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为背部溃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23 岁,颜面躯干四肢红斑丘疹 5 年,背部溃疡 1 个月.皮肤科检查:面部可见萎缩性瘢痕,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背部散在溃疡,溃疡面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1∶160,24 h尿蛋白 1.632 g,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部分细胞内水肿,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 呈线状沉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逐渐减量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青光眼的典型表现是病理性眼压升高,手术疗法是一种迅速降低眼压的治疗手段.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与术后抗瘢痕化有密切关系,术后抗瘢痕化成为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重要议题.除了传统的抗代谢药物,目前已有新型抗代谢药物、新型分子生物材料、基因材料等,中医药同时也在抗瘢痕化方面有所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青光眼滤过术后的抗瘢痕化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瘢痕是由烧伤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深层损伤引起的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细胞外基质沉积紊乱的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可导致患者外观毁损和心理障碍,是烧伤整形外科门诊常见的病种之一。当前,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被认为是瘢痕最前沿的治疗方法之一。脂肪成分移植包括纳米脂肪、脂肪来源干细胞基质胶、基质血管成分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具有组织再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抗纤维化的功能,局部移植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症状。因此,本文就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瘢痕的脂肪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22,4.736; P=0.000)。 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北10家医院5年间2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10家医院5年间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诊治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中部分医院(陕西省6家、甘肃省3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入院日龄≤3 d并诊断为RDS的早产儿。比较5年间患儿的基本情况、围产期情况、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变化。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1)2016年及2021年符合纳入标准的RDS早产儿分别为322例和349例,胎龄30~33周 +6的早产儿仍是主要患病人群,男性居多[分别为64.3%(207/322)和57.3%(200/349)]。2021年母亲平均生育年龄明显高于2016年[(30.6±4.8)岁与(28.6±5.4)岁, t=24.02, P<0.001],高龄产妇多于2016年[19.2%(67/349)与12.4%(40/322), χ2=4.18, P<0.05]。(2)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率[11.7%(41/349)与1.9%(6/322), χ2=25.12]、正规产前检查率[58.5%(204/349)与30.4%(98/322), χ2=53.33]、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2.2%(217/349)与28.6%(92/322), χ2=82.58]、剖宫产率[73.6%(257/349)与51.6%(166/322), χ2=35.06]、选择性剖宫产率[24.1%(84/349)与6.5%(21/322), χ2=39.07]和瘢痕子宫妊娠率[7.4%(26/349)与3.4%(11/322), χ2=5.23]均较高( P值均<0.05);胎儿窘迫[30.1%(105/349)与20.2%(65/322), χ2=8.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4.6%(86/349)与13.0%(42/322), χ2=14.59]、胎膜早破[16.0%(56/349)与10.2%(33/322), χ2=4.89]、羊水胎粪污染[12.6%(44/349)与5.6%(18/322), χ2=9.83]、胎盘早剥[10.3%(36/349)与5.3%(17/322), χ2=5.84]、妊娠期糖尿病[10.3%(36/349)与1.6%(5/322), χ2=22.41]、绒毛膜羊膜炎[4.6%(16/349)与0.9%(3/322), χ2=8.12]、甲状腺功能异常[4.3%(15/349)与0.6%(2/322), χ2=7.88]和心脏病[4.3%(15/349)与0.3%(1/322), χ2=9.17]的比例均较高( P值均<0.05)。(3)治疗情况:2021年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率、猪PS应用剂量和牛PS的应用比例均高于2016年[(73.6%(257/349)与67.1%(216/322), χ2=11.62;(178.5±38.0)mg/kg与(165.2±42.8)mg/kg, t=7.85;47.9%(123/257)与19.4%(42/216), χ2=41.72; P值均<0.01]。2021年与2016年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正压通气使用率、早期(生后2 h内)应用PS及PS治疗前后的血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抗生素应用时间[7.0 d(5.0~14.0 d)与5.0 d(1.0~8.0 d), Z=7.55]、辅助通气时间[144 h(81~264 h)与73 h(47~134 h), Z=8.20]和住院时间[24 d(14~42 d)与16 d(10~25 d), Z=6.74]明显增加( P值均<0.0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29.6%(100/338)与1.0%(3/306), χ2=97.81]和常频通气的使用率[42.6%(144/338)与30.1%(92/306), χ2=10.87]明显升高( P值均<0.01)。(4)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动脉导管未闭[15.5%(54/349)与6.2%(20/322), χ2=63.4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2%(32/349)与2.8%(9/322), χ2=12.88]、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4%(19/349)与0.6%(2/322), χ2=12.8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15/349)与1.2%(4/322), χ2=7.52]和气胸[3.4%(12/349)与0.3%(1/322), χ2=9.68]的比例升高( P值均<0.05),院内感染比例明显下降[7.4%(26/349)与19.6%(63/322), χ2=21.37, P<0.001]。(5)2021年早产儿RDS治愈率高于2016年[70.8%(247/349)与56.2%(181/322), χ2=15.37, P<0.001],放弃率[7.7%(27/349)与14.3%(46/322), χ2=7.41]和病死率[院内:1.4%(5/349)与5.6%(18/322), χ2=8.74;院外:8.3%(29/349)与13.7%(44/322), χ2=4.96]低于2016年( P值均<0.05)。 结论:这一期间参与研究单位的早产儿RDS的临床救治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离断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严重离断伤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评估保肢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0例小腿中下段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挤压伤2例;离断处创面缺损面积9.0 cm×5.0 cm~24.0 cm×6.0 cm,血管缺损长度3.0~10.0 cm,平均5.7 cm,胫、腓骨缺损4.0~8.0 cm,平均5.6 cm;均急诊手术,一期采用游离对侧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覆盖创面、桥接血管重建血运,供区一期拉拢缝合;胫骨缺损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安装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再植术后1个月行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去除加胫骨高位截骨骨搬运,带架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游离皮瓣成活情况、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质量Paley评分、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骨性愈合指数(BHI)、Likert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2例因皮瓣臃肿后期行皮瓣修整,血管彩超检查桥接的血管通畅;所有患者骨搬运延长段骨矿化良好,6例搬运骨会师断端清理加压骨性愈合,4例搬运骨会师后行软组织清理并植骨加压内固定后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来院复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Likert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3例,满意6例,一般1例。