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肝胆胰手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机器人手术作为微创手术的发展趋势,因为其手术视野效果更好,机器人手臂更加灵活,对于精细操作更加稳定,目前正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肝胆胰腺外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汇总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当前机器人在胰腺外科、肝脏外科、胆道外科的研究进展与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并展望了机器人手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充气式动脉穿刺垫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脉穿刺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动脉血压,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手段。急危重症患者往往手术风险大,病情变化快,需要监测动脉血压以便持续、准确、动态地监测血压变化与内环境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在实施动脉穿刺操作时通常会使用垫高法将穿刺部位放置于动脉穿刺垫上抬高穿刺部位,充分暴露将要实施穿刺的动脉,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反复穿刺给手术患者带来的痛苦。但由于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动脉穿刺垫,无法对患者的手臂进行限制固定,患者手臂容易发生移位,会影响麻醉医生快速穿刺动脉,降低穿刺成功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自2020年开始自制动脉穿刺垫用于术中桡动脉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ICC手臂操对置管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ICC手臂操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置管侧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患者8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PICC置管后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PICC手臂操功能锻炼。干预4 w后,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侧肢体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功能,并观察两组发生置管并发症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肘关节稳定性及日常生活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肩关节肌力、活动水平、关节活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CC手臂操可维持和促进PICC置管侧肩、肘关节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的基于双ZED摄像头的心肺复苏按压姿势检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正确的胸外按压姿势(chest compression posture, CCP)是完成高质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关注CCP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设计新的CPR按压姿势自动分析程序,拟实现对CCP监测达到客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5人参与现场试验,其中专业组11人,非专业组4人。分别于正前方和45度侧面用ZED双摄像头同时记录按压视频数据,所有参与人员均在Smartman模拟人上进行连续的120次持续胸外按压操作。3位专家对CPR视频进行独立标注,智能算法提取人体骨骼点用于后续分析和模型开发。专业组和业余组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分析发现,腕部用力、手指未翘起、重心偏移、肘部弯曲是其中发生率最高的错误。通过专业组规范数据集共28 800组人体骨骼点坐标数据计算手臂角度合理范围为左臂169.24°~180.00°,右臂角度为168.49°~180°。相同的方法,得到重心角度合理范围为0.00°~18.46°。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基于双ZED的CPR按压姿势检测模型可以较准确的识别出CPR的按压姿势错误(准确率91.31%,敏感度80.16%,特异度93.53%)。结论: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对CPR按压姿势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双ZED摄像头的CPR按压姿势检测模型,可以较准确的识别出CPR的按压姿势错误,以实现CPR培训质量控制可以更加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早产儿保暖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自制早产儿保暖固定装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早产儿保暖固定装置,并用于临床。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新生儿科病房于2022年1月至6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早产儿使用阿童木暖箱辐射保暖、约束带或人为约束的方式进行脐静脉置管或中心静脉置管。试验组早产儿使用自行设计的早产儿保暖固定装置于阿童木暖箱中辐射保暖进行置管。记录两组早产儿置管时间、肢体脱出次数、置管参与人数、置管20 min至置管结束时的体温,并计算发生低体温(<36.5 ℃)的频率,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早产儿保暖固定装置由保暖睡袋和软垫两部分组成。保暖睡袋包括头部、手臂部、胸腹部和下肢部4个部分,其中胸腹部设计有长方形覆盖布料,掀开便于对早产儿行脐静脉穿刺。长方形软垫上有3组约束带,可分别固定保暖睡袋手臂部、胸腹部、下肢部。置管操作时,用魔术贴将保暖睡袋固定在软垫表面,根据穿刺部位选择暴露皮肤的范围。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性别、体质量、孕周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48.3%比46.7%,体质量(kg):1.86±0.06比1.82±0.06,孕周(周):31.33±0.31比32.25±0.34,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置管时间明显缩短(min:21.30±0.43比30.02±0.64, P<0.01),肢体脱出次数明显减少(0次:70.0%比33.3%,1次:26.7%比50.0%, P<0.01),置管参与人数明显减少(人:1.77±0.06比2.37±0.06, P<0.01)。