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中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4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个月内意外中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45例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功进行PCI并置入至少1枚支架(除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或非药物球囊治疗以及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者4 87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术后1个月内意外中断DAPT患者45例进行分析,随访其临床结局.结果 4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48~80(61.7±15.3)岁.中断DAPT原因包括:出血35例;恶性肿瘤手术3例(含2例出血患者);创伤5例;血液病2例;自行终止DAPT 2例.停药期间有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的6例患者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其他MACE;无抗栓替代治疗的39例患者中,5例发生了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11.1%,5/45),除1例为PCI术后2周自行停用DAPT者,其余4例均为PCI术后2周内合并出血患者,停用DAPT时间均在10 d以上,支架内血栓形成分别发生于停用DAPT后第10天、第11天、第11天、第13天,其中2例并发急性左心衰竭,1例死亡;另有1例因脑干出血死亡.结论 PCI术后过早停用DAPT潜在很大风险,停药时间早、停药持续时间长、无替代治疗者风险尤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单体及提取物涂层冠脉介入器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其中药物洗脱支架及药物涂层球囊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2种PCI器械,但仍存在再狭窄及晚期血栓事件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内皮细胞活性的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既抑制再狭窄又抗血栓形成,是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中药单体及提取物尤其是中药单体组合涂层具有多靶点潜力,是对人工合成化合物涂层的重要补充.该文综述了应用于PCI器械药物涂层的中药单体(三氧化二砷、紫杉醇、水蛭素、川芎嗪、大黄素、苦参素、姜黄素等)、中药单体组合(紫杉醇/水蛭素、栀子苷/黄芩苷)、中药提取物(莪术提取物、昆明山海棠提取物),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以期为研发新的PCI器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D预防性治疗高危PE效果及对孕妇凝血指标、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联合维生素D预防治疗高危子痫前期(PE)效果及对孕妇凝血指标、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PE高危孕妇135例,根据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n=45)、维生素D组(n=45)和联合组(n=45).比较3组PE发生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血栓前状态[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PE发生率(11.1%)低于维生素D组(31.1%)和对照组(33.3%),APTT(30.34±2.00s)、PT(12.45±2.63s)均高于维生素 D 组(23.05±2.56s、9.46±2.07s)和对照组(22.98±3.18s、8.83±1.89s),FIB(3.24±1.03 g/L)、D-D(1.34±0.35 mg/L)低于维生素 D 组(4.57±1.47 g/L、2.53±0.42 mg/L)和对照组(5.25±1.36 g/L、3.38±0.60 mg/L),TAT(9.81±1.89 ng/ml)、PIC(1.35±0.46 μg/ml)均低于维生素 D组(13.42±2.16 ng/ml、1.66±0.58 μg/ml)和对照组(14.15±2.30 ng/ml、1.72±0.53 μg/ml),RI、PI 均低于维生素 D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33.3%)和低体重儿发生率(2.3%)低于维生素D组(55.6%、15.6%)和对照组(62.2%、17.8%)(P<0.05).结论:采用LDA联合维生素D治疗PE高危孕妇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以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而有效预防PE的发生并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莲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莲须为收敛中药,具有清心固肾、涩精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等症.莲须主要含有黄酮、三萜、甾体、生物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血栓、抗病毒、降血糖、抗过敏、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现基于莲须的研究现状综述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为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纤维化是肝脏慢性损伤时出现过度修复反应,导致正常组织被取代而形成纤维疤痕的过程.肝巨噬细胞参与肝纤维化进展或消退的所有阶段,其作为肝纤维化的核心参与者,对肝纤维化具有双重调控作用.目前研究发现血小板除了血栓形成与止血功能,还可以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直接影响肝纤维化,或与肝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肝纤维化.研究肝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在肝纤维化中的影响,可以为抗肝纤维化提供新靶点与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争议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已成为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的一种替代治疗策略.多项研究证实,LAAO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国内外专家对LAAO逐渐认可,该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LAAO对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最佳的LAAO策略以及LAAO术后最佳的抗栓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既往合并肺栓塞病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科治疗手术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和目的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仍然是可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具有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病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可能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对手术时机选择仍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PE病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具有PE病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用于PE的评估,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评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术后常规行双下肢超声,并视具体情况行CTPA.根据PE发生日期与手术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两组:短期PE组(short-term PE,SPE;PE发生在2个月内)和长期PE组(long-term PE,LPE;PE发生超过2个月).术前根据入院时抗凝情况和Caprini评分决定抗凝方案,术后常规进行抗凝治疗.结果 共有34例符合入排标准的具有PE病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5(44.1%)例为SPE组,19(55.9%)例为LPE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吸烟史方面无显着差异.与LPE组相比,SPE组患者腺癌比例(80.0%vs 42.1%)、Ⅱ-Ⅲ期比例(46.7%vs 31.6%)更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PE组患者术后胸管引流量较多(P=0.039),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或转入重症监护室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5(14.7%)例患者发生DVT的复发,其中SPE组有2(13.3%)例,LPE组有3(15.8%)例.PE复发率为8.8%,其中SPE组有1(6.7%)例,LPE组有2(10.5%)例.两组均有1例(6.7%vs 5.3%)患者出现围手术期30天内死亡.结论 PE发生在2个月内,如果PE病情稳定,合并PE病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术前需全面认真评估既往有PE病史的肺癌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术后应加强抗凝治疗和管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PLC肝切除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预防性抗凝将患者分为抗凝组(287例,术后接受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常规治疗组(20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95例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7%(152/495),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染(9.1%,45/4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5%,32/495)、出血(6.3%,31/495)、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6.1%,30/495)、静脉血栓栓塞症(VTE;2.8%,14/495).抗凝组术后VTE、ARDS、PHLF 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4%(4/287)vs 4.8%(10/208)、3.8%(11/287)vs 10.1%(21/208)、3.8%(11/287)vs 9.1%(19/208),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术前降钙素原是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术前胆红素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抗凝是VTE、ARD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L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可以降低VTE、PHLF、ARDS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腹水、术前降钙素原、术前胆红素是PLC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栀子治疗肝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脏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普遍疾病,目前其治疗仍面临缺乏特效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困境.中医药在防治肝脏疾病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中栀子及其有效成分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抗炎、抗血栓、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血脂等作用,可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损伤、肝癌等多种疾病的症状.对栀子在多种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新近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栀子在防治肝脏疾病中更深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