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周微创手术治疗骨下袋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创手术近年来在牙周治疗尤其是牙周再生治疗方面的应用不断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牙周再生治疗的不足。微创手术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的不适感最小化等优势,治疗效果较传统方法更加明显和肯定。目前国内有关微创拔牙、微创种植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牙周微创手术应用的相关报道却较少,本文通过文献回顾,针对微创手术在治疗牙周骨下袋中的应用、优势、适用范围、所需设备及显微器械,微创手术的龈瓣设计类型,微创手术联合应用生物材料的治疗效果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开展牙周微创手术治疗骨下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法与传统拔除法临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微创拔牙技术与传统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可能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发生情况,进一步评估微创拔除法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160例患者,均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口内未见患牙,拍摄锥形束CT(CBCT)判断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记录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拔牙术比较,微创拔除患者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干槽症、术后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P<0.01),微创拔牙术的患者拔牙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轻( P<0.01)。 结论: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能够缩短拔牙手术时间,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减少,微创拔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自体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和低能量激光治疗对正畸患者拔牙位点牙槽骨变化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富自体生长因子纤维蛋白(CGF)和低能量激光治疗(LLLT)对正畸患者拔牙位点牙槽骨变化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北辰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正畸治疗需拔牙患者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LLLT组和CGF组,每组各7例,分别有28个拔牙位点。对照组为拔牙创自然愈合,LLLT组微创拔牙后第1、2、7天均使用二极管激光仪治疗(波长808 nm,平均输出功率0.25 W,能量密度为4 J/cm 2,光斑面积0.28 cm 2),每个位点照射20 s。CGF组微创拔除牙后,立即将CGF膜置于拔牙窝内。比较各组拔牙前后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牙槽骨愈合后骨轮廓及骨密度,同时测量拔牙创处龈沟液中生长因子骨桥蛋白(OPN)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LLLT组比较,CGF组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愈合后骨轮廓评分和骨密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而LLLT组与CGF组拔牙创愈合后骨轮廓评分和骨密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牙后1、6个月,对照组、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龈沟液中OPN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拔牙后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龈沟液中TGF-β1浓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拔牙后6个月,3组TGF-β1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LLT和CGF治疗均能有效地减少拔牙创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促进拔牙创牙槽骨骨轮廓及骨密度的恢复,为如何延缓拔牙创牙槽骨的萎缩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潜在风险患者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应用抗骨吸收和(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史患者。按照患者用药方案特点分为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和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组三类。其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2.4岁(范围:27~87岁)。共有31颗患牙有拔牙指征。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进行患牙拔除,术后密切随访。观察拔牙创伤口黏膜愈合状态,是否肿胀、有无瘘管、有无脓液及骨质暴露,评价患者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8例,其中骨质疏松9例,恶性肿瘤9例。用药方案中采用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10例,高剂量抗吸收药物5例,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3例。本组18例患者共31颗患牙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进行拔除,局部麻醉下完成13例,全身麻醉下完成5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3~51个月)。18例患者绝大多数拔牙创[97%(30/31)]恢复理想。1例患者右下颌第三磨牙拔牙位点在术后1个月时出现颌骨暴露,形成MRONJ,其余6个拔牙位点愈合理想。结论:在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应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可以安全、有效缓解口腔内牙齿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磨牙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为上颌磨牙区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上颌磨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患者41例(共41个牙位),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49.7±1.8)岁(18~66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术中切开翻瓣,微创拔牙,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在正确的三维位置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非埋入式愈合。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并检测ISQ值后行牙冠修复。永久修复后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评价指标为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和完成修复后12个月的成功率;术后即刻、6个月以及永久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的颊腭侧、近远中跳跃间隙大小及术后即刻和6个月种植体ISQ值。结果: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存留率为100%(41/41);完成修复后12个月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41/41)。种植体植入时扭矩为(42.77±0.79)N·cm。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和腭侧跳跃间隙分别为(3.15±0.16)和(2.86±0.18)mm,近远中跳跃间隙分别为(2.94±0.19)和(3.77±0.21)mm,术后6个月及牙冠修复后12个月随访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周围均无跳跃间隙。术后即刻与6个月种植体的ISQ值[分别为(74.78±0.59)和(80.20±0.4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3, P<0.001)。 结论: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和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后即刻种植可行,牙槽骨与种植体能实现良好的骨结合,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糖尿病患者拔牙术前血糖控制目标与预后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8.88 mmol/L且≤10.00 mmol/L条件下行拔牙术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心电监护门诊的老年糖尿病拔牙患者10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75.8±8.0)岁(65~95岁)。