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川市87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人偏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银川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CAP患儿878例,采集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采用多重PCR检测包括HMP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冠状病毒229E/NL63、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和人博卡病毒(HBoV)等15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回顾性分析HMPV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 878例中,HMPV阳性140例(15.95%),其中HMPV单独感染32例(22.86%)、合并其他病毒感染71例(50.71%)、合并细菌感染8例(5.71%)、合并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24例(17.14%)、合并支原体抗体阳性5例(3.58%).合并感染的其他病毒主要有人鼻病毒(HRV)、PIV3和RSV,合并感染的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HMPV感染的高发季节为春、夏季,感染的主要群体为≤5岁的儿童.49例CAP重症病例中,HMPV阳性7例(14.29%),均合并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发热和咽部充血症状.与其他病原体感染者比较,单独HMPV阳性者白细胞计数低(P<0.05)o HMPV阳性的重症CAP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肌酐(Cr)含量均低于阴性患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他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PV是银川市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常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HMPV感染高发于春、夏季,好发于≤5岁的儿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谱的显著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间质性肺病和心肌受累等骨骼肌外表现.自2003年首次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以来,IMNM逐渐被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认识.IMN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的小样本调查中,IMNM的发病率为0.83/10万,患病率为1.85/10万;而在欧洲西班牙北部地区,抗HMGCR抗体阳性患者的IMNM发病率为0.6/10万,患病率为3/10万,目前中国尚缺乏相关数据.IMNM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易感等位基因如HLA-DRB1*11,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感染病毒感染等.诊断IMNM需要综合考虑肌肉受累症状、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酶谱水平和肌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目前,IMNM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采用利妥昔单抗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针对B细胞及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介绍IMNM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相关辅助检查,并探讨当前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IMNM的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抗TIGIT和PVRIG双特异抗体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性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靶向抗T细胞免疫球蛋白-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e 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TIGIT)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Poliovirus re-ceptor-related immunoglob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PVRIG)双特异抗体,探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VRIG人源化抗体hP1和TIGIT人源化抗体hT1构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将纯化得到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热稳定性检测和稳定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活性;采用生物干涉膜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检测双特异性抗体亲和力;用 Jurkat-NFAT-Luc2-PD1-TIGIT-PVRIG 细胞和 293T-OS8-PVRL2-PDL1细胞中检测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对于TIGIT/PVRIG靶点的阻断作用;采用CMV recall assay法检测IFN-r在上清液中的浓度.结果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纯度>95%;Tm结果为Tm1:66.34,Tm2:80.95.采用SEC-HPLC对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进行稳定性分析,其纯度均>90%.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和PVRIG的人源化抗体hP1与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168 70 μg/mL 和 0.038 65 μg/mL,与 293T-cyno-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37 14 μg/mL 和 0.031 98 μg/mL,与 Human PVRIG Protein,His Tag的亲和力为 1.74E-10M 和 1.69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和 TIGIT 的人源化抗体 hT1 与 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70 27 μg/mL 和 0.031 21 μg/mL;与293T-cyno-TIGIT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20 28μg/mL 和 0.028 22 μg/mL;与 Human TIGIT Protein,His Tag 的亲和力为 8.50E-10M 和 8.47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具有阻断 PD1/PDL1/TIGIT/PVRIG 相互作用活性,且 KY-TIGIT-hlgG4M-PVRIG-SCFV 的 EC50为 0.007 μg/mL,优于单独人源化抗体 hT1(EC50为 0.013 μg/mL)和 hP1(EC50为 0.048 μg/mL)的作用.在含 pp65 peptide 条件下 KY-TIGIT-h1gG4M-PVRIG-SCFV 抗体分泌 IFN-r 为 349.72 pg/mL,明显高于其他抗体.结论 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有望开发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抗体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演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在不同时期的肠道功能、血清相关抗体、脾脏细胞因子谱表达与肠道菌群的演变。方法:取3~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8只,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C组,13只)和STZ组(15只)。STZ组连续5 d空腹腹腔注射STZ 50 mg·kg -1·d -1,NC组注射等体积溶剂。实验第3周测定随机血糖>16.7 mmol/L为建模成功,定义为基线水平,两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剩余小鼠观察4周,即实验第7周(实验终点)处死剩余小鼠。每周测量体重、随机血糖和每日饮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相关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对粪便进行16SrRNA菌群测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CD4 +FoxP3 +Treg细胞、肠道菌群、各免疫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流式细胞术与ELISA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CD4 +FoxP3 +Treg、TGF-β、TNF-α、IFN-γ、IL-6、IL-17与血清ICA、IAA表达水平增加,脾脏IL-4、IL-10表达水平下降(均 P<0.05);在实验终点,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TNF-α、IFN-γ、IL-6,血清GADA、ICA与结肠ZO-1表达水平增加(均 P<0.05)。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乳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 P<0.05),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普雷沃菌属和颤螺菌属丰度明显上升(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丰度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65, P<0.05),与TNF-α、IFN-γ、IL-6、IL-17和GADA水平呈负相关( r值-0.61~-0.58,均 P<0.05);颤螺菌属丰度与TGF-β、TNF-α、IL-6和IAA水平呈正相关( r值0.55~0.72,均 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r=-0.59, P<0.05)。 