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D预防性治疗高危PE效果及对孕妇凝血指标、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联合维生素D预防治疗高危子痫前期(PE)效果及对孕妇凝血指标、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PE高危孕妇135例,根据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n=45)、维生素D组(n=45)和联合组(n=45).比较3组PE发生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血栓前状态[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PE发生率(11.1%)低于维生素D组(31.1%)和对照组(33.3%),APTT(30.34±2.00s)、PT(12.45±2.63s)均高于维生素 D 组(23.05±2.56s、9.46±2.07s)和对照组(22.98±3.18s、8.83±1.89s),FIB(3.24±1.03 g/L)、D-D(1.34±0.35 mg/L)低于维生素 D 组(4.57±1.47 g/L、2.53±0.42 mg/L)和对照组(5.25±1.36 g/L、3.38±0.60 mg/L),TAT(9.81±1.89 ng/ml)、PIC(1.35±0.46 μg/ml)均低于维生素 D组(13.42±2.16 ng/ml、1.66±0.58 μg/ml)和对照组(14.15±2.30 ng/ml、1.72±0.53 μg/ml),RI、PI 均低于维生素 D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33.3%)和低体重儿发生率(2.3%)低于维生素D组(55.6%、15.6%)和对照组(62.2%、17.8%)(P<0.05).结论:采用LDA联合维生素D治疗PE高危孕妇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以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而有效预防PE的发生并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PLC肝切除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预防性抗凝将患者分为抗凝组(287例,术后接受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常规治疗组(20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95例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7%(152/495),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染(9.1%,45/4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5%,32/495)、出血(6.3%,31/495)、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6.1%,30/495)、静脉血栓栓塞症(VTE;2.8%,14/495).抗凝组术后VTE、ARDS、PHLF 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4%(4/287)vs 4.8%(10/208)、3.8%(11/287)vs 10.1%(21/208)、3.8%(11/287)vs 9.1%(19/208),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术前降钙素原是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术前胆红素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抗凝是VTE、ARD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L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可以降低VTE、PHLF、ARDS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腹水、术前降钙素原、术前胆红素是PLC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终末期肾脏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抗凝问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房纤颤(AF)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患病率高达27%,合并AF的ESRD患者卒中的年发生率约为5%。血液透析(HD)患者治疗中与AF相关的中风风险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挑战。目前,合并AF的ESRD患者的抗凝治疗大多是基于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就预防卒中而言,没有明确维生素K拮抗剂具有优于未抗凝治疗的优点,反而指出HD患者的抗凝治疗可能增加了出血风险。同时,大多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的随机试验中未包括HD患者。因此,在HD患者中也没有明确证据可支持DOAC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HD患者的房颤患病率与卒中风险的关系以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高凝状态及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该病预后差,出现咳嗽或呼吸困难症状后中位生存期为4~5年。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项研究表明该疾病存在高凝状态,较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高,然而是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高凝状态的机制及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使用肝素预防性抗凝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一项来自MIMIC-Ⅳ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有关脓毒症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时机以及肝素用量的研究较少,且目前关于肝素的使用是否能提高脓毒症患者的存活率尚不清楚。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明教授团队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姚咏明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文《Early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with heparin alleviat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epsi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the MIMIC?Ⅳ database》,利用重症临床科研数据库MIMIC?Ⅳ对脓毒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共纳入6 646例成年脓毒症患者,并将患者分为早期预防性使用肝素的肝素组(3 211例)和非肝素组(3 435例)。肝素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非肝素组(配对前病死率分别为14.7%、20.0%,风险比为0.77,95%置信区间为0.68~0.87,P<0.001;配对后病死率分别为14.9%、18.3%,风险比为0.78,95%置信区间为0.68~0.89,P<0.001)。肝素组和非肝素组患者60 d病死率和住ICU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在调整不同协变量的情况下,早期预防性使用肝素与脓毒症患者的院内病死率相关(风险比为0.71~0.78,P<0.001),并且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仅给予5剂肝素与院内病死率降低相关(风险比为0.70,95% 置信区间为0.56~0.87,P<0.001)。亚组分析显示,肝素使用与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休克、序贯器官衰竭评价评分≥10分、急性肾损伤、机械通气、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降低显著相关(风险比分别为0.74、0.70、0.58、0.74、0.73、0.64、0.72,P<0.001)。E值分析表明,考虑未控制的混杂因素,结果依然稳定。该研究证实脓毒症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肝素与风险调整后的病死率降低存在关联,后续可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该研究的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研究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高龄、肥胖、遗传因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调节剂(IMiD)和高剂量地塞米松的应用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MM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增加。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指南推荐对接受IMiD为基础治疗方案的MM患者,应常规进行VTE风险评估,并根据其风险分层采取预防性抗凝或抗血栓治疗。因此,全面探讨MM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及个性化选择合适且不良反应小的抗凝和抗血栓药物,对改善MM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研究在化疗期间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晚期肿瘤患者KHORANA评分、输注血制品及治疗前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风险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均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因此,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从而为进一步预防性抗凝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132例Ⅰa期NSCLC患者,男42例,女90例,年龄26~79(57±10)岁。术前术后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按照术后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11例)和非VTE组(121例)。比较两组间手术情况、检验指标、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等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共发生VTE 11例(8.3%),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0例(90.9%),DVT合并肺栓塞(PE)1例(9.1%)。VTE组年龄大于非VTE组[(65±9)岁比(57±10)岁, P=0.009];两组术后第5天D-二聚体值及其较术前的差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8(1.55,5.15)比1.54(1.09,2.57),2.66(1.17,4.65)比1.34(0.78,2.04)](均 P<0.05);VTE组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值(NSE)、术中切除淋巴结的数量明显高于非VTE组[(21.54±12.37)比(14.72±5.75),(19.7±8.2)比(13.0±7.9)](均 P<0.05)。两组在手术方式、影像学特征(肿瘤位置、血管集束征等)、病理学信息(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术中切除淋巴结的数量是VTE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OR=1.306(95% CI:1.000~1.600), P<0.05)]。 结论:Ⅰa期NSCLC患者术后VTE发生率约为8.3%,术中切除淋巴结的数量可能是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VTE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围术期管理的质量化控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术后围手术期管理的质量化控制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术后围手术期管理包括饮食与营养管理、抗菌药物管理、疼痛管理、预防性抗凝管理、气道管理、术后并发症管理以及出院与随访管理等7个方面。针对这几个方面建立明确的质量化标准,规范围手术期药物使用、预防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达到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目的,从而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库欣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库欣病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发病率和促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开发评估模型,以识别术后血栓事件风险高的患者。方法:回顾性收集82例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并确诊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激素水平和凝血参数,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和肺动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根据是否发生术后VTE进行分组,分析术后VTE的危险因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建立库欣病术后VTE风险评估的列线图模型,并采用 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最后,在研究队列中对预测模型进行校准度和临床适用度的评估。 结果:19例(23.17%)患者发生VTE,其中14例发生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与未发生VTE的患者相比,VTE组患者年龄较大( P<0.001),且术后卧床时间更长、现患感染率更高、HbA 1C更高、糖耐量受损更严重(均 P<0.05)。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VTE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即年龄和现患感染。在VTE风险评估的列线图模型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95% CI 0.787~0.949),列线图校准曲线接近于理想的对角线,临床决策曲线高于两条极端曲线。 结论:在库欣病的临床诊疗中,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术前评估,筛查库欣病VTE风险高的患者。此外,库欣病患者围手术期需要进行被动物理活动或预防性抗凝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