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藜芦醇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创面愈合困难是临床各科室医师均有可能遇到的难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潜在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然而,白藜芦醇因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该文对白藜芦醇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创面治疗中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重新开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新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点。方法:取褐色挪威(BN)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组和STZ+亚精胺(SP)组,每组12只。STZ组和STZ+SP组尾静脉注射STZ,STZ+SP组玻璃体注射亚精胺,对照组给与同体积的溶剂。造模后继续饲喂12周,期间监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利用超声成像系统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供应情况。动物处死后取眼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基本结构,分析各层厚度。视网膜消化铺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和神经胶质抗原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血管和周细胞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视网膜组织活性氧簇(ROS)水平;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1(claudin-1)和咬合蛋白(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多组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法。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Z组和STZ+SP组大鼠体重下降( P<0.05),血糖升高( P<0.05);与STZ组比较,STZ+SP组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收缩末期血流速度下降( P<0.05),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则升高( P<0.05)。病理学观察可见,STZ组和STZ+SP组大鼠神经细胞核层区排列疏松、紊乱,视网膜丛区水肿,且STZ+SP组表现的更为严重。与STZ组比较,STZ+SP组视网膜厚度和外丛层厚度/视网膜总厚度增加( P<0.05),毛细血管无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增多和周细胞缺失明显。与对照组和STZ组比较,STZ+SP组视网膜组织ROS水平均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STZ+SP组claudin-1和occludin mRNA下降( P<0.05),相应的蛋白表达亦降低( P<0.05)。 结论:BN大鼠尾静脉注射STZ联合玻璃体注射SP能建立一种严重的DR动物模型,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更严重的视网膜血管顺应性下降,血流供应减少,视网膜水肿,新生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生成以及视网膜周细胞凋亡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症/sepsis、非脱羧勒克菌/ 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 +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菌。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 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在牙骨质形成前沉积在发育中的牙根表面,并可能在牙骨质形成中发挥作用,釉原蛋白(amelogenins,Am)是EMP中的主要组分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EM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EMP可通过影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于各类牙周组织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促进血管形成、抗炎抑菌和加速组织愈合等功能,从而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新生牙骨质、牙槽骨并有牙周膜功能性穿通)。单独使用EMP或EMP联合植骨材料或屏障膜,可用于骨内缺损、上颌颊侧和下颌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性手术治疗;EMP还可以辅助治疗退缩类型为1或2类的牙龈退缩,使暴露的根面重新获得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学界对EMP的牙周再生原理和当前临床应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展望EMP未来的发展。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重组的人Am以替代动物来源的EMP,研究EMP与其他胶原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以及探讨在重度牙周软硬组织缺损和种植体周病变中EMP的具体应用方式,都是未来EMP相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开通玄府法与清热凉血法治疗银屑病药效机制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传统开通玄府法与清热凉血法在治疗银屑病中的疗效机制异同。方法:检索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筛选获得清热凉血法、开通玄府法(开玄法)代表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蛋白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银屑病靶点。利用Venny 2.1.0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交集靶点,再将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2种方法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Venny与Cytoscape软件对上述结果进行差异对比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获得清热凉血法和开玄法相同有效成分8个,差异成分73个。两法治疗银屑病潜在作用靶点中,相同靶点43个,差异靶点15个。PPI网络分析获取两法代表药物关键靶点各10个,其中相同关键靶点7个,分别为HIF1A、MYC、CCND1、FOS、IL6、PPARG、NFKBIA,差异靶点6个。GO生物过程富集结果显示,两法前20条生物学过程中有10条相同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对外来刺激的反应、细胞黏附的调节、类固醇激素反应、对受伤反应、负调控细胞分化、对生长因子的反应、活性氧的代谢过程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两法前20条通路中,相同通路8条,包括癌症相关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胆碱能突触等。结论:清热凉血法治疗银屑病主要发挥抗氧化、抗炎、抗增殖、调节免疫的作用,开玄法治疗银屑病主要发挥调节脂质代谢、抗炎、调节细胞凋亡、抗氧化、抗增殖、调节血管新生和形态异常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LRP3炎症体信号通路在促进慢性肾脏病相关性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在慢性肾脏病相关性血管新生内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NH)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6)和实验组( n=18),实验组小鼠用5/6肾脏切除和左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NH模型。建模成功后,小鼠被随机分为NH模型组、NLRP3抑制剂组和药物对照组( n=6/组)。 NLRP3基因敲除组C57BL/6J雄性小鼠建立NH模型后不做任何处理。