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对野蔷薇全球分布影响的模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野蔷薇原产于东亚,是现代月季的原始亲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月季种质资源和砧木.由于抗性强和长势旺,野蔷薇在北美洲等引种地已成为入侵物种.为探究野蔷薇适生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基于1246条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使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了野蔷薇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最冷季平均温、最冷月最低温、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是影响野蔷薇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生物气候变量.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野蔷薇的自然分布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以东及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全新世中期分布格局与当前相似,但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地区.而在末次间冰期,适生区总体向南收缩,同时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等地.除自然分布在东亚地区外,由于引种,野蔷薇的全球分布已扩展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及北美洲中东部.2041-2060和2081-2100年间,野蔷薇的分布面积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和SSP5-8.5)的3种升温情境下均会扩大,其平均分布中心(质心)将呈现出向高纬度地区偏移的趋势,表明野蔷薇的分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野蔷薇分布面积的扩大.上述结果对于理解野蔷薇的生态适应性及预测其未来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引种该物种后需采取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辅助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可以描述单个肿瘤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揭示肿瘤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捕捉细胞群中广泛的转录组异质性。利用scRNA-seq可监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体内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和肿瘤细胞中具有某些放、化疗抗性相关的基因,有助于为ESCC提供更精准的辅助诊断依据,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和生存时间。深入地研究ESCC中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间的关系,将为开发出新的ESCC免疫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和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探究淡色库蚊的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基因突变情况,为该地区淡色库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9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国家监测点不同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和蛹,在实验室饲养繁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和幼虫浸渍法测定其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提取单只淡色库蚊成蚊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杭州市淡色库蚊成蚊接触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和0.025%高效氯氰菊酯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20.00%(15/75)、17.33%(13/75)和18.67%(14/75),均表现为抗性。淡色库蚊幼虫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08、341.00和15.88倍。共检测183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存活成蚊的kdr基因,其中180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第1014位点(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8.36%;共检测42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死亡成蚊的kdr基因,其中5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90%。结论: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抗性蚊虫kdr基因也存在较高频率的突变。应加强对杭州市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9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海沧区和2019年8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翔安区,采用勺舀法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和卵块,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计算1 h击倒率和恢复24 h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断抗药性水平:≥98%为敏感群体(S);80%~< 98%为可能抗性群体(M);< 80%为抗性群体(R)。结果: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1%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3%氯菊酯、0.5%马拉硫磷、0.05%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1 h击倒率分别为95.1%(117/123)、98.3%(115/117)、100.0%(116/116)、99.2%(120/121)、98.4%(123/125)、97.5%(119/122)、100.0%(127/127)和96.7%(118/122)、98.6%(143/145)、100.0%(139/139)、100.0%(149/149)、98.0%(146/149)、96.8%(121/125)、100.0%(126/126)。2018年恢复24 h死亡率分别为91.1%(112/123)、78.6%(92/117)、75.0%(87/116)、88.4%(107/121)、96.0%(120/125)、99.2%(121/122)、100.0%(127/127),2019年恢复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9%、76.9%、79.5%、91.4%、92.3%、100.0%、100.0%。结论: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高。要加强抗药性监测,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以减少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AR突变的mCRPC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75岁,2017年1月因进行性排尿困难2个月余入院。诊断为转移性前列腺癌(cT 3bN xM 1期)。患者首先接受内分泌综合治疗5个月,血清tPSA最低降至12.5 ng/ml。治疗7个月后PSA逐渐反弹,遂调整为单纯雄激素剥夺治疗(ADT)。2017年10月监测tPSA水平为104 ng/ml,予停抗雄治疗。患者进入CRPC阶段。停药1年后,复测PSA 3 205 ng/ml,选择阿比特龙初始治疗,5个月后tPSA水平仍呈进行性上升,考虑为阿比特龙耐药,予停药,选择多西他赛序贯治疗。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存在AR、FGFR3和RIT1突变,未检测到HRR胚系突变。采用多西他赛化疗期间盆腔淋巴结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显著减小,骨转移较前相仿。化疗12个周期后因出现下肢水肿、下肢关节疼痛等不适,停止化疗,末次化疗后tPSA为289 ng/ml。