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叶提取物对花鲈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实验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研究对象,探究桑叶提取物对花鲈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择体质健康良好,初始平均体重为(9.00±0.02)g的花鲈36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次重复,每次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不同桑叶提取物浓度的饲料(0、3、6、9、12和15 g/kg),实验共进行52d.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桑叶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含量,且在桑叶提取物添加量为6 g/kg时达到最高(P<0.05).桑叶提取物对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补体C3、总蛋白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桑叶提取物对花鲈头肾ACP和AK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桑叶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并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桑叶提取物对花鲈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桑叶提取物对花鲈头肾SOD活性、T-AOC和MDA含量也均无显著影响(P>0.05).通过转录分析发现,桑叶提取物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色氨酸代谢来调控花鲈头肾的免疫机能.然而,桑叶提取物对花鲈头肾中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双加氧、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3、鞘磷脂磷酸二酯酶、MHC I类抗原和免疫球蛋白重链等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桑叶提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花鲈血清和头肾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研究结果为桑叶提取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药单体及提取物涂层冠脉介入器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其中药物洗脱支架及药物涂层球囊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2种PCI器械,但仍存在再狭窄及晚期血栓事件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内皮细胞活性的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既抑制再狭窄又抗血栓形成,是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中药单体及提取物尤其是中药单体组合涂层具有多靶点潜力,是对人工合成化合物涂层的重要补充.该文综述了应用于PCI器械药物涂层的中药单体(三氧化二砷、紫杉醇、水蛭素、川芎嗪、大黄素、苦参素、姜黄素等)、中药单体组合(紫杉醇/水蛭素、栀子苷/黄芩苷)、中药提取物(莪术提取物、昆明山海棠提取物),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以期为研发新的PCI器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补中益气汤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调控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补中益气汤及方中中药配伍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调控作用.方法 10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免疫抑制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高、中、低剂量中药组,黄芪+白术组,黄芪+党参组,白术+党参组,黄芪+白术+党参组,连续给药17 d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计算脾脏及胸腺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比例,酶标法测试NK细胞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NK细胞比例与活性明显降低(P<0.01),表明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补中益气汤)组可以有效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NK细胞比例与活性(P<0.01或P<0.05),其中以中剂量中药组纠正效果最为显著,NK细胞比例高于阳性组,但不及空白组水平,表明方剂可改善免疫抑制状态.黄芪+白术组、黄芪+白术+党参组可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P<0.01或P<0.05),白术+党参组、黄芪+白术+党参组可提高小鼠NK细胞比例与活性(P<0.01或P<0.05),表明方中主药配伍亦可一定程度提升免疫功能,但效果不及全方组(中剂量中药组).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拮抗环磷酰胺所导致的免疫抑制,增强NK细胞的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生素D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合并肥胖患者妊娠结局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维生素D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不孕合并肥胖患者妊娠结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血清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5例PCOS不孕合并肥胖患者,将其中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维生素D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43例纳入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卵巢体积、卵泡个数及妊娠结局、IR和血清OS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MI、WHR、卵泡个数和卵巢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0.05)。观察组患者BMI从治疗前的(25.76±1.93)kg/m 2下降到治疗后的(24.34±1.77)kg/m 2,观察组的腰臀比(WHR)也从治疗前(0.78±0.08)kg/m 2降低到治疗后的(0.83±0.10)kg/m 2,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后卵泡个数和卵巢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25(OH)D水平、TAC和SOD活性明显升高,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和MDA显著降低( P<0.05)。观察组治疗后25(OH)D水平从治疗前的(23.45±4.91)ng/mL增加到治疗后(40.67±5.48)ng/mL、TAC从治疗前的(11.07±1.46)U/mL增加到治疗后的(14.23±1.31)U/mL,SOD活性从治疗前的(38.04±3.95)U/L增加到治疗后的(50.22±5.01)U/L,这些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FPG水平从治疗前的(5.81±0.79)mmol/L降低到治疗后的(4.69±0.73)mmol/L,FINS水平从治疗前的(12.07±2.08)mU/L降低到治疗后的(9.64±2.01)mU/L,HOMA-IR从治疗前的3.12±0.44降低到治疗后的2.01±0.41,MDA从治疗前的(4.97±1.22)μmol/L降低到治疗后的(4.24±0.96)μmol/L,这些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妊娠率及妊娠成功患者早期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胎儿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妊娠成功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42.86%( P<0.05)。 结论:维生素D补充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肥胖型PCOS不孕患者糖脂代谢及卵巢功能,减轻IR及OS状态,尽管不能提高妊娠率,但可显著减少GDM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LC2A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葡萄糖转运体I缺陷综合征患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汉族,2个月11天,系第一胎第一产,否认出生窒息及头部外伤史,近期无疫苗接种史。因"间断抽搐4小时"由外院转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先后入住PICU和小儿神经内科)。患儿抽搐表现为发作性的双眼凝视、唇面部发绀并伴有意识丧失,单次持续1分钟可自行缓解,间隔约半小时发作一次。