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角膜混浊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远期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0~5岁儿童先天性角膜混浊(CCO)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远期效果以及植片存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因CCO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病科行PK术并坚持随访30个月以上的患儿资料39例(55只眼)。其中男性17例(43.6%),女性22例(56.4%),手术时年龄为(16.2±13.3)个月,随访时间为(46.4±13.8)个月。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术前诊断、手术年龄及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诊断、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手术时年龄段、单眼还是双眼接受手术以及双眼手术的间隔时间、初次手术形式及进一步手术情况分别对其角膜植片透明情况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K术后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角膜植片透明的患眼分别占78.2%(43/55)、70.9%(39/55)和58.2%(32/55)。Peters异常与角膜巩膜化患儿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角膜缘新生血管范围对角膜植片的透明率有明显影响:血管范围超过2个象限者的角膜植片更易出现混浊( P<0.05)。1~3岁患儿角膜植片透明率80.8%(21/26)最高( P<0.05),其次是6个月以内的患儿(7/15)。单眼手术较行双眼手术者角膜植片透明率更高( P<0.05)。单纯手术较联合手术患儿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更高( P<0.05),但PK术后再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对角膜植片透明率无明显影响( 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免疫排斥反应19只眼(34.5%),并发性白内障13只眼(23.6%),眼压升高7只眼(13.2%),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7只眼(13.2%)。 结论:CCO患儿行PK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但仍可获得较高的远期角膜植片透明率。角膜新生血管范围、手术时年龄、是否双眼手术及是否联合手术对角膜植片透明率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相关干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随着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认识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眼表异常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近50%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糖尿病相关干眼的主要表现为泪液分泌量异常、泪膜稳定性差、角膜知觉下降,严重者可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甚至角膜溃疡,这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泪腺结构和功能改变、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睑板腺功能异常及角膜神经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本文主要就糖尿病对泪膜、角膜神经和泪腺神经的影响以及氧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代谢产物与糖尿病相关干眼的关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糖尿病相关干眼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开展诊疗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先天性角膜混浊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角膜混浊(CCO)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角膜植片的透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CCO并行PK的0~1岁患儿(42例,51只眼)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手术时年龄(5.7±2.2)个月;随访时间为(28.6±2.6)个月。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相关角膜疾病类型及角膜混浊形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PK术,术后定期随访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及出现的并发症,记录术后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分类诊断、手术年龄以及联合手术等不同影响因素与植片生存之间采用Kaplan-Meier存活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透明角膜植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术后6个月时透明角膜植片率为84.3%(43/51),12个月时下降至78.4%(40/51),至末次随访则进一步下降至60.8%(31/51)。A-R综合征及先天性小眼球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0)低于Peters异常(62.2%,23/37)和角膜巩膜化(8/11)( P<0.01),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3/9)也低于单纯行PK者(66.7%,28/42)( P=0.039)。混浊角膜组织中有新生血管者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低(43.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264, P=0.022)。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眼压升高(7只眼,13.7%)和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7只眼,13.7%),其次为并发性白内障(4只眼,7.8%)和后发性白内障(2只眼,3.9%)。 结论:1岁及以下的CCO患儿在行PK治疗后,随随访时间延长透明角膜植片率有下降趋势,但术后2年透明角膜植片率尚好。影响PK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角膜混浊组织中有新生血管、疾病类型及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4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间在北京市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NK的患者46例(48只眼),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0例(22只眼),年龄(51±18)岁。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眼部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分期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NK患者的临床特征。25例患者(26只眼)应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检测仪测量角膜知觉,分析角膜知觉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对不同程度NK的患者分布特征进行χ 2检验。对角膜神经灵敏度和疾病临床分期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44例NK患者为单眼发病(95.65%),2例(4.35%)为双眼发病。18~29岁的患者4只眼,占8.33%;30~59岁的患者23只眼,占47.92%;≥60岁的患者21只眼,占43.75%。NK患者中,临床分期为Ⅰ期8只眼(16.67%);Ⅱ期21只眼(43.75%);Ⅲ期19只眼(39.58%)。3个年龄段患者各临床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452, P=0.658)。NK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17只眼(35.42%)、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11只眼(22.92%)和糖尿病10只眼(20.83%)。26只眼角膜知觉值在0~3 cm范围内,角膜知觉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r2=0.284, P=0.753)。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34只眼(70.83%)采用保守治疗,8只眼(16.67%)最终手术治疗,6例(6只眼)失访。 结论:NK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且临床表现多样,如不及时诊治,常会引起角膜溃疡。角膜知觉与病变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早期诊断和针对性分期治疗对保护患者视功能十分重要。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94-29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领扣型人工角膜治疗高危移植角膜盲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高危移植角膜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且符合条件、拟行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术的高危移植角膜盲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的术后视力,以视力≥0.05为标准计算脱盲率并评定治疗的有效性;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人工角膜在位情况,以评定手术的安全性。