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组织肿瘤特殊MRI形态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肿瘤特殊MRI形态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43 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肿瘤MRI资料,分析肿块大小、信号均匀性、深筋膜完整性、肿瘤长轴两端是否具有特殊的征象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结果 良性肿瘤最大径(5.29±2.31)cm,恶性肿瘤最大径(8.78±3.53)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深筋膜破坏明显,而良性肿瘤无明显深筋膜破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长轴方向三角形特殊征象明显,良性肿瘤少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块大小、深筋膜完整性、肿瘤长轴方向类似三角形特殊征象对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解剖理念在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系膜完整的定义与标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右半结肠癌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D 3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完整系膜的定义和标识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尤其是系膜背侧和内侧边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从膜解剖理论出发厘清系膜和系膜床关系,结合多年手术经验,深入复习胚胎发育原理和文献,建议将结肠系膜背侧筋膜作为完整系膜背侧边界,将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根部连线(ICA-MCA线)作为系膜内侧边界,同时建议增加手术标本可见完整 “肠系膜上静脉印迹”和“中结肠动脉三角”两个质控点作为系膜完整的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在难治性跖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难治性跖筋膜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采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的28例30足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13足,女15例17足;年龄22~57(40±11)岁。症状持续时间8~24(17.0±4.6)个月。观察项目:(1)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症状缓解情况等;(2)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跟痛评分(CS),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16.9±3.7)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及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存在足跟部内侧疼痛症状,足趾及踝关节运动理想,无挛缩或畸形。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CS、AOF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评分为0分,CS评分为(96.2±4.7)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5.1±4.5)分,获得优27足、良3足,优良率100%。 结论:对于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是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一种疗效较为满意的微创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taTME病例登记协作研究数据库中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标本质量分析: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病例登记协作研究(CTRC)数据库中直肠癌经腹经肛混合入路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标本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7年11月15日至2023年12月31日CTRC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19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81例直肠癌行经腹经肛混合入路IS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6例,女85例;年龄为61(27~87)岁。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情况;(2)新辅助治疗情况;(3)术后检查情况;(4)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术前检查情况。281例患者中,234例行术前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临床T0期2例、T1期3例、T2期58例、T3期137例、T4期24例、Tx期3例,数据缺失7例;临床N0期87例、N1期68例、N2期60例、Nx期9例,数据缺失10例;30例直肠系膜筋膜阳性;53例壁外血管侵犯阳性;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1.9(1.0~80.0)mm。(2)新辅助治疗情况。281例患者中,125例行新辅助治疗,其中单纯化疗39例、短程同步放化疗6例、短程同步放化疗+延迟手术5例、长程同步放化疗48例、其他方案2例,数据缺失25例。(3)术后检查情况。281例患者中,R 0切除、R 1切除分别为249、9例,数据缺失23例;肿瘤最大径为30.0(0.5~200.0)mm,获取淋巴结数目为13(0~70)枚,脉管内瘤栓阳性率为27.55%(73/265);252例记录环周切缘情况,环周切缘阳性15例,切缘阳性率为5.95%(15/252),肿瘤深部距环周切缘最小距离为7.0(0~150.0)mm;85例记录远端切缘情况,远端切缘阳性1例,肿瘤下缘距远端切缘距离为10.0(0~202.0)mm;273例记录标本完整性情况,标本质量完好、一般、不佳、未评估分别为208、58、4、3例;7例发生肠管穿孔。281例患者中,病理学T0期、Tis期、T1期、T2期、T3期、T4期分别为14、5、22、107、113、12例,数据缺失8例;病理学N0期、N1a期、N1b期、N1c期、N2a期、N2b期分别为176、27、27、11、20、12例,数据缺失8例;有远处转移4例,无远处转移262例,无法评估5例,数据缺失10例。125例行新辅助治疗患者中,85例记录标本肿瘤退缩分级情况,其中肿瘤退缩分级1级、2级、3级、4级、5级分别为16、27、19、15、8例。(4)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盆腔MRI检查T分期、直肠系膜筋膜、壁外血管侵犯、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 P<0.05)。 结论:经腹经肛混合入路ISR的直肠癌手术标本质量好、切缘阳性率低。术前盆腔MRI检查T分期与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入路保留部分Retzius间隙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入路保留部分Retizus间隙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PRS-RAR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RS-RARP组55例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组68例。PRS-RARP组和RARP组的年龄分别为(67.1±6.5)岁和(68.9±6.4)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9±5.2)kg/m 2和(23.4±3.6)kg/m 2,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8.7±10.4)ml和(46.5±12.2)ml,术前PSA分别为(28.2±5.4)ng/ml和(26.6±4.1)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和RARP组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分别为17例和22例、31例和38例、7例和8例;临床分期≤cT 2a期、cT 2b期、≥cT 2c期分别为14例和18例、18例和22例、23例和2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手术改进包括:完整保留膀胱腹膜反折、脐正中韧带及脐内侧韧带,保留1侧盆筋膜,背深静脉复合体(DVC)免缝扎,恢复盆腔腹膜的完整性。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率、尿控恢复情况、切缘阳性率及术后PSA水平等。 结果:本组1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PRS-RARP组无中转RARP者。PRS-RARP组和RAR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6.9±13.1)min和(140.6±9.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5±26.7)ml和(130.9±31.3)ml,切缘阳性率分别为9.1%(5例)和10.3%(7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术后无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RARP组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率分别为4.4%(3/68)和5.9%(4/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90.9%(50/55)和96.4%(53/55),显著高于RARP组的73.5%(50/68)和82.4%(56/68)( P<0.05)。123例随访10~22个月,PSA均<0.2 ng/ml。 结论:PRS-RARP安全、有效,可恢复腹膜完整性,有效预防手术相关的肠梗阻和腹股沟疝的发生,并促进尿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2020年7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创面缺损面积为3.8 cm×1.5 cm~5.8 cm×3.0 cm,均伴指骨、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4.0 cm×1.8 cm~6.0 cm×3.3 cm。根据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长、宽均比缺损创面大0.2~0.3 cm,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切取,切取穿支血管长2.0~3.0 cm。在显微镜下将皮瓣大部分脂肪组织剔除,保护好脂肪组织间微小动脉。将皮瓣覆盖手指缺损创面,皮瓣穿支动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与受区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的皮神经和指背神经缝接,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间断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1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皮瓣感觉恢复到S 4 4例,S 3 9例,S 2 6例,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手功能恢复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结果优18例、良1例。 结论: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期修薄整形手术,治疗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解剖的科学范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膜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膜解剖"学说。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膜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膜解剖的研究和讨论中,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