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皮瓣移植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杂创面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科治疗的23例复杂手外伤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资料,受区均行DSA检查,明确前臂及手的血供情况,包括桡动脉、尺动脉走行及其穿支动脉、掌深弓、掌浅弓、指总动脉及各指动脉的存在与否等。根据DSA结果及血流动态影像,综合评价血管损伤情况和邻近软组织条件,并以此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吻合。结果:根据DSA结果制定受区手术入路,术中探查受区吻合血管与DSA检查结果一致。23例双叶皮瓣中穿支血管共干15例,不共干8例(均内增压提供皮瓣血供)。受区血管方式:8例与桡动脉主干吻合,6例与尺动脉主干吻合,5例血流桥接吻合(4例桡动脉、1例尺动脉),2例与尺侧下副动脉吻合,1例与肱动脉分支吻合,1例两块皮瓣分别与桡动脉分支及第3指总动脉吻合。术后2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好转,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远端肢(指)体及皮瓣血运无障碍。其中10例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后患者对外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DSA可以清晰显示患侧前臂和手的血管网,发现可能存在的血管损伤,能有效指导皮瓣受区的供血动脉选择,避免肢体二次损伤,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00, 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542, 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46, 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 (67.8±15.9) 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18.503 X-4.471, 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 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掌侧传统入路与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掌侧传统入路与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经掌侧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11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51例,女65例;年龄(57.0±10.6)岁。按切口不同分为掌侧传统入路(传统组,65例)和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微创组,51例)。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和第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末次随访时腕活动范围、患侧握力及影像学结果。末次随访时采用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和Gartland-Werley腕评分评价腕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所有患者获(13.6±2.1)个月随访。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7.3±3.6) mL]显著少于传统组[(41.2±6.8) mL],切口长度[(1.6±0.1) cm]显著短于传统组[(6.6±0.6) cm],术后第7天疼痛VAS评分[(2.3±0.6)分]和并发症发生率(2.0%,1/51)均显著低于传统组[(3.0±0.6)分、12.3%(8/65)],但手术时间[(70.4±6.9) min]显著长于传统组[(67.2±8.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腕活动范围、患侧握力、PRWE评分、Gartland-Werley功能恢复、骨折对位、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掌侧传统入路与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者在切口美观性、术中出血量、手术创伤反应和手术风险等方面均优于前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经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或改良Henry入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57例;年龄(53.8±12.7)岁。按照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单一横切口组( n=42)和改良Henry组( n=40)。记录并比较患者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手术止血带时间、切口长度、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 & OSAS)、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2±3.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单一横切口组1例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无感染、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肌腱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单一横切口组切口长度[(2.4±0.9)cm]显著短于改良Henry组[(5.3±1.6)cm];单一横切口组OSAS评分[(8.1±4.2)分]和PSAS评分[(10.1±5.8)分]均优于改良Henry组[(10.3±5.7)、(14.7±6.4)分],以上项目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止血带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改良Henry入路相比,单一掌侧横切口的微创入路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更美观,且术后患者也可以迅速恢复工作和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5 mm微创Henry入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可行性、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ASIF分型,A2型1例,A3型6例,B3型5例,C1型4例,C2型6例,C3型3例。术中应用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最终长度、术后第一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切口并发症,采用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对患侧腕关节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时间为7.3周。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0%。结论:经掌侧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可行,且固定可靠。该入路兼具微创与美观,符合极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YamanoⅠ区断指再植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成比例吻合动、静脉进行断指再植。改良顺行再植法为:按吻合动脉、神经→固定骨骼→吻合皮下静脉→缝合皮肤伤口的顺序进行手术。在吻合动脉及神经时将再植体位进行改良:将患指以往的水平体位改为竖立位,以掌侧创缘为翻转轴线,将断指向掌侧翻转,从背侧伤口入路进行吻合。此体位可使近侧断面与远侧断面均向上暴露,使术者对创面的视角由以往的斜视变为直视,从而最大程度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术者的观察及操作。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1~58岁,平均27.3岁。均为单指自YamanoⅠ区完全离断。受伤原因:电锯伤6例,刀切伤5例,挤压伤19例,撕脱伤8例。按YamanoⅠ区分型:Ⅰ型4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3例。其中受损指为拇指12例,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4例。缺血时间最短1 h,最长12 h。术后38指成活36指,成活率94.7%。其中33例获得6~12个月随访,指体长度、外形与健侧相似,甲板生长完整、外形良好,两点辨距觉为3~5 mm,手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于YamanoⅠ区离断,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可完成动脉与静脉吻合的指尖再植,再植指体成活率高,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该术式是治疗YamanoⅠ区离断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骨道皮下打结法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骨道皮下打结法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7例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指侧方入路,分别在掌板起点及侧副韧带止点或起点各打2处骨道,掌板及侧副韧带断端分别用3-0 Prolene线"U"形缝合,于近指间关节伸直位行1枚直径1.0 mm克氏针固定,将缝线尾线分别通过骨道,在中节指骨背侧及对侧骨面抽出并在皮下打结,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不负重活动手指关节。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SA)分别为7.10±1.06及0.71±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42, P<0.001)。患指近指间关节术前、术后活动度分别为(43.71±8.38)°及(96.43±2.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4, P<0.001)。患指功能按Saetta等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 结论:本术式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定,无需特殊器械,并发症少,是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较好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充填植骨并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骨折端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Henry入路,部分保留旋前方肌,骨折断端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骨充填植骨,辅助复位并起支撑作用,并采用掌侧柱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7例桡骨远端粉碎伴塌陷骨折患者。其中55例患者获得随访,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AO分型,C3.1型33例,C3.2型22例。其中31例合并尺骨远端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平均3.6 d。术后复查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及维持情况。采用Coon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本组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无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及螺钉继发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根据Coon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43例,良8,可4例,优良率为92.72%。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利于粉碎骨折及塌陷关节面的复位及复位后的维持,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鼓楼径路"手术切除上纵隔肿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颈胸结构被胸廓入口隔断,疾病处理按各部位的切口介入。基于纵隔腔镜食管外科手术的经验积累,自颈部切口可深度解剖上纵隔结构,深达主动脉弓下/奇静脉弓层面,宽度拓展可进入双侧胸腔,被总结为"鼓楼径路"。此径路深度/宽度足以处理很大一部分上纵隔肿瘤,具有全程直视下操作的优势,并简化了手术流程,不经胸,降低了手术创伤。该方法学习曲线相对较长,需熟练掌握上纵隔局部解剖,积累相应的手术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内静脉减压治疗脑鸣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颈内静脉减压手术入路中所涉及的重要解剖学结构,明确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定位关系,为行颈内静脉减压手术治疗脑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成人尸头标本3例(共6侧),在手术显微镜下以寰椎横突为参照中心对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及显微观察,明确周围解剖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结果: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以寰椎横突作为标志,可定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颈部上部的副神经。显露外侧颅底及乳突,可见寰椎横突与周围的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寰椎横突可作为颈内静脉减压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并掌握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识别并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