拔牙术前空腹血糖>8.88 mmol/L且≤10.00 mmol/L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空腹血糖≤8.88 mmol/L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均≤8.5%。分别观察拔牙术后24 h、1周拔牙窝处有无疼痛、肿胀、溢脓、瘘口及全身发热,观察术后1个月拔牙窝周围组织愈合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拔牙术前血糖控制目标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的空腹血糖分别为(6.92±0.99)和(9.88±0.68)mmol/L,HbAlc分别为(6.76±0.83)%和(7.69±0.7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拔牙牙位、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对照组与观察组拔牙窝愈合良好的患者均占94%(47/50),两组均有3例患者拔牙窝局部疼痛,但可耐受,周围组织均无红肿表现。术后1周检查创口愈合良好,术后1个月创口完全愈合。两组患者拔牙术后创口愈合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拔牙术前空腹血糖≤10.00 mmol/L且 HbA1c≤8.5%可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拔牙或口腔小手术的安全参考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动力疗法对牙周炎磨牙拔牙窝愈合影响的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光动力疗法(PDT)对牙周炎磨牙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拔牙后疼痛度、影像学骨密度和骨高度改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共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患者需要拔除的38个牙周炎磨牙位点,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PDT组和对照组,每组19个位点,PDT组拔牙后常规清创并辅助使用PDT,对照组拔牙后仅常规清创。在拔牙后即刻、7 d、14 d分别测定两组拔牙窝颊舌径及近远中径并计算7和14 d创面愈合率,在拔牙后7和14 d评估两组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指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拔牙后6 h和1、2、3 d时的疼痛度,在拔牙后即刻和2个月拍摄根尖片比较两组拔牙窝骨密度及骨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后7 d创面愈合率PDT组[(78.08±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1.03±6.82)%]( P<0.01),拔牙后14 d创面愈合率PDT组[(85.88±3.8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1.66±3.79)%]( P<0.01),但均未达到优效性检验的优效界值(优效界值为10%,7 d 95 %CI:3.00%~11.12%,14 d 95 %CI:1.71%~6.73%)。拔牙后7 d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指数PDT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拔牙后14 d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牙后6 h及1、2、3 d时的疼痛度以及拔牙后即刻和2个月骨密度、骨高度改变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DT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软组织愈合,但对牙周炎患者拔牙窝的愈合未起到额外的辅助作用,对拔牙术后疼痛度、影像学骨密度和骨高度改变等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浓缩生长因子在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创面愈合及术后反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面愈合中的疗效,及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及疼痛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共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8)及对照组(n=48).对照组在拔牙后不填入任何植入物,研究组填入CGF凝冻物.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面部肿胀情况、疼痛应激指标[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Ga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ODD、CAL及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症状严重程度(postoperative symptom severity,PoSSe)量表].结果:术后1、3 d,研究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72±0.56)、(2.94±0.4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0.61)、(3.86±0.57)分(P<0.001);术后研究组的面部肿胀度为(2.79±0.64)mm,低于对照组的(5.46±1.22)mm(P<0.001);2组术后 3 d 的 5-HT、Gal、CGRP 水平均高于术前,研究组分别为(2.46±0.68)ng/mL、(9.56±1.42)nmol/mL、(1.76±0.5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3.15±0.46)ng/mL、(13.19±1.08)nmol/mL、(2.89±0.44)ng/mL(P<0.001);术后6个月,2组的ODD、CAL水平均低于术后1周,研究组分别为(4.21±0.87)、(0.48±0.12)mm,均低于对照组[(5.75±0.61)、(0.73±0.19)mm,P<0.001];研究组的各项PoSS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GF可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后患者术后疼痛应激指标水平,改善其拔牙后的疼痛及面部肿胀情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植入牙槽窝保存术对后牙拔除患者牙槽嵴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后牙拔除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植入牙槽窝保存术对患者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后牙拔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拔牙后牙槽窝保存术所用种植材料不同分为PRF植入牙槽窝保存术组(PRF植入组)、海奥胶原膜植入牙槽窝保存术组(海奥胶原膜植入组)两组,每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拟可种种植体长度、直径分布情况、早期软组织愈合情况、骨密度、牙槽嵴宽度、牙槽嵴高度、牙槽嵴骨量、牙龈乳头高度、疼痛程度、矿化骨部分填充量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PRF植入组患者的拟可种种植体长度8 mm比例为9.09%,低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45.45%),10、12 mm比例分别为63.64%、27.27%,均明显高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42.42%,1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F植入组患者拟可种种植体的直径4.1 mm比例为39.39%,明显低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66.67%),4.8 mm比例为60.61%,明显高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早期软组织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F植入组患者修复后的骨密度、牙槽嵴宽度、牙槽嵴高度、临床附着水平(CAL)均高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牙龈退缩低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F植入组患者的牙龈乳头高度0~Ⅰ级比例为60.61%,明显高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36.36%),Ⅱ级、Ⅲ级、Ⅳ级比例分别为33.33%,3.03%,3.03%,均明显低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45.45%,12.12%,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F植入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矿化骨部分填充量明显多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海奥胶原膜植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拔除PRF植入牙槽窝保存术较海奥胶原膜植入牙槽窝保存术更能减少患者牙槽嵴的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