再次行基因检测,提示AR和AR-V7阴性。尝试行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tPSA持续下降至23 ng/ml,无影像学进展。AR突变的患者在化疗后AR转阴,仍能够从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中获得PSA应答、肿瘤控制等临床疗效。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可作为AR突变的难治性CRPC患者的新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的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临床分离株C37携带 blaNDM-1基因质粒的遗传特征,并对目前可公开获得的66个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的核心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研究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的全球流行情况。 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阴沟肠杆菌复合物(CRECC)。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和16S rRNA Sanger测序对C37进行菌种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37菌株携带的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使用接合试验确认C37菌株抗性基因的接合转移性。对C37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提取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的核心基因组,对目前可公开获得的66个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C37菌株对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携带 blaACT-5、 blaNDM-1、 qnrA1、 aac( 6′) -Ib-cr、 oqxAB、 fosA、 dfrA15等多种抗性基因及IncX3、IncX4、IncFIB和IncFII质粒。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显示其属于阴沟肠杆菌复合体(ECC)ST78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T78型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与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传播密切相关。 结论:ST78型霍氏肠杆菌霍夫曼亚种与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传播密切相关,是传播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高风险克隆,需密切监测其流行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0-2023年宝鸡市蝇类生态学监测及家蝇抗药性调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调查分析宝鸡市蝇类种群密度、生境分布、季节消长规律及家蝇抗药性现状,为蝇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家蝇抗药性测定采用点滴法.结果 2020-2023 年共捕获3 科2 属6 种7 178只成蝇,平均密度为 1.43 只/笼;全年蝇活动高峰期为 6-8 月,8 月密度最高,为 2.62 只/笼;宝鸡市优势蝇种为家蝇、麻蝇,占比分别为 58.30%、12.13%.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2.03 只/笼),其次为餐饮外环境(1.49 只/笼)、居民区(1.12 只/笼),绿化带密度最低(1.09 只/笼);4 种生境中家蝇占比较高,且餐饮外环境、居民区家蝇占比均达 60%以上.家蝇对残杀威、敌敌畏、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6.37、54.25、146.03、38.44 倍.结论 6-8月是宝鸡市成蝇防控重点月份,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和居民区为重点防控区域,应在这些区域采取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孳生地治理、完善防蝇设施等综合防制措施,以便有效控制蝇类密度水平,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2年苏州市蜚蠊种群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不同生境蜚蠊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变化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情况.方法 用粘捕法调查蜚蠊密度,用药膜法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结果 2022 年苏州市蜚蠊粘捕率和密度分别为7.20%和 0.40 只/张,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 94.24%,为优势种.蜚蠊粘捕率和密度 7 月最高,分别为9.73%和 0.56 只/张,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1.80 只/张,不同月份总体蜚蠊密度和农贸市场蜚蠊密度呈显著相关性(r=0.965,P=0.002).不同生境蜚蠊粘捕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89,P<0.001);德国小蠊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 3.36、6.18、1.08、1.79、0.79.结论 德国小蠊是苏州市蜚蠊优势种,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7 月是蜚蠊密度高峰月,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为中度抗性,对其他 4 种杀虫剂为低度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3年重庆市大足区致倦库蚊成蚊和家蝇成蝇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了解2023年重庆市大足区致倦库蚊成蚊和家蝇成蝇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和成蝇点滴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2023年重庆市大足区致倦库蚊成蚊对0.25%氯菊酯、0.025%高效氯氰菊酯、0.025%溴氰菊酯、5%马拉硫磷、0.1%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37.35%、21.92%、28.33%、96.43%、95.38%.家蝇成蝇对95.8%高效氯氰菊酯、97%毒死蜱、90%溴氰菊酯、95%敌敌畏4种杀虫剂测定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值分别为雌性2.572、0.329、0.406、0.492 μg,抗性倍数分别为829.68、7.65、53.42、46.42.[结论]大足区致倦库蚊成蚊及家蝇成蝇对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对已产生较高抗药性的杀虫剂应暂停使用,对可能抗性和低抗水平的杀虫剂可采取药物混配、轮换施药等方式使用.同时应继续做好抗药性变化情况的监测,指导杀虫剂的合理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2021-2023年黄石市蝇类密度及家蝇抗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了解黄石市2021-2023年蝇类种群密度、分布、季节消长规律及家蝇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1-2023年采用笼诱法对蝇类密度监测;2021年和2023年采用点滴法对家蝇抗药性调查,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及抗性倍数.结果 2021-2023年全市共捕获蝇类739只,平均密度为4.40只/笼,其中麻蝇、厩腐蝇、家蝇分别占总数的46.55%、13.94%和13.26%.不同生境中,居民区蝇类密度最高,餐饮外环境密度最低.蝇类总体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5-6月.家蝇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均表现为敏感;对毒死蜱、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则产生了抗药性.结论 初步掌握了黄石市蝇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趋势,黄石城区家蝇种群对5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建议在今后蝇类防控工作中继续加强日常监测,科学合理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