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皮粘蛋白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和移植肾预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内皮粘蛋白(EMCN)抗体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BMR)以及移植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2022年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ABMR或高度怀疑为ABMR的受者作为病例组,以2022年行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作为对照组。最终病例组纳入18例受者,对照组纳入37例受者;另有9例受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非ABMR,纳入移植物预后分析。比较两组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移植前EMCN抗体预测术后ABMR的最佳截断值,分析移植前EMCN抗体对移植肾存活和功能恶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BM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受者移植前EMCN抗体检测校正值分别为(0.87±0.64)和(0.4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5)。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对ABMR发生具有预测作用,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9(95%CI 0.64~0.90,P<0.05)。根据约登指数(0.41)确定截断值为0.4276,敏感度为70.59%,特异度为70.27%。移植前EMCN阳性受者和EMCN阴性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EMCN阳性受者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确诊或高度怀疑ABMR的比例高于EMCN阴性受者(41.4%和14.3%),移植肾功能恶化比例亦高于EMCN阴性受者(48.3%和11.4%)(P均<0.05)。肾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和HLA-DSA是术后发生ABMR的独立危险因素(HR=5.50和5.56,95%CI 1.89~16.06和1.08~28.63),供肾冷缺血时间越短ABMR风险越低(HR=0.41,95%CI 0.25~0.70)。结论:肾移植前EMCN抗体水平与术后ABMR和移植物功能恶化相关,对ABMR有预测作用,是ABM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超声成像技术在心脏移植慢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心脏慢性排异反应又称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是心脏移植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存活。超声成像具有可重复、简便等优点,目前是监测心脏移植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对于早期诊断上述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心脏移植术后的常规监测,笔者就超声成像技术在心脏慢性排异反应诊断中的进展作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肺叶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肺叶移植术在终末期肺疾病受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科接受肺叶移植的1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供肺气道分泌物或组织培养病原体阳性11例(78.6 %);单侧肺叶移植2例,双侧均为肺叶移植2例,一侧肺叶移植而另侧为普通肺移植的双肺移植10例;术中需要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者11例。14例受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保留ECMO 5例,术后撤除ECMO的时间是1 d(1~11 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是4.5 d(0~182 d),术后ICU停留的时间是11 d(2~186 d);1例因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要二次开胸止血;14例肺叶移植受者中,10例存活至今,2例死于残端瘘,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肺叶移植对特定的终末期肺疾病受者(特别是大供肺小胸腔)来说,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移植科2011年7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6例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移植肾存活率、移植肾丢失以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还包括蛋白尿,出血等。随访3年,观察患者生存率及血清肌酐变化。结果:术后1年、3年的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3%(30/36),移植受者存活率均为100%(36/36),移植物长期存活的30例受者中,术后3年血肌酐水平持续下降。移植肾丢失发生率为16.7%(6/36),其他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并发症16.7%(6/36)、出血11.1%(4/36)等。蛋白尿的发生比例逐步下降,大部分在随访期间消失。结论:小儿双供肾整体移植具有良好的长期移植肾功能和存活率,是一个增加供体库的可行、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不同治疗方式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常规化学药物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T-LBL患(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未移植组(49例)和移植组(33例),移植组又根据不同移植方式分为allo-HSCT组(22例)和auto-HSCT组(11例),未移植组绝大部分患者采用环磷酰胺+美司钠+阿霉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 CAVD A/B)方案进行诱导缓解,6例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CAT)、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EPOCH)、大剂量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VDCLP)等方案为基础进行诱导缓解,移植组在接受多药联合强化诱导治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观察患(受)者的总存活率和无进展存活(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等,对其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82例患(受)者,男64例,女18例,年龄为23岁(11~74)岁。62例(75.6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43例(53.44%)起病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B症状),其中骨髓受累50例(61.00%),Ann Arbor分期Ⅲ期及以上33例(80.5%);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的共65例(79.27%),>2分的共17例(20.73%);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共63例(76.83%),>3分的共19例(23.17%)。