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虽已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低水平流行.小分子口服药物是我国目前推荐的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案.虽然国内已上市多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但目前尚无针对特殊人群的具体用药推荐.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呼吸、病毒学、感染、重症、急诊、药学等各领域专家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7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介绍,重点阐述了老年人群、合并慢性疾病人群、肿瘤患者、孕妇、儿童等14种特殊人群用药推荐,为临床医师规范用药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经治患者转换为多替拉韦/拉米夫定复方单片制剂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真实世界中达到病毒抑制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转换为多替拉韦/拉米夫定(dolutegravir/lamivudine,DTG/3TC)复方单片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长期随访的HIV得到有效抑制并在研究期间抗病毒方案转换为DTG/3TC方案的HIV/AIDS患者79例,收集转换治疗方案前及治疗期间T淋巴细胞亚群、HIV RNA、血脂水平以及肾功能等检测指标,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9例转换治疗方案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有30.4%的患者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前3位转换治疗方案原因分别是:简化方案,改善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48周病毒持续抑制率为100%,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换治疗方案48周后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糖、体质量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5例患者因血脂异常转换为DTG/3TC方案,转换治疗方案48周后总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有13例患者因肾毒性转换为DTG/3TC方案,转换治疗方案48周后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达到病毒抑制的患者转换为DTG/3TC方案后能持续抑制病毒、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特别是对于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出现肾毒性及血脂异常的患者,DTG/3TC方案是很好的优化治疗方案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栀子治疗肝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脏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普遍疾病,目前其治疗仍面临缺乏特效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困境.中医药在防治肝脏疾病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中栀子及其有效成分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抗炎、抗血栓、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血脂等作用,可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损伤、肝癌等多种疾病的症状.对栀子在多种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新近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栀子在防治肝脏疾病中更深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IV-1低病毒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仍位居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首。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达到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死亡率的治疗目标。然而,部分患者在标准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不能实现病毒学抑制(virological suppression,VS),发生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目前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发现,该人群发生病毒传播、病毒学失败(virological failure,VF)、免疫活化等的风险增加。LLV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临床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LLV的流行病学概况、危险因素、及其危害展开简要陈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了解LLV,以期提高LLV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株具有相对特异的变异位点,使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强,并减少了对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的依赖;奥密克戎变异株对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的免疫作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逃逸,其中BA.4/BA.5变异株的免疫逃逸作用更为明显。BA.4/BA.5变异株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与BA.2变异株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目前的抗原和核酸检测技术仍适用。治疗策略仍是基于病情评估的分层分类治疗策略,其对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仍敏感,而大多数单克隆抗体对BA.4/BA.5变异株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随着病毒的持续传播,2019-nCoV仍将不断进化和变异,加强病毒变异的监测、继续做好疫苗研发和接种,以及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应对疫情和病毒变异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COVID-19患者进行VTE及出血风险评估,并按照风险级别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COVID-19患者血栓相关不良预后。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及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抗凝方案、剂量和疗程,动态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COVID-19合并VTE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基于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经过多学科专家研讨和德尔菲专家论证,工作组牵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针对COVID-19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明确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合理预防和抗凝管理策略,为我国COVID-19患者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富源县人民医院的52例3~17岁CHC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或来迪派韦/索磷布韦(LDV/SOF)±利巴韦林治疗12周,观察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和停药随访12周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时患儿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52例CHC患儿中,儿童38例,青少年14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9(7,12)岁。52例患儿中,1b型7例,2a型11例,3型2例,3a型5例,3b型18例,6a型1例,6k型3例,6n型4例,6v型1例。垂直传播12例(23.1%),家庭间水平传播21例(40.4%),血液传播2例(3.8%),不详17例(32.7%)。与基线相比,患儿治疗12周、停药12周后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71、30.23、42.52,均 P<0.05)。截至2022年9月30日,100.0%(52/52)的患儿在治疗结束时获得SVR,完成12周随访的患儿中,95.8%(46/48)获得SVR。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乏力[11.5%(6/52)]、头痛[5.8%(3/52)]、头晕[1.9%(1/52)]、腹痛[3.8%(2/52)]、腹泻[1.9%(1/52)]、皮疹[1.9%(1/52)]、皮肤瘙痒[1.9%(1/52)],无患儿因为不良反应停药。 结论: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治疗CHC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耐受性良好,没有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在争鸣中前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现主要从免疫耐受期的概念、自然史、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阐述3个重要问题:免疫耐受期是否存在?免疫耐受期应该如何评估?免疫耐受期患者是否应该治疗?这些问题对加深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的认识、精准评估病情、扩大抗病毒治疗的适宜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的低病毒血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发生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emia,LLV)对其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接受ART≥1年且存在LLV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根据性别、年龄、传播途径1∶1匹配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根据病毒载量将LLV组分成3个亚组,其中LLV-1亚组指HIV-1 RNA为50~200拷贝/mL,LLV-2亚组指HIV-1 RNA为201~400拷贝/mL,LLV-3亚组指HIV-1 RNA为401~1 000拷贝/mL。分析LLV对后续3年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LLV组共纳入137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女26例,年龄为(39.5±13.5)岁。同时抑制组纳入137例患者。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为93、25和19例。LLV组和抑制组ART前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3年,LLV组累计发生病毒学失败患者比例[7.3%(10/137)]高于抑制组[1.5%(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8, P=0.018);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有8例(8.6%)、2例(8.0%)和0例发生病毒学失败,各亚组病毒学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LV组和抑制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LV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均低于抑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83、-2.094、-2.312,均 P<0.05)。LLV-1、LLV-2和LLV-3亚组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随访1、2、3年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RT超过1年存在LLV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更易发生病毒学失败,且免疫功能恢复减慢,提示需对其尽早给予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溃疡性结肠炎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抗病毒治疗转归。方法:纳入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320例,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4组: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35例)、单一合并CMV血症组(33例)、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52例)、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年龄>60岁比例、发病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2.86%(15/35)比14.00%(28/200)、51.43%(18/35)比24.50%(49/200)、22.86%(8/35)比1.00%(2/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62、10.598、29.769, P均<0.01),而性别构成和发病前3个月内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率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发热、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为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和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54.29%(19/35)比13.50%(27/200)、91.43%(32/35)比43.00%(86/200)、94.29%(33/35)比44.00%(88/200)、28.57%(10/35)比13.50%(27/200)、94.29%(33/35)比38.00%(76/200)、91.43%(32/35)比65.00%(130/200)、71.43%(25/35)比18.00%(36/200)、48.57%(17/35)比18.50%(3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1.475、27.945、32.930、5.100、40.194,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44.242、15.220, P均<0.01),而临床分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内镜下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0%(3/200)、42.86%(15/35)比3.50%(7/200)、8.57%(3/35)比1.00%(2/200)],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发生率均高于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38%(8/52)、42.86%(15/35)比11.5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521、49.837,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9.663、11.206, 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是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OR=48.519、44.352、53.432、39.989,95% CI 9.057~587.669、4.499~437.245、3.302~864.670、3.418~467.910,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抗病毒治疗3周后好转率低于单一合并CMV血症组和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73.53%(25/34)比96.88%(31/32)和95.65%(4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9、6.310, P=0.008、0.012)。 结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存在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的UC患者易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且治疗反应差,应加强UC患者CMV、EB病毒感染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