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嗜睡,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稍黄染发花,口唇发绀,咽部充血,颈软无抵抗,四肢肢端循环欠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致正常;生化检查提示肝酶、心肌酶谱及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 U/L(参考范围:8~4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5 U/L(参考范围:22~59 U/L),总胆红素44.3 μmol/L(参考范围: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参考范围:0~3.4 μmol/L),间接胆红素35.7 μmol/L(参考范围:1.7~17.3 μmol/L),总蛋白59.4 g/L(参考范围:58~76 g/L),肌酸激酶同功酶活性48.48 U/L(参考范围:0~19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285 U/L(参考范围:72~182 U/L);动脉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免疫功能全套示补体C3(0.59 g/L)和C4(0.08 g/L)偏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多次检测均有显著的葡萄糖降低,其中最后一次CSF葡萄糖与同步血糖比值为0.19。影像学及心/脑电检查: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双侧颞部硬脑膜强化(非连续性,条状)( 图1A),心脏超声示房间隔水平过隔血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因子在脓毒症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严重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机体代谢、炎症反应调控密切相关。脂肪组织不仅参与能量储存与代谢,同时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具有促炎或抗炎活性的脂肪因子,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脂肪因子种类繁多,不同脂肪因子在脓毒症及其器官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有差异,部分脂肪因子如脂联素、脂肪因子补体Cl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鸢尾素、Apelin与脓毒症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导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导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22年6—10月收集的继发于PHP的PKD患者2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并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共检索到9篇文献报道PHP导致PKD,共10例患者,结合本文病例共12例。发病年龄8~23岁,男性7例(7/12),女性5例(5/12)。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肢体扭转、肢体僵硬、肢体颤抖、投掷动作、舞蹈样动作等症状,其中3例患者(3/12)同时合并痫性发作,10例患者(10/12)有明确运动诱发因素,2例患者(2/12)未提及诱发因素,11例(11/12)患者症状持续时间<2 min可自行缓解。仅有1例患者有家族史。所有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低钙、高磷、甲状旁腺素显著升高。10例(10/12)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有颅内多发钙化。对9例患者(9/12)只给予补充钙、活性维生素D治疗,3例患者(3/12)还额外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PHP是继发性PKD的罕见病因,少部分患者可同时合并癫痫发作,大部分患者在补充钙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形式发病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抗磷脂综合征(APS)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22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TMA形式发病的cSLE、AP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指南,总结疾病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结果:患儿,女,11岁,急性起病,主因发热、发现两系(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低,贫血貌,检查结果示补体降低,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狼疮抗凝物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且持续12周内未转阴,尿蛋白阳性,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治疗上先后予输血、输血小板、抗生素、丙种球蛋白、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后疗效不理想。期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完善头部核磁共振示脑内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高信号,疑似血栓影像,后完善抗ADAMTS13 抗体阳性,考虑为以TMA形式发病的cSLE、APS。予多次血浆置换、抗凝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范围,后调整原发病治疗方案,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后,序贯强的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口服治疗,后定期复查血常规逐渐好转、头部病损逐渐减小。结论:对于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cSLE患儿,当输注血小板、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联合羟氯喹治疗后疗效不佳时,需注意可能存在非免疫因素(微血栓形成)引发血小板减少,即有可能为以TMA形式发病的cSLE,注意有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或急性肾损伤表现,同时积极完善ADAMTS13抗体及活性、抗磷脂抗体谱的检测,根据病因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抗凝治疗,调整原发病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补血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当归补血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和文献资料,筛选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和靶点;使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对应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当归补血汤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疾病共同靶点”网络和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Bio GPS数据库获取关键靶点组织分布信息;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获取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21个,有效靶点181个,与疾病交集靶点93个。其核心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关键靶点为AKT1、TNF、IL6、IL-1β、VEGFA。富集结果显示,主要作用通路为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核心靶点大多分布于髓细胞、树突状细胞、平滑肌、前列腺、甲状腺等组织。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芒柄花黄素与IL-1β结合效果较好,槲皮素分别与IL-1β和TNF紧密结合,异鼠李素与IL-1β结合效果较优。结论:当归补血汤通过血流动力学、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发挥“异病同治”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广谱中和抗体的亲和力成熟与特征及其运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的长期不进展者(LTNP)体内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已被证明可以预防HIV-1感染并降低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成为了指导HIV-1疫苗设计和被动免疫治疗的突破口。中和抗体的功能除了与靶向表位有关,其亲和力也极大的影响了抗体的活性。HIV-1 bNAbs通过体内的多轮亲和力成熟获得了较高亲和力,从而实现了广谱度和中和活性的增加。高亲和力HIV-1 bNAbs在治疗过程中能更好的协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并且使用剂量更少,毒副作用也相对较低。在亲和力成熟的同时,HIV-1 bNAbs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体细胞超突变(SHM)、插入缺失、较长的重链第三互补决定区等不寻常的特征。这些特征阻碍了通过有效疫苗诱导HIV-1 bNAbs在体内产生并发育成熟,因此了解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突变及其要点,有助于理解中和抗体的活性与特征的关系,并为设计有效的HIV-1潜在免疫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