全部82例患(受)者的随访时间为27.5个月(5~118)个月,3年总存活率、无进展存活(PFS)率分别为53.64%(95% CI:42.35%~64.62%)和47.56%(95% CI:36.53%~58.82%)。未移植组、移植组3年总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95% CI:29.12%~57.71%)比69.70%(95% CI:51.13%~83.79%), P=0.014],3年PFS率分别为38.76%(95% CI:25.54%~53.76%)和60.61%(95% CI:42.24%~7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结论:T-LBL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相较于单纯化疗可改善长期预后,但auto-HSCT和allo-HSCT的疗效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应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15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移植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我科收治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9~48岁,平均37.5岁。所有患者的皮肤缺损位置都在手背及手掌,累及近指间关节,创面合并内固定物外露、肌腱外露和骨外露。皮肤缺损面积27 cm×16 cm~34 cm×19 cm。选择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修复。术前应用DSA造影或者超声定位确定双侧皮瓣穿支血管位置,以确定的位置为点,按照创面形态以及面积大小,在双侧股前外侧区域分别设计皮瓣,一侧皮瓣和另一侧穿支皮瓣分别命名为近侧串联皮瓣和远侧串联皮瓣。两处皮瓣总面积为30 cm×18 cm~37 cm×22 cm。术后定期随访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及皮瓣存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存活良好。术后随访8~30个月,平均21.5个月,皮瓣弹性好、质地佳,7例皮瓣比较臃肿,整形后有效改善。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3例(80~100分),良2例(60~79分),15例平均分值为96.8分。结论: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移植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诱导多能干细胞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糖尿病足溃疡等慢性创伤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在现有的治疗方式下,糖尿病足溃疡往往愈合不良且容易复发,因此找寻新型疗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干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其在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证实。然而,由于获取干细胞往往依赖于侵入性手段,免疫排斥和移植后的细胞存活率低等问题也限制了干细胞疗法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近年来,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表现出很强的转化潜能。该文将围绕iPSC在包括糖尿病溃疡和肢体缺血在内的创伤愈合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前景、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和改善安全性的方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视网膜类器官在体移植及感光细胞长期存活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究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ROs)的进程并进行小鼠在体细胞移植。方法: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使BC1-eGFP hiPSCs悬浮培养得到神经球,培养第7天时将神经球贴壁培养诱导出神经视网膜上皮结构,然后人工分离类视网膜结构悬浮培养,进一步定向诱导分化得到成熟的RO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第0、7、15、21和30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8天、第15天、第15周、第21周和第30周标志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来鉴定诱导分化进程及效果。在体移植ROs实验中,首先破坏外界膜,然后将经消化的RO细胞悬液从角巩膜缘注射到 Gnat1-/-小鼠视网膜下腔,细胞移植后5个月进行视网膜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与宿主视网膜的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成熟分化情况。 结果: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诱导hiPSCs早期形成的眼区细胞高表达神经视网膜上皮特异性标志物PAX6和SOX1,随后细胞可以表达视网膜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HX2,集落外圈逐渐形成圆形透明马蹄状的类视网膜结构。机械分离并悬浮培养得到的ROs直径约为1 mm,类视网膜组织逐渐增厚并出现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祖细胞标志基因 VSX2表达在第7周即达峰值并持续高表达( F=168.30, P<0.01),视网膜前体细胞标志基因 RCVRN在第7周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高表达( F=271.60, P<0.01),感光蛋白基因 RHO在第15周开始表达( F=95.02, P<0.01),而成熟感光细胞标志 OPN1LW/ MW的表达在第21周明显升高( F=40.57, P<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检测到感光蛋白RHO在第30周达高表达状态。RO细胞移植后3周,自身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成功在宿主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中长期存活,移植后5个月植入细胞表达功能性光信号转导蛋白GNAT1。 结论:体外3D培养诱导hiPSCs生成ROs可成功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移植的RO细胞能在受体小鼠眼内长期存活,进入外核层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为类感光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肺移植术后肺部菌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痰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仍较低。随着细菌16s核糖体小亚基RNA(rRNA)基因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呼吸道样本中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得以量化,潜在病原体和共生环境也得以识别,揭示了健康肺部存在丰富的菌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部菌群不仅可以调节肺部免疫稳态,而且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肺移植受者的肺部菌群有异于健康人群,并与其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肺移植受者的肺部菌群特点及其与肺部感染、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