试验组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12%(6/98)比26.50%(31/117), χ2=15.536, P<0.01〕。 结论:早产儿保暖固定装置使用方便,可有效缩短置管时间,节约人力资源,减少早产儿低体温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裂孔疝(HH)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良性疾病,由胃或其他内脏器官通过横膈膜上的食管裂孔隆起所形成,往往伴有胃灼热、烧心、反酸等症状,有症状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机器人辅助手术(RAS)快速发展,RAS有着精准的操作感、3D立体视野和灵活转腕的机械手臂,能滤除手震颤等优势而被用于HH修补术。国内RAS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缺乏规范培训体系,机器人设备昂贵,培训推广困难等均是制约因素。本文就RAS手术治疗HH及培训做一总结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TR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10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桡动脉穿刺率、穿刺完成后续操作的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结果:106例患者中,TRA外周血管介入操作112例次,其中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83例次,支气管动脉灌注术4例次,盆腔肿瘤栓塞术11例次,其他手术14例次。所有介入操作穿刺成功率为97.3%(109/112),手术成功率为98.2%(107/109)。5例患者TRA失败,转为股动脉穿刺,并顺利完成操作。手术严重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2例次;轻微并发症中,桡动脉闭塞2例次,桡动脉痉挛1例次,手臂疼痛1例次,穿刺点血肿1例次。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112)和4.5%(5/112)。急诊操作16例次,均顺利完成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遥感监测仪的静脉穿刺角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9.4, 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7.10, 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 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锁骨上切口联合单孔胸腔镜治疗颈胸交界处神经源性肿瘤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女性,27岁,主因“左侧眼睑下垂进行性加重3个月伴左上肢麻木1个月”于2017年8月7日入上海市肺科医院。患者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入院体检:先天愚型面容,左侧眼球内陷、左上睑下垂,双瞳孔不等大,左侧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左上肢感觉减退。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CT增强扫描示左侧胸顶处占位,大小约7 cm×8 cm,肿瘤占据左侧胸廓出口,与锁骨下动脉紧邻,锁骨下动脉有一细小分支疑似穿过肿瘤上极(图1A);MRI提示神经源性肿瘤。诊断:霍纳综合征,起源于交感干的神经节细胞瘤可能。该类型肿瘤通常质地较硬且本例瘤体相对较大,从胸腔内处理如果损伤胸顶锁骨下细小分支引起出血,则术野暴露及出血控制会比较困难。该肿瘤为良性肿瘤,经影像科、胸外科、手外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评估后决定优先处理肿瘤上极,后通过单孔胸腔镜处理肿瘤下半部分。于2017年8月11日行锁骨上切口联合单孔胸腔镜胸顶肿瘤切除术。双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患侧胸部垫高,头转向健侧,患侧左手臂外展,消毒颈部区域后铺巾,于左侧颈部锁骨上方做一长8 cm切口,自此切口逐步向胸顶游离。首先游离出锁骨下动脉,探查其下为肿瘤顶部,质地较硬;仔细寻找到锁骨下动脉细小分支,见该血管紧贴肿瘤上极,两端分别双线结扎后切断。橡胶带牵拉锁骨下动脉,继续向脊柱侧逐步分离,分离出C 5~T 1神经根,分别予橡胶带牵拉暴露。手指钝性分离肿瘤顶部,向胸腔内压入。此时肿瘤上极与胸顶大血管和臂丛神经根完全分离。无菌纱布覆盖颈部切口后更换为右侧卧位,左手臂悬吊,打开颈部切口覆盖纱布后,再次消毒下颌缘至脐平面皮肤,铺巾,暴露颈部切口和侧胸壁,自腋中线第4肋间做一长4 cm切口,逐层进入胸腔后,置入切口保护套,单孔胸腔镜操作。探查胸顶部,为肿瘤占据,肿瘤无法与远端交感干游离。胸腔内向下牵拉游离肿瘤,同时配合经锁骨上切口予手指钝性向胸腔内游离肿瘤,最后电凝钩仔细操作于胸腔内完整切除肿瘤,自胸部切口取出肿瘤(图1B、1C)。肿瘤切除后,暴露胸顶后进一步探查,见胸廓入口处交感干位于肿瘤起始部,远端随肿瘤切除后局部缺如(视频1)。胸腔内留置胸管1根,自胸部切口引出,颈部切口一期皮内缝合不放置引流。颈部游离操作时间1.5 h,单孔胸腔镜切除肿瘤1.0 h,术中出血量20 ml。术后第1天复查胸部X线片,左肺复张良好引流少,拔除胸管,术后第3天出院。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术后1个月随访胸部X线片显示恢复良好(图1D),左上肢麻木感消失,霍纳综合征未改善。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未再通过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情况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扩皮方式在手臂输液港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传统扩皮方式在手臂输液港植入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需行辅助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置管扩皮方式横切,可将插管鞘组件插入血管即可;50例观察组采取改良式扩皮方法,即沿导丝向港座方向倾斜45°切开深度及长度均为0.5 cm的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植港时间、操作顺畅度、二次扩皮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取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植港时间、操作顺畅度、二次扩皮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取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扩皮方式相比,改良式扩皮方式,便于调整连接港体时导致的导管挪动,可在切口处将导管回送血管,保持导管的顺畅度,使手术过程更流畅,整体提高上臂输液港植入术的效率。扩皮角度的改良有效避免了导管留置后,隧道内的导管及港座对于血管的骑跨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大大提高了患者在应用输液港期间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