位提升至(0.600±0.126)单位( t=-16.186, P<0.001),虹膜外侧缘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387±0.156)单位提升至(0.568±0.166)单位( t=-31.882, P<0.001),外眦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214±0.087)单位提升至(0.446±0.098)单位( t=-49.332,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随访6个月且术中未调整眉位置的患者共86例,统计基准线各测量点距眉下缘的数据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眉高度均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的眼周外观形态及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结论:通过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进行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能明显改善眼周组织的松弛老化且不影响眉的形态,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脑梗死溶栓后急诊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61岁。因“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5 h,溶栓后确诊主动脉夹层1 h”于2021年11月15日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既往高血压史10年,近日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及检测血压。患者于入院5 h前出现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卒中中心,颅脑 CT 未见出血,查体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 h前查体见右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下降至2级,伴有疼痛不适,持续不能缓解,考虑急性脑梗死加重,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右下肢肌力进一步下降至1级,末梢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未触及,行超声心动图及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 I型,见图1),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右侧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闭塞。为手术治疗急转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率6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5/5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双侧瞳孔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胸腹部查体无异常;右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浅感觉减退,皮温低,足背动脉未触及,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27.7 s,国际标准化比值2.2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1.9 s,纤维蛋白原0.32 g/L,D-二聚体17.97 mg/L。积极输注冷沉淀、血浆及人纤维蛋白原对症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PT 16.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6 s,纤维蛋白原1.72 g/L。急诊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支持下行右冠状窦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予以自体血回输并大量血制品输注,术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心脏射血分数(EF)50%左右,血压控制尚可,尿量正常,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右股部及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及右股动脉血流尚可,足背动脉血流量较前明显减弱。实验室检查肌红蛋白持续升高至3 000 μg/L,考虑再灌注损伤引起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11月17日予外科手术切开减张治疗,术中见肌肉缺血水肿并部分坏死,术后血压80/40 mmHg,EF 40%,肌酐持续升高至497 μmol/L,并出现无尿,考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予去甲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联合肾上腺素0.5 μg·kg -1·min -1抗休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清除肌红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11月21日患者意识转清,心率90~110次/min,平均动脉压70~85 mmHg,尿量10 mL/h左右,肠鸣音未闻及,腹胀明显,左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结合术前主动脉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不除外缺血性肠病及消化道穿孔可能。复查腹腔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见图2)、肠系膜下动脉远端闭塞、腹腔膈下游离气体(见图3)、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可见肠壁积气(见图4),考虑缺血性肠病、肠穿孔。急诊行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造口术。术中见降结肠下段、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达腹膜反折上约1.5 cm处肠壁散在片状坏死灶并穿孔(见图5),左下腹及盆腔可见大量浑浊腹腔积液。予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留置引流管。术后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去甲肾上腺素2.0 μg·kg -1·min -1、垂体后叶素2 U/h、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持续泵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EF28%,膀胱腹压检测35 mmHg以上,考虑脓毒性休克、脓毒性心肌病、腹高压综合征。建议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及开放腹部刀口减压治疗,患者近亲属拒绝,最终循环难以维持于2021年11月25日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瞳孔环形缝合成形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大瞳孔患者行瞳孔环形缝合成形术并与未成形患者比较,分析不同瞳孔成形直径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大瞳孔患者共80例(80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行白内障摘除与房角分离联合瞳孔成形,47眼)和对照组(行白内障摘除与房角分离术,33眼)。术前和术后1周、2周及1、3、6个月,测量瞳孔直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房水闪辉计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通过视觉质量分析仪和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分析视觉质量。术后3个月,比较2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并分析比较研究组不同瞳孔直径A组(3.00~3.49 mm)、B组(3.50~3.99 mm)、C组(4.00~4.49 mm)、D组(4.50~5.00 mm)下的BCVA、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及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术后3个月研究组各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行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瞳孔直径小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tHOA、predicted VA9%低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斯特列尔比、调制函数截止频率、房水闪辉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3个月调查问卷评分结果显示2组夜间视力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t=-2.38, P=0.026),精细辨别力、眩光、畏光、视疲劳、视力满意度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t=-2.12, P=0.031; t=-4.07, P=0.001; t=-5.58, P=0.001; t=-2.02, P=0.038; t=-1.69, P=0.041);2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总分研究组(62.8±6.3)高于对照组(54.4±7.1) ( t=4.67, P=0.