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耐药菌感染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多重耐药菌感染信息管理系统并初步应用,评价其在多重耐药菌检出阳性患者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方法 成立系统构建小组,构建多重耐药菌感染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预警、执行、监测、统计决策4个模块.选取2022年1月—12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妇产科医院的多重耐药菌检出阳性住院患者、系统构建小组成员、临床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应用后(2022年7月—12月)与应用前(2022年1月—6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执行效率及系统的准确性、可用性、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系统应用后,多重耐药菌感染预警的即刻反馈率由62.87%上升至89.78%,隔离医嘱开具率由61.07%上升至93.33%,隔离措施执行准确率由66.67%上升至98.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系统产生决策报告的准确率为88.44%,医务人员对于系统的可用性评价平均得分为44.04分,系统构建小组成员、临床医务人员对系统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121.25分,均处于高水平.结论 构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即刻提醒、多途径通知、多方监管、辅助决策等功能,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较准确的决策报告.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准确性较高、可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康复慢性病管理模式在COPD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康复慢性病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宁德市闽东医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肺部康复延续护理,观察组随访护理期间给予肺康复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对比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的BODE指数、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1年后,两组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硬地上快速步行的距离(6MWT)相比干预前有显著性增加( P<0.05);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BODE指数相比干预前有显著性降低( P<0.05);两组HPL量表中关于躯体活动、心理健康、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营养及压力管理共6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0.05);两组关于COPD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中症状管理、信息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自我效能共5个方面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0.05);两组PSQI总分相比干预前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GRQ评分相比干预前有显著性升高( 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肺康复慢性病管理模式应用于COPD的延续护理中,能明显改善肺部功能,利于患者健康行为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并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 -1·min -1,平均(0.75±0.04) μg·kg -1·min -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 OR)=3.11,95%可信区间(95% CI)为3.09~3.12, P=0.001〕、水肿( OR=1.79,95% CI为1.32~2.99, 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 OR=2.91,95% CI为1.04~5.96, P=0.040)、输注浓度>60 mg/L( OR=1.88,95% CI为1.32~3.99, 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 OR=2.43,95% CI为2.38~2.51, P=0.029)、留置针直径<20 G( OR=3.11,95% CI为3.09~3.22, 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 OR=1.09,95% CI为1.03~6.77, 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 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 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 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院内即时检测质量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实验室即时检测(POCT)的快速发展对院内统一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保证POCT操作人员能力水平及资质、如何提升临床实验室开展POCT过程中在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质量管理意识、如何帮助全院临床实验室开展院内POCT项目比对以及如何加强院内POCT信息化建设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院内POCT统一管理、POCT质量保证以及临床科室开展POCT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院在POCT管理中的做法与体会,提出加强院内临床实验室POCT项目的统一管理,建立POCT的质量管理文件及提升质量意识,确认POCT操作人员的能力与资质、对POCT设备进行备案与校准、开展POCT室内质量控制、POCT检测系统进行院内比对等方面的管理建议及解决对策,指出POCT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为医院管理者、医务部、护理部、质控科等职能科室对院内POCT 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为临床实验室在POCT工作中的困惑找到有帮助的答案,以共同努力规范院内POCT质量管理,保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化实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建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系统。方法: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应用FMEA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形成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制订具体改进措施,比较实施此流程管理前后风险优先指数(RPN)值、指标数据信息化完成占比情况。结果:应用FMEA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管理之前,指标数据元素确认、指标定义理解、记录规范、问题解决时效、信息沟通、系统数据整合等失效模式的RPN值分别为(362.00 ± 101.56)、(539.90 ± 174.39)、(603.20 ± 128.71)、(395.10 ± 184.83)、(448.90 ± 185.58)、(334.80 ± 107.74)分,应用之后分值均下降,分别为(17.10 ± 9.96)、(30.90 ± 31.66)、(42.40 ± 28.99)、(30.30 ± 33.94)、(16.30 ± 17.02)、(18.90 ± 19.27)分,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18~14.74,均 P<0.01);敏感指标数据信息化完成比例,由46.43%(39/84)提升至95.51%(85/89)。 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进行前瞻性管理,对于敏感指标信息化数据实现是有效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员分层带教结合PBL教学在急诊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员分层带教结合PBL教学在急诊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实习的86名护生,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3)和观察组( n=43)。