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治疗策略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的腹膜转移与疾病迅速进展相关。细胞减灭术(CRS)后直接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已成为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HIPEC存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开腹或闭腹、灌注液、管数、温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的药物方案,可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的HIPEC药物技术方案进行系统综述,为HIPEC治疗方案和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更多参考证据。本文纳入两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Ⅰ和Ⅱ期前瞻性临床试验、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3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511例患者。最常见的HIPEC方案为将顺铂50~75 mg/m 2和丝裂霉素C 30~40 mg/m 2溶解于3~4 L生理盐水中,在42℃~43℃的温度下,胃肠吻合后,于闭腹的HIPEC系统中,使用2~3根导管,灌注液流速为500 ml/min,持续时间为60~90 min。在胃肠吻合后进行HIPEC的研究中,吻合口漏发生率较低。采用开腹HIPEC以及两种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显示总体生存率更高。目前HIPEC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异质性,在临床试验中,需进一步比较技术方法和不同的药物方案,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使得该技术合乎标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医院8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行膀胱灌注化疗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吉西他滨灌注(吉西他滨组),44例采用表柔比星灌注(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男37例,女5例;平均年龄63.9(48~81)岁;肿瘤单发30例,多发12例;肿瘤直径≤3 cm 35例,>3 cm 7例;肿瘤分期T a期28例,T 1期14例;肿瘤高级别13例,低级别29例。表柔比星组男36例,女8例;平均年龄65.4(48~88)岁;肿瘤单发31例,多发13例;肿瘤直径≤3 cm 36例,>3 cm 8例;肿瘤分期T a期30例,T 1期14例;肿瘤高级别15例,低级别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于术后24 h内行即刻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1周开始持续膀胱灌注,方案为每周1次,共8次;之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术后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膀胱灌注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膀胱刺激征、肉眼血尿、发热、恶心、呕吐,表柔比星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5.0%(11/44),肉眼血尿发生率为18.2%(8/44),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组[7.1%(3/42)和2.4%(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吉西他滨组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中位值29.7(6.3~58.8)个月,1、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1.4%(30/42)、45.2%(19/42);表柔比星组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中位值28.8(4.5~57.8)个月,1、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为70.5%(31/44)、47.7%(21/44),无复发生存率与吉西他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1,95% CI 1.034~1.113)和肿瘤分级( HR=12.2,95% CI 5.776~25.68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NMIBC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可靠。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和肿瘤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腔内缝合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腔内缝合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6例;年龄(68.8±8.9)岁。20例肿瘤单发,8例肿瘤多发。CT测量单个膀胱肿瘤直径<4.0 cm。中位肿瘤直径2.3(0.9,2.8)cm。28例均为首次手术,均行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腔内缝合术:经尿道通过两步法完整切除膀胱肿瘤及肿瘤周边组织,深达膀胱壁全层;再经尿道在膀胱腔内将创面进行缝合,恢复膀胱壁连续性。术中吉西他滨1 g膀胱内灌注。术后即刻予45℃吉西他滨2 g膀胱热灌注治疗。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总结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8.3±16.3)min。术中均未引发闭孔神经反射。术后所有肿瘤病理标本中均发现肌层组织,其中4例有肌层浸润。肿瘤基底及周边组织病理示,3例有肿瘤细胞浸润(1例全层浸润,即切缘阳性)。术后膀胱持续冲洗中位时间24.0(20.9,25.0)h。术后留置尿管中位时间6.5(6.0,7.0)d,仅1例出现严重膀胱痉挛症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5(4.0,10.8)个月。3例术后复发(均为膀胱内异位复发);术后1年复发率10.7%(3/28)。结论:在膀胱癌首次手术治疗方面,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腔内缝合技术可提供精确的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低;术中即刻缝合膀胱创面、即刻膀胱灌注化疗,术后出血量少,膀胱冲洗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化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转移是严重影响胃肠道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种子-土壤"学说被认为是解释腹膜转移的主要理论。由于腹膜转移结节初发时体积小,早期诊断尤为困难,因此,腹膜转移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方法已由临床病理因素逐渐向细胞学、乃至分子层面纵深发展,而包括影像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整合评估,也进一步丰富了腹膜转移的精准诊断。腹膜转移可导致癌性腹水、肠梗阻及恶液质等相关并发症,是胃肠道癌治疗的难点。以系统化疗为基础、手术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是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富集潜在获益的腹膜转移患者,如何判定转化手术的时机,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特别是转化手术后的患者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仍需通过完善研究设计和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解决。切实延长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是持续努力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术中静脉输注对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的患者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机体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下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经腹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利多卡因组(L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组(DL组)(每组20例),诱导前10 min分别应用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及右美托咪定复合使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然后持续泵注维持剂量至灌注结束前30 min。在诱导前(T 1)、手术完成时(T 2)、灌注治疗结束时(T 3)、术后2 h(T 4)、术后24 h(T 5)5个时点收集静脉血液标本。记录并统计5个时点4组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的含量、苏醒与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与丙泊酚用量。 