骨延长区域矿化平均300 d,骨延长长度平均5.6 cm,带架时间平均12个月,BHI平均30 d/cm。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无增生。结论: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离断伤,安全有效,既恢复了血供,又覆盖了创面,骨搬运治疗长段骨缺损安全性更高,非短缩再植下肢功能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在儿童斜视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A型肉毒毒素(BTX-A)通过化学去神经作用改变眼外肌张力,当主动肌和拮抗肌组成的眼位平衡系统被打破,结合大脑反馈,可刺激双眼视觉重建,促使眼球恢复正位。BTX-A自1989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斜视至今,已成为儿童斜视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低创伤、麻醉时间短、无瘢痕等优点。本文对BTX-A治疗斜视的历史、注射方式、种类以及在儿童各种类型斜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淤积红细胞裂解诱导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增生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鼠椎板切除术后切口血液淤积红细胞破裂释放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的机制。方法:取6~8周龄野生型小鼠12只,制作T 12~L 2椎板切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手术组、单纯红细胞干预手术组、全血干预手术组。术后第30天取切口区域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是否出现血液淤积;并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四组术后第30天的瘢痕组织中纤连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术后硬膜外瘢痕增生程度。取野生型小鼠以及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按生理盐水孵育或红细胞裂解液裂解处理方法分为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红细胞裂解组、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裂解组,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四组红细胞中的IL-33水平。抽取小鼠血液后进行梯度离心提取较为纯净的红细胞,按红细胞小鼠来源类型及干预措施分为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空白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相对对照组(仅加二抗,检验是否有非特异性结合)、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组、IL-33敲除小鼠红细胞组(检验一抗是否有抗原特异性),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IL-33水平。 结果:椎板切除术后HE染色和Masson染色示手术组小鼠切口区域局部有血液淤积,全血或红细胞干预小鼠术后切口区域的硬膜外瘢痕增生程度更高,尤其是全血干预组;野生型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IL-33敲除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及IL-33敲除红细胞裂解组几乎检测不到IL-33的表达,而野生型红细胞裂解组可检测到明显的IL-33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示野生型小鼠红细胞膜内及膜上均有IL-33表达,而其他三组几乎检测不到IL-33或极少量的非特异性表达,四组IL-33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0.62±0.41,60.17±4.39,16.78±7.43和0.61±0.03( F=281.90, P<0.001),其中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组IL33表达量最高(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除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组检测出微量IL-33外,其他三组的IL-33表达基本为0。四组小鼠造模区域纤连蛋白与β-actin的比值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别为0.79±0.09、1.26±0.23、1.79±0.05和2.29±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86, P=0.002)。与假手术组相比三个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红细胞干预组及全血干预组)手术区域纤连蛋白明显升高;四组小鼠造模区域纤连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免疫印迹实验相同,纤连蛋白光密度值分别为0.09±0.01、0.18±0.01、0.22±0.01和0.2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0.7, P<0.001)。 结论:小鼠椎板切除术后手术区域有血液淤积,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程度加重;红细胞膜内膜外有大量的IL-33表达,促进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的机制可能与红细胞裂解释放IL-3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各病理阶段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其中继发性损伤是脊髓损伤中重要的一个过程,按照时间及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相继出现。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的细胞之一,在脊髓损伤后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发挥着抗炎或促炎、神经保护或阻碍修复等复杂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已经成为脊髓损伤研究中的热点。笔者以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为主线,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兴奋性毒性、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瘢痕形成、脱髓鞘、轴突再生和细胞转分化等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灶性脉络膜炎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FC患者46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30±8.97)岁。既往确诊MFC 29例,因出现新发症状再次就诊;无明确既往病史17例,为首次就诊。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CNV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分别为31 (34.4%,31/90)、12 (13.3%,12/90)、26 (28.9%,26/90)、90 (100.0%,90/90)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9只眼。总结分析炎症病灶与CNV病灶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表现。FFA、OCTA检查之间CNV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结果: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白色病灶以及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中均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病灶处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边界不清,合并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OCTA检查,活动性炎症病灶各层血管组织无血流信号,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病灶边界清楚,不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荧光着染、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非活动性CNV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隆起病灶,非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轻度RPE增生形成的瘢痕或萎缩形成的外层结构凹陷;OCTA检查,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丢失或透见下方血流信号,非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及活动性CNV病灶多伴有视网膜出血、渗出;FFA可见荧光素渗漏;OCT可见隆起的病灶边界不清;OCTA可明确CNV或炎症病灶的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