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钢铁企业爆炸事故受伤人员爆震性听力损失回顾性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爆炸事故受伤人员调查,了解受伤人员佩戴护耳器(防噪耳塞)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失的影响,为爆震性听力损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8月采用回顾性方法以某钢铁厂1990~2016年发生的23起爆炸事故39名爆震听力损失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受伤就诊时、伤后3~6个月为调查取证时间,按照是否佩戴护耳器分为防护组和无防护组,对其就诊时听觉系统症状及伤后3~6月听觉系统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防护组比较,无防护组就诊时处于休克(昏迷)患者更多见(34.8%,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无防护组外耳道损伤、鼓膜穿孔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6个月后患者听觉系统及其他症状康复情况显示,防护组听力减退、耳鸣、耳痛、头痛、眩晕等症状全部消失,无防护组症状虽有好转但多持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颅脑损伤等康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有耳廓损伤未愈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防护组比较,无防护组外耳道损伤有69.57%(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纯音气导听阈检查显示,防护组听力得到良好恢复,而无防护组发生不可逆听力损伤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护耳器在爆炸事故中对劳动者的听觉器官特别是外耳道和鼓膜有明显保护作用,是预防和减轻爆炸事故导致外耳道损伤、鼓膜穿孔及爆震性听力损失的有效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职业噪声暴露人群高血压一级预防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职业噪声暴露人群的高血压一级预防模式对高血压防控的效果,为职业噪声暴露人群高血压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南京市辖区内选择某噪声危害作业场所539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由心内科专家、企业工会组织和省级慢病防控专家组成研究小组,依托职业场所平台,于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进行为期2年的高血压一级预防干预活动.干预前后进行饮食生活行为、噪声危害和防护知识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测定.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配对x2检验.结果 干预后管理对象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高血压知晓率(100.00%)、治疗率(85.71%)和控制率(50.65%)均较干预前(68.02%、27.48%和15.32%)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钠盐摄入、控制脂肪摄入、适宜运动、自我监测血压和噪声防护比例均显著提高,饮酒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男性吸烟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吸烟人群中有控烟行为和戒烟意愿者的比例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噪声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护耳器正确佩戴率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职业场所的高血压一级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控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作业人员纯音测听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2018年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2018年职业健康检查的116名噪声作业人员接触情况、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噪声作业人员纯音测听结果,分析噪声作业人员听力异常影响因素.结果 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作业异常率达67.24%,在统计分析中发现听力异常与噪声强度、年龄以及是否佩戴护耳器有相关性(P<0.05).结论 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作业人员听力异常率较高,针对噪声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有针对的措施进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市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现状.方法 随机选择3家在珠三角某市的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的全部生产岗位及608名噪声接触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噪声危害情况及工人NIHL检出情况.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NIHL的影响因素.结果 3家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岗位LEX.w值超标率为39.6%(89/225),NIHL的总检出率为26.3%(160/608).冲压和钻孔岗位的中度和重度危害级别岗位占比及岗位工人NIHL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岗位(P<0.05).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声作业岗位防护设施的配备率和生产工人佩戴护耳器的比例高于其他危害级别岗位(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40岁、工龄<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以下,年龄≥40岁、工龄≥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及以上是NIHL的独立影响因素(OR=1.75、2.03、1.99,P< 0.05);分别相比无防护设施、未佩戴护耳器,有防护设施、佩戴护耳器则是对抗噪声危害的保护因素(OR=0.68、0.59,P< 0.05).结论 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噪声危害较重,作业工人NIHL患病率较高.工艺流程的改进是降低噪声水平的关键.应对工人进行全面的培训,使其了解噪声危害,正确使用护耳器.对接触噪声时间较长的工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用插入传声器法测量护耳器在高强脉冲噪声作用下的声衰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的目的是应用插入传声器研究一种护耳器声衰减现场人体客观测试法。插入传声器上装有一个外径为1.5毫米的有机树指软管用以将耳道的声压传递给耳道外部的传声器。经实验室实验和处理得出一个公式以修正软管本身带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插入传声器法所测护耳器声衰减结果和传统的主观法所测结果在低于3.15KHz频段内是一致的。并克服了主观法低频段生理噪声误差,因此插入传声器法是一可靠的人体客观测试方法。现场测试还表明泡沫塑料耳塞(E.A.R)的声衰减与大容积耳罩一样。耳塞、耳罩同时佩戴声衰减效果有大幅度提高(提高6-18d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制造业冲压车间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6家制造企业冲压车间噪声危害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收集分析.结果 显示,冲压车间除折弯岗位噪声暴露等效声级< 85 dB(A)外,其余岗位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中打磨、冲压和开料岗位超标最为严重,噪声暴露等效声级均达90 dB(A)左右.接噪岗位工人体检率为50.7%,听力损失率高达22.8%.较规范佩戴护耳器企业员工听力损失率明显低于不规范佩戴企业.提示冲压车间噪声超标严重,作业人员体检率低,接噪人员听力损失比例较高,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予以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汽车企业装配工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某商用车总装配厂654名装配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WS/T 754-2016)预测装配工听力损失情况.结果显示,(1)研究对象在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Lex,8h)90.2 dB(A)水平下,暴露10、15、20、25、30、35、40年时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风险分别为0~5%、0~5%、0~5%、6.3%~11.3%、16.5%、20.8%、23.6%;(2)654名装配工人纯音听阈测试发现高频听阈受损85人(13.0%).提示该厂装配岗位噪声危害严重,正确佩戴护耳器可降低噪声引起的高频听损,保护员工听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瓶装饮料制造企业工人噪声暴露及高频听力损失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珠三角某市瓶装饮料制造企业生产线工人噪声暴露情况,分析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该市7家瓶装饮料制造企业中接噪工龄≥1年的569名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工人的噪声暴露情况、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和高频听力损失(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HFHL)检出情况,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和职业特征对接噪工人HFHL的影响.结果 该市瓶装饮料制造企业生产线噪声声级为72.3~96.7 dB(A),38.49%岗位噪声水平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工人HFHL双耳高频听力损失为109人,检出率为19.16%,高频听力损失组工人(n=109)的接噪声级、CNE、接噪工龄、年龄均高于听力正常组(n=460)(P<0.01).存在噪声危害的岗位主要有包装岗位、灌装岗位、配料投料岗位、吹瓶岗位,灌装岗位、吹瓶岗位工人的接噪声级、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均高于其他岗位工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CNE每增加1 dB(A)·年,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风别增加至原来的1.034、1.444倍(P<0.05);相比没有设置防护设施,有设置防护设施的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减少至原来的0.074倍(P<0.05);相比从不佩戴护耳器,偶尔、经常佩戴护耳器的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减少至原来的0.357、0.254倍(P<0.05).结论 灌装工和吹瓶工是瓶装饮料制造业的高危岗位,吹瓶工更甚.应采取提高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工人的接噪时间,监督工人做好护耳器的佩戴,加强吹瓶岗位的防噪管理,以确保接噪工人不发生HFH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