结论:多次低剂量STZ诱导的T1DM小鼠可能存在CD4 +Foxp3 +Treg及TGF-β介导的负性免疫调节和以增加结肠ZO-1表达的肠道调节,其中颤螺菌属与乳杆菌属丰度改变可能参与免疫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诱导小鼠产生IgG抗体的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程序中BALB/c小鼠体内针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将戊型肝炎疫苗系列稀释后腹腔免疫BALB/c、C57BL/6、NIH和KM品系小鼠,筛选适宜的动物模型。将适宜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一针免疫组(0周免疫)、二针免疫组(0-4周免疫)、三针免疫组(0-4-12周免疫)和佐剂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免疫程序相同),眼内眦采血收集血清,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抗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其含量变化趋势。结果:C57BL/6和KM这两个品系小鼠在免疫戊型肝炎疫苗后各剂量组抗体阳转率较高,显示应答过于敏感。BALB/c和NIH品系小鼠对各剂量组疫苗免疫应答程度比较适宜,抗体阳转率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选用BALB/c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一针免疫组的BALB/c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在第10周左右达到峰值,为44.35 U/ml,下降后维持在(5.52~13.28) U/ml;二针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抗体迅速上升于第8周达到峰值,从第10周开始血清抗体浓度开始缓慢下降至平稳期,最终维持在(16.50~32.54) U/ml;三针免疫组在1~12周的血清抗体变化趋势与二针免疫组相似,第三针加强免疫使小鼠体内抗体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延长了抗体的衰减周期,其特异性IgG含量维持在(62.65~72.61) U/ml,分别是一针免疫组和二针免疫组的9倍和3倍。结论:本研究确定了BALB/c小鼠适宜作为动物模型探究不同免疫程序中戊型肝炎疫苗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疫苗的体内效力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gG抗-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1例怀疑由免疫球蛋白G(IgG)抗-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血型为O型,Rh血型分型为CcDEe,其母亲ABO血型为A型,Rh血型分型为CCDee,排除ABO、RhD溶血。对患儿外周血进行新生儿溶血三项实验,发现存在与患儿不相容的抗体,对患儿血浆、患儿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均为IgG-E。该患儿溶血病由母体的IgG-E抗体引起,且因产前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而未被发现。提倡孕妇产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助于预防或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早期干预,减少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携带RELA基因突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青春期女性患儿,于出生后1月开始反复口腔溃疡,11岁时出现皮疹伴间断发热,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补体下降,诊断SLE。经全外显子测序(WES)发现RELA基因c.1084G>T(p.E362X)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为新发突变,与RNA测序(RNA-seq)结果一致,被判定为致病突变。应用小剂量激素和羟氯喹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本文探讨了RELA基因突变的表型谱及其在SLE中可能的致病机制,携带基因突变的SLE患儿需要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PVE)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在肝切除术前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及PVE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4.6±6.2)岁,年龄范围46~63岁。每2个月(±2周)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评估肿瘤缓解情况和剩余肝体积。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进展情况。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前3例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3例为B期。肝切除术前,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5例患者疾病稳定。6例患者行PVE及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前剩余肝体积百分比(29.0±8.9)%,肝切除术前末次评估剩余肝体积百分比(41.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9, P<0.001)。5例患者行肝切除,1例患者剩余肝体积增长不足至末次评估未行肝切除。5例行肝切除的患者中1例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B级)和严重术后并发症(需要经皮胸腔穿刺引流的胸腔积液)。随访时间范围1.0~12.3个月,中位数4.5个月,5例肝切除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肝切除术前行PVE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反复动脉、静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病态妊娠或持续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阳性。目前针对APS的研究和试验,应用的分类标准多为2006年于悉尼(Sydney)修订的札幌(Sapporo)标准,但其并未纳入基于证据的对分类标准的定义(如aPL阳性、微血管疾病或病态妊娠),导致研究包含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异质性"aPL阳性"患者群体。基于此,为开发新的高特异性APS分类标准,EULAR和ACR采用分级聚类、加权和风险分层等多种方法制定出了新的APS分类标准,并于2023年8月在 Arthritis Rheumatol上发布。新的分类标准如图1所示,与2006年悉尼分类标准相比,除了明确各临床标准的定义,一个重要更新是确定了血栓事件的危险分层:(1)静脉血栓栓塞高危分层(≥1个主要危险因素或≥2个次要危险因素):①主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恶性肿瘤:未接受治疗/根治性治疗,正在进行根治性治疗包括激素治疗,或在血栓发生时尽管已接受根治性治疗,但仍有复发/进展。b:住院: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因急性疾病入院,并被限制卧床(仅允许如厕)至少3 d。c: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d:重大创伤:血栓发生前1个月内出现骨折或脊髓损伤。②次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或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根据当前指导建议评估疾病活动度。b:急性/活动性严重感染:根据相关指南,如脓毒症、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c:中央静脉置管:在同一血管床。d:激素替代治疗、含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或正在进行体外受精。e:长途旅行:≥8 h。f: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g:怀孕或产后:分娩后6周内。h:长期制动:如与活动能力降低相关的腿部损伤或在医院外卧床至少3 d。i: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2)心血管疾病高危分层(≥1个高危因素或≥3个中危因素):①高危因素:a:严重动脉高压: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b:慢性肾脏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超过3个月。c:糖尿病:伴器官受损或长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总胆固醇≥3 100 mg/L(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4.9 mmol/L)。②中危因素:a:动脉高血压:治疗中,或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b:吸烟。c:糖尿病:无器官受损或短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治疗中,或总胆固醇<3 100 mg/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e: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流式探针法的丙型肝炎病毒特异的B细胞检测与全人源中和抗体发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流式探针法在分析、分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特异性B细胞以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伯胺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HCV特异B细胞,并体外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克隆技术从分选的HCV特异性B细胞中克隆表达抗体;应用ELISA技术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的结合活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探针法能有效地检测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HCV患者探针阳性细胞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U=0.0004, P <0.0001)。通过单细胞分选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体外克隆表达获得6个单克隆抗体,其中有5个与HCV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2个显示具有较强中和活性。 结论:伯氨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探针制备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可用于HCV特异B细胞的检测以及分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