对照组采用全员分层带教,观察组采用全员分层带教结合PBL教学。比较两组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及对教学的认可度,并评估两组实习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同时评价实习护生的护理质量。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护生的总学习兴趣发生率、总主观能动性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病例分析题、理论成绩总分、素质、操作成绩总分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简答题、选择题、技能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生推理归纳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目标完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的总认可度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 结论:全员分层带教结合PBL教学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可充分激发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习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实习护生对护理带教的认可度,改善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长期输液工具全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中长期输液工具全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分别选择2021年1—8月、2021年9月—2022年4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中长期输液工具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各205例。比较两组护士操作前获取登记信息所需时间及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结果:最终观察组纳入202例患者,对照组纳入199例。中长期输液工具全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后,观察组护士操作前获取登记信息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中长期输液工具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有助于对患者实施全程信息化管理,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与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信息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相关部门及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信息能力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7月31日—8月12日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982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信息能力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护理信息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82份,回收有效问卷982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982名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能力总分为(125.61±22.79)分;各维度得分依次为:护理信息管理能力(45.70±9.74)分,计算机操作能力(31.83±6.08)分,计算机软件管理能力(20.16±4.07)分,护理信息意识(15.54±3.23)分,护理信息操作能力(12.37±2.49)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所在科室以及是否接受过信息相关培训是影响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能力的主要因素( P<0.05)。 结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能力较好。年龄、学历、护理人员的所在科室及是否接受过信息相关培训可能影响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能力。提示医院管理者及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科室的人员开展更加个体化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专科医院造口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构建造口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并实施。方法:依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医院信息系统资源,根据造口患者的全程信息管理需求,2018年8月起由护理部与信息中心共同设计研发以造口患者全程管理为主线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院临床科室及造口门诊推广使用。结果:构建了包含造口新建、造口护理、并发症处理以及造口还纳在内的造口患者全程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应用于全院临床科室及造口专科门诊,涉及全院12个科室,收治造口患者326例,累计就诊6 358例次;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患者28例,并发症发生率8.59%(28/326)。结论:造口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了对造口患者从造口新建、造口护理、并发症处置乃至造口还纳的全程管理,为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实施专业护理提供依据与指引,也为持续提升造口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延续性管理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延续性管理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NSCLC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均接受肺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术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 n=68,常规干预)与观察组( n=72,基于延续性管理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自护能力、肺功能、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等4个维度评分及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总分分别为(27.52±6.36)分、(27.71±4.55)分、(44.32±5.61)分、(38.01±5.58)分、(137.56±22.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1±6.74)分、(23.17±4.82)分、(38.82±4.53)分、(33.52±4.13)分、(115.82±20.22)分( t=4.92、4.33、4.82、4.11、4.59,均 P < 0.001);观察组第1秒最大呼出总量(FEV 1)、用力深呼吸时肺活量(FVC)、FEV 1/FVC分别为(2.08±0.29)L、(3.21±0.42)L、(69.78±11.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0.14)L、(2.92±0.45)L、(63.44±11.02)( t=4.89、3.90、3.32, P < 0.001、< 0.001、=0.001);观察组家庭状况、情感状况、生理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医患关系6个领域评分及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FACT-L)总分分别为(32.23±5.29)分、(25.55±4.71)分、(29.15±5.66)分、(31.28±5.71)分、(43.59±7.42)分、(12.56±2.81)分、(174.36±31.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6±4.28)分、(21.93±4.05)分、(25.29±4.74)分、(26.75±5.82)分、(37.18±8.20)分、(9.96±1.51)分、(149.67±28.60)分( t=4.50、4.86、4.36、4.65、4.85、4.16、4.84,均 P < 0.001)。 结论:NSCLC根治术后患者应用基于延续性管理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并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