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各亚组间不同直径BCVA(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D组tHOA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间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predicted VA 9%(夜晚)明显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predicted VA20%(黄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predicted VA 100%(白天)明显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瞳孔环形缝合成形对于瞳孔直径≥5.5 mm,和(或)伴有不同程度畏光症状的患者具有改善大瞳孔外观、提高患者视觉质量的作用;其中3.50~4.49 mm的瞳孔直径具有较高的生活视觉质量;瞳孔环形缝合成形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ARB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27岁,因"右眼视力渐降10余年,加重3个月,左眼胀痛1 d"于2021年5月11日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测得右眼裸眼视力(UCVA)光感,左眼UCVA 0.6。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右眼眼压4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4 mmHg。门诊房角镜检查示双眼房角关闭,建议患者入院治疗,暂予以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滴双眼及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患者于2021年5月18日以"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黄斑病变、双眼屈光不正"住院,入院追问患者既往史发现患者右眼既往有被玩具枪击中史,否认青光眼家族史。眼科查体:右眼UCVA光感,验光+1.25DS/-0.75DC×95°;左眼UCVA 0.6,验光+1.50DS/-0.50DC×20°,双眼视力均矫正无提高。右眼眼压25 mmHg,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前房浅,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射迟钝,视乳头色苍白,杯盘比(Cup to disk ratio,C/D)1.0,黄斑区金箔样反光,视网膜动静脉明显变细(见图1A);左眼前房浅,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正常,C/D约0.4,上下血管弓附近散在多处萎缩灶(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眼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2岁,于2018年11月就诊于外院,主诉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左眼视物模糊1年,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予滴眼液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遂于2019年1月转诊至西京医院眼科。患儿一般情况无特殊,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双眼均为0.8,裸眼视力右眼为0.5、左眼为0.4;眼压右眼为15 mmHg、左眼为16 mmHg;裂隙灯显微镜下见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KP(-)、房闪(-)、虹膜纹理清;右侧瞳孔欠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扩瞳后呈葫芦状,瞳孔缘6:00和11:00位虹膜斑片状后粘连;左侧瞳孔区有带色素的灰白色膜状物,瞳孔直径2.5~3.0 mm,对光反射存在,扩瞳后呈花瓣状,直径约3~4 mm,瞳孔缘虹膜多处斑片状后粘连(图1);双侧晶状体透明。扩瞳后检查,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图2)。眼部B型超声检查提示眼轴长度右眼为24.7 mm,左眼为24.9 mm;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球后壁未见视网膜脱离光带(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提示双眼黄斑结构正常(图4)。视觉电生理检查提示右眼P-VEP、F-VEP和F-ERG反应幅值均正常,左眼P-VEP高、中、低频幅值均低于右眼,高频峰时延迟,F-VEP波形存在,F-ERG各项反应幅值降低。患儿无明显眼前节炎症体征,故排除虹膜睫状体炎,初步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congenital fibrovascular pupillary membrane,CFPM),双眼屈光不正。因左眼瞳孔区灰白色膜状物遮挡光路,不能进行准确的屈光矫正,决定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瞳孔纤维血管膜切除联合瞳孔成形术。术中使用粘弹剂分离纤维膜与晶状体前囊膜的多处粘连,见颞侧及下方瞳孔区外有多处条索状灰白色膜组织覆盖于虹膜与晶状体前囊膜之间;用球内剪沿瞳孔缘剪断纤维膜,并用撕囊镊撕除瞳孔区外虹膜深层的膜组织。术后瞳孔区透明,瞳孔恢复圆形、位置居中(图5)。纤维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少量血管及散在分布的色素细胞(图6)。术后3个月,视力右眼为-3.75 DS/-1.0 DC×165°→1.0、左眼为-3.50 DS/-1.25 DC×5°→1.0 -1;双眼眼压为12~13 mmHg。左眼前节无炎症反应,瞳孔圆形、居中,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右眼无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效果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眉下切口提眉术(subbrow blepharoplasty,SBB),重睑成形术(double eyelid surgery,DES)和眉下切口提眉术联合重睑成形术(combination of subbrow blepharoplasty and double eyelid surgery,CSD)3种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为SBB组、DES组和CSD组。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上睑皮肤松弛改善效果,包括睑缘-角膜映光点距离(MRD1)、角膜内侧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MCMFD)、瞳孔中点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MPMFD)、外眦处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LCMFD),以及上睑皱纹改善效果,并由患者和第三方医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90例女性患者被纳入研究,每组30例,患者年龄35~62岁,3组患者年龄及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上睑皮肤松弛和上睑皱纹均得到改善。CSD组2例患者出现呕吐,1例患者出现额部皮肤麻木。SBB组、DES组和CSD组MRD1改善量分别为(0.14±0.09) mm、(0.34±0.11) mm、(0.43±0.15)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537, 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418、2.824、9.236, P值分别为<0.001、0.008、<0.001);MCMFD改善量分别为(0.32±0.15) mm、(0.92±0.21) mm、(0.97±0.24)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4.082, P<0.001),SBB组与DES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273、12.404, P值均<0.001),DES组与C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32, P=0.261);MPMFD改善量分别为(0.34±0.13) mm、(1.07±0.24) mm、(1.37±0.23)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3.935, 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3.531、5.628、19.159, P值均<0.001);LCMFD改善量分别为(0.54±0.17) mm、(1.58±0.37) mm、(1.97±0.48)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1.405, 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971、4.097、15.068, P值均<0.001)。上睑皱纹评分改善量:SBB组、DES组、CSD组分别为(0.70±0.47)分、(0.50±0.51)分、(1.20±0.48)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471, P<0.001); SBB组与DE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92, P=0.115),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571、3.979, P值均<0.001)。SBB组、DES组和CSD组VAS患者评分分别为(2.77±0.57)分、(2.17±0.38)分、(3.90±0.31)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4.575, 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79、15.541、10.161, P值均<0.001)。VAS医师评分分别为(2.80±0.61)分、(2.27±0.58)分、(4.07±0.45)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085, 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740、12.624、8.883, P值均<0.001)。 结论:相较于眉下切口提眉术和重睑成形术,眉下切口提眉术联合重睑成形术能够充分切除上睑松弛皮肤,明显减少上睑皱纹,调整和重塑重睑形态,恢复良好的眉眼部美学关系,是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更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