结果:37例(37只眼)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2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为27~72岁。角膜移植手术后角膜植片混浊21只眼(56.8%),眼部化学烧伤8只眼(21.6%),眼部热烧伤5只眼(13.5%),不明原因角膜混浊2只眼(5.4%),角膜融解穿孔1只眼(2.7%)。2只眼于术后3个月退出研究,35只眼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31只眼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83.8%术眼视力≥0.05,术后12个月81.8%术眼视力≥0.05。合并青光眼11只眼,术后12个月6只眼视力≥0.05。术后12个月领扣型人工角膜的在位率为100%;5只眼(16.1%)光学镜柱后膜形成,5只眼(16.1%)出现持续性载体角膜上皮缺损,4只眼(12.9%)发生黄斑水肿,4只眼(12.5%)新发青光眼(包括因新发青光眼术后3个月退出研究1只眼),2只眼(6.5%)出现无菌性载体角膜融解,继发无菌性玻璃体炎、感染性角膜炎各1只眼(3.2%)。结论: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高危移植角膜盲安全且有效,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视力,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角膜知觉重建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是由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角膜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角膜上皮持续性缺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角膜神经功能的丧失是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以角膜损伤修复的支持性治疗为主,难以完全治愈该病。角膜知觉重建手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可重建角膜神经,抑制角膜病变的进展,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和视力恢复。本综述总结了角膜知觉重建所使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直接神经转位和间接神经移植,并讨论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体血清点眼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NK导致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0例20眼,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将患眼分级,采用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综合治疗,记录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标记缺损的直径和面积,10倍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8周角膜缺损直径和面积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1、2、4、12和24周LogMAR视力改变;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角膜神经纤维分布变化及角膜知觉丝线长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基线角膜缺损特征对上皮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角膜缺损范围直径为5.00(4.00,5.75)mm,缺损面积为15.50(12.00,20.00)mm 2。伴角膜基质水肿者占45%(9/20),伴内皮皱褶者占35%(7/20)。除1例糖尿病伴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前角膜溃疡面积较大(8 mm×6 mm),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2周效果不明显,联合角膜清创+羊膜移植手术覆盖缺损之后继续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外,其余19例均以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为主,20例患者全部治愈。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前时程为2周~3个月,平均(39.55±25.34)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12~42 d,平均(19.68±9.25)d。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缺损面积和直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130、28.265,均 P<0.001),其中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和直径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体血清点眼前后不同时间点LogMAR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229, 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1、2、4、12和24周患眼LogMAR视力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知觉丝线长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95, 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4、12和24周角膜知觉丝线长度均长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角膜缺损严重程度分级对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β=10.55, P=0.032),角膜缺损直径和角膜缺损面积对愈合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β=-2.02, P=0.501; β=0.49, P=0.199)。 结论:以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治疗对NK导致的顽固角膜缺损安全有效。停止血清治疗后个别患者角膜缺损复发,再次使用后仍有效。疑难病例可联合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CE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PPV治疗的201例2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86只眼,女性115例115只眼.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7.94±9.65)岁;其中,≥50岁159例,<50岁42例.糖化血红蛋白<7.0% 36例,≥7.0% 165例.右眼93只,左眼108只.PPV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Ⅳ期24只眼,Ⅴ期78只眼,Ⅵ期99只眼.患眼手术时间1~4 h,平均手术时间2h.201只眼中,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25只眼;联合白内障手术70只眼;激光光凝点数< 1000者78只眼,≥1000者123只眼;硅油填充61只眼,C3F8填充18只眼,未行眼内填充122只眼.以PPV后眼压≥21 mmHg(1mmHg=0.133 kPa)且应用降眼压药物维持眼压时间≥2周为持续性高眼压.采用我国2016专家共识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断标准确立角膜上皮缺损的判定标准.以泪液替代物或角膜接触镜等常规方法治疗角膜上皮缺损无效,连续2周以上不可愈合即可诊断为PCED.观察患眼手术后PCED的发生率,统计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ED的危险因素.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 201只眼中,手术后发生PCED 16只眼,发生率为7.96%;未发生PCED 185只眼,占92.04%.发生PCED者与未发生PCED者年龄、性别及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6.548、0.927、0.044,P=0.011、0.336、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OR=13.239,95%CI 2.999~58.442,P=0.001)、联合白内障手术(OR=7.448,95%CI 1.975~28.091,P=0.003)、手术中C3F8填充(OR=11.344,95%CI2.169~59.324,P=0.004)、手术后持续性高眼压(OR=10.462,95%CI 2.464~44.414,P=0.001)是手术后发生PCED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中C3F8填充、手术后持续性高眼压是PDR患眼PPV后发生PCE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杂眼表疾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生物羊膜移植在复杂眼表疾病及眼表重建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生物羊膜移植手术的复杂眼表疾病74例(74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25眼(33.78%)、角膜溃疡20眼(27.03%)、化学伤15眼(20.27%)、睑球粘连10眼(13.51%)、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2眼(2.70%)、眼睑基底细胞癌1眼(1.35%)、Stevens-Johnson综合征1眼(1.35%).随访6~24个月后再手术12眼(16.22%),包括翼状胬肉复发3眼(3/25,12.00%),角膜溃疡2眼(2/20,10.00%),化学伤4眼(4/15,26.67%),睑球粘连2眼(2/10,20.00%),Stevens-Johnson综合征1眼(1/1,100.00%).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移植排斥或过敏反应.结论 生物羊膜移植是治疗复杂眼表疾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