3周后收集小鼠血清和颈动脉结扎处血管组织样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血管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LRP3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血管组织NLRP3 mRNA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血管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活性水平。用10%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SMCs)模拟尿毒症期机体内环境。转染NLRP3小分子干扰RNA(siRNA)或加入NLRP3抑制剂格列苯脲进行干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ASMCs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HASMCs caspase-1活性水平。 结果:NH模型组小鼠血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 P<0.01)。HE染色结果显示,NH模型组小鼠血管内膜较对照组明显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肥大,细胞核深染,细胞排列杂乱并向血管内膜面迁徙。NH模型组新生内膜与管腔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H模型组小鼠血管组织NLRP3、caspase-1、IL-18、IL-1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增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下降( P<0.01),NLRP3主要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表现为合成表型。与NH模型组相比,NLRP3抑制剂组和 NLRP3基因敲除组小鼠NLRP3、caspase-1、IL-18、IL-1β和PCNA蛋白表达减少,α-SMA蛋白表达增加(均 P<0.01),血管病理改变减轻。尿毒症血清刺激组细胞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量较健康血清组明显增加,溴脱氧尿苷(BrdU)摄取量增加(均 P<0.01)。转染NLRP3 siRNA和加入格列苯脲后,尿毒症血清刺激组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BrdU摄取量下降(均 P<0.01)。 结论:NLRP3炎症体在促进CKD相关性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格列苯脲能有效减轻新生内膜增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血浆miRNA-126、VEGF-A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中微小RNA(miRNA)-12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6月—2019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40例(40只眼)wAMD患者为wAMD组,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50~86岁。纳入同期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为对照组(40人),其中男18人、女22人,年龄53~81岁。wAMD组患者均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对照组和wAMD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血浆miRNA-126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VEGF-A水平。(1)比较对照组、wAMD组治疗前miRNA-126及VEGF-A的表达水平。(2)比较wAMD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血浆miRNA-126、VEGF-A表达水平,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区视网膜厚度(CM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的变化情况。(3)分析wAMD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血浆miRNA-126的相对表达量与VEGF-A水平、CMT、CNV面积的相关性。结果:(1)wAMD组患者的miRNA-126相对表达量(0.86±0.11)低于对照组(1.04±0.10),VEGF-A水平(329.09±17.58)pg/mL高于对照组(295.74±14.8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10、9.179, P值均<0.01)。(2)wAMD组治疗后1个月miRNA-126相对表达量(1.47±0.27)较治疗前(0.86±0.11)增加,VEGF-A水平(315.36±15.44)pg/mL较治疗前(329.09±17.58)pg/m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410、8.048, P值均<0.01);BCVA(0.45±0.11)较治疗前(0.83±0.16)增加,CMT与CNV面积分别为(296.53±21.52)μm,(0.58±0.18)mm 2,较治疗前的(311.88±37.25)μm、(0.70±0.17)mm 2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667、3.602、4.906, P值均<0.01)。(3)wAMD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血浆miRNA-126相对表达水平与VEGF-A、CMT、CNV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 r治疗前=-0.706、-0.723、-0.552, r治疗后1个月=-0.783、-0.709、-0.620, P值均<0.01)。治疗前拟合VEGF-A、CMT、CNV面积与miRNA-126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VEGF-A=-112 XmiRNA-126+426, ?CMT=-243 XmiRNA-126+522, ?CNV=-0.84 XmiRNA-126+1.42;治疗后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VEGF-A=-45.64 XmiRNA-126+382, ?CMT=-57.53 XmiRNA-126+381, ?CNV=-0.41 XmiRNA-126+1.18。 结论:雷珠单抗可通过降低VEGF-A的表达,减少CMT及CNV面积,有效改善BCVA。雷珠单抗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可能通过增强miRNA-126基因表达活性而延缓wAMD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脂联素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脉络膜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对许多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仍然无效。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和脂质代谢、抗炎、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尚不清楚脂联素在眼内是血管生成分子还是抗血管生成分子。了解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有望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潜在治疗靶点和新的思路。本文对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儿童致盲眼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早产儿视网膜局部缺血、缺氧环境促使眼内VEGF表达代偿性升高,进而诱导视网膜血管病理性生长。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抑制眼内VEGF的生物活性,从而延缓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可有效治疗ROP。然而,ROP患者常伴有血-视网膜屏障损伤,导致视网膜微环境稳态失衡,抗VEGF药物易透过血-视网膜屏障及血-脑屏障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可能导致ROP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目前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是否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发育仍是眼科研究的热点。本文就VEGF在ROP发病机制和神经发育中的作用以及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对ROP患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应用抗VEGF药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