结果:与C组比较,L组在T 4和T 5时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 P<0.05);D组和DL组在T 2~T 5时均出现血清IL-6和TNF-α水平降低( P<0.05)。与L组比较,D组和DL组在T 2~T 5时血清IL-6和TNF-α水平降低( P<0.05)。与D组比较,DL组在T 2~T 5时血清IL-6和TNF-α水平降低( P<0.05)。与C组比较,L组苏醒与拔管所需时间、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和DL组苏醒与拔管时间较长,且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较小( P<0.05)。与L组比较,D组和DL组苏醒与拔管时间较长;且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较小( P<0.05)。DL组苏醒与拔管所需时间明显长于D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明显小于D组(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及利多卡因的复合应用可以减轻胃癌根治术联合HIPEC所引起的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拟健脾益气消癌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自拟健脾益气消癌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共化疗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健脾益气消癌汤治疗,从术前3d开始用药,术后患者可进食流质饮食后再持续用药7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出院时)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2.84±0.65)d、(3.27±0.64)d、(7.34±1.5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5±0.73)d、(3.82±0.56)d、(8.76±1.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LR为3.60±0.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0.75,CD3+、CD4+、CD4+/CD8+分别为(49.05±5.17)%、(31.06±3.51)%、1.17±0.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06±4.83)%、(29.15±3.72)%、1.08±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5.56%、22.22%、26.67%、3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6%、44.44%、48.89%、5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健脾益气消癌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能改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持续热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胆管癌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持续热灌注化疗(CHPPC)用于进展期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进展期胆管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于胆管癌姑息切除术后给予CHPPC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PPC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评价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TB、AST、ALT、γ-GT)水平变化,ELIS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水平变化,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2组TB、AST、ALT、γ-GT肝功能及CEA、CA19-9、CA125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TB、AST、ALT、γ-GT及CEA、CA19-9、CA125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PPC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进展期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更好,能够减轻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其综合治疗方案对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FOLFOX方案持续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及其综合治疗方案对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2018 年 9 月—2021 年 11 月行FOLFOX方案持续HAIC的66 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mPFS)和中位生存时间(mOS)并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针对伴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评价治疗对门静脉癌栓的疗效.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 Cox 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按照RECIST1.1标准,FOLFOX-HAIC及其综合治疗方案治疗66 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3.3%(22/66)、86.4%(57/66),mPFS和mOS分别为8.2 个月和22.1 个月.其中39 例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中完全缓解2 例,部分缓解8 例,稳定24 例,进展5 例.客观缓解率为25.6%(10/39),疾病控制率为87.2%(34/39).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16.7%(11/66)、发热12.1%(8/66)、肝区疼痛10.6%(7/66)、骨髓抑制3.0%(2/66)和造影剂过敏3.0%(2/66).无Ⅳ级以上的毒副反应.无并发症导致的死亡.Cox分析显示肝外转移(HR =2.668,95%CI:1.357~5.245)和凝血酶原时间(HR =1.282,95%CI:1.080~1.630)是影响患者 PFS 的独立危险因素(P 值均<0.05),AST水平(HR =1.008,95%CI:1.002~1.013)和凝血酶原时间(HR =1.303,95%CI:1.046~1.630)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FOLFOX-HAIC及其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常规静脉化疗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100例行卵巢癌减灭术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A125、腹水的变化,肿瘤控制情况,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前3年的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CA125水平降至正常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腹水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卵巢癌患者,有助于快速降低患者肿瘤指标,更好的控制肿瘤进展,有助于患者控制腹水量,不良反应少,生存期更长,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全身静脉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脉化疗联合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静脉化疗联合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较全身静脉化疗治疗卵巢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卵巢癌减灭术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精度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CA125、CA199、腹水的变化,不良反应情况,肿瘤控制情况,治疗后前两年的生存率及平均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CA125、CA199水平降至正常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腹水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心律失常,其中在白细胞减少、心律失常的比较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年、第2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率为(17.9 ± 3.2)个月,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率(14.1 ± 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卵巢癌患者,有助于患者控制腹水,不良反应少,肿瘤控制率高,生存期更长,其疗效显著优于全身静脉化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