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选取宫颈癌(Ⅱ B期)经调强放疗45 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 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HR-宫颈),采用IPSA优化。根据宫颈中心是否加量,分成IC/IS+宫颈中心(HR-宫颈)组(A组)和IC/IS组(B组),比较A、B组间剂量学差异。 结果:A组宫腔管驻留时间较B组明显提高( P<0.001);宫颈中心的V 150%和V 200%由原来B组63.94%和30.80%分别提高到91.54%和64.06%;A组D 90%及D 100%低于B组( P<0.05);危及器官受量相近( P>0.05)。 结论: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可满足高危临床靶体积D 90%受量及危及器官限量,并可提高宫颈中心区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腔内+插植)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并探讨HR-CTV是否存在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63岁,中位年龄51岁。根据后装治疗技术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腔内治疗组(45例)、腔内+插植治疗组(55例)。按患者每个计划的HR-CTV大小分为6个体积范围进行分析,即HR-CTV≤40 cm 3、40 cm 3
80 cm 3。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种后装治疗技术在不同体积范围内的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 结果:当HR-CTV≤40 cm 3时,单纯腔内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 90、D 100)、靶区覆盖度(V 100)及靶区高量(D 50、V 150、V 200)均高于腔内+插植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26~3.927,均 P<0.05),但靶区适形指数(CI)、OAR膀胱和直肠D 2 cm3(2 cm 3的OAR体积接受的最低照射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86、1.871、0.258,均 P>0.05)。当70 cm 3 80 cm 3时,腔内+插植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 90、D 100)、靶区覆盖度(V 100)、CI、OAR直肠和膀胱D 2 cm3剂量均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72~3.782,均 P<0.05),而2种治疗技术的靶区高量(D 50、V 150、V 200)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3~1.918,均 P>0.05)。当40 cm 3 0.05),但腔内+插植治疗组的CI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90、-4.577、-3.144,均 P<0.05)。 结论:对于小体积靶区(≤40 cm 3),单纯腔内治疗技术在不增加OAR剂量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提高靶区剂量和靶区内高剂量体积;当靶区体积较大特别是>70 cm 3时,腔内+插植治疗技术能在显著提高靶区处方剂量和适形度的同时更好地保护OA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组织间插植治疗复发妇科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物理剂量学参数,评价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下CT引导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的剂量准确性。方法:纳入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患者38例,均行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处方剂量10~36 Gy,2~6分次,5~6 Gy/次。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时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 D90)、100%靶区体积剂量( D100)和1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 V100)。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结肠2 cm 3体积接受的剂量( D2 cm 3)。近距离治疗质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 结果:研究共纳入治疗194例次,单次中位插植针6(5~13)根,单次处方剂量5~6 Gy。术前和术中的GTV D90、 D100、 V100、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和术中危及器官膀胱和结肠 D2 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直肠 D2 cm 3剂量略高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35, P=0.027)。 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高剂量率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达到术前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徒手近距离插植放疗的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依据病灶大小、部位、复发前无进展生存(PFS)等情况分组的患者间客观缓解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复发后PFS,组间比较行log-rank(Mantal-Cox)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后PFS影响因素。总结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共20例患者入组,全组ORR为80%(16/20)。亚组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4 cm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阴道内复发转移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阴道外复发转移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的6例中的3例和≥6个月的14例中的13例均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1)。中位随访6个月(1~13个月)。至随访结束,9例(45%)患者进展。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4 cm比<4 cm: HR=4.192,95% CI 0.992~17.710, P=0.029)、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6个月比<6个月: HR=0.163,95% CI 0.038~0.696, P=0.004)、放疗剂量≥15 Gy(≥15 Gy比<15 Gy: HR=0.207,95% CI 0.049~0.881, P=0.016)者复发后PFS较好,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不是复发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直肠、膀胱放射损伤。 结论: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明确,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的精准护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行CT引导下肺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患者的精准护理。方法:根据预计划对行CT引导下肺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的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心理疏导、体位训练以及呼吸配合,观察治疗期间医患配合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结果:经过护理的干预,医生对患者满意度达92.3%,患者对精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4.1%。本组患者插植后CT扫描发现小量气胸8例,大量气胸3例,痰中带血8例,穿刺点轻度纤维化3例,未发现血胸、胸膜肺休克和剧烈疼痛。结论:对风险较高且治疗精度要求严格的有创操作治疗,治疗前护理的知识宣教、心理疏导以及相应的患者配合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操作依从性以及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疗中卵圆体的剂量学贡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卵圆体的剂量学贡献。方法:选取2015—2017年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患者病理分期依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09年分期标准为Ⅱ A、Ⅱ B和Ⅲ B期。外照射治疗45 Gy/1.8 Gy×25次。近距离治疗为MRI引导下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疗,处方为28 Gy/7 Gy×4次。20位患者均制定两种计划,分为应用卵圆体组和未用卵圆体组。提取的患者近距离放疗治疗核磁模拟定位影像及原始治疗计划为应用卵圆体组,共80分次。未用卵圆体组在定位影像中,去掉卵圆体驻留模拟建立仅用宫腔管联合插植针的计划实验模型,由原计划物理师进行计划设计,使未用卵圆体组的高危CTV(HR-CTV) D90%与应用卵圆体组相近。比较两组计划的HR-CTV D90%和 D98%,中危CTV(IR-CTV) D90%和 D98%,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 D2cm 3剂量差异。 结果:卵圆体组与未应用卵圆体组比较,HR-CTV 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R-CTVD 98%(6.99±0.60 vs. 6.78±0.76)、IR-CTVD 90%(4.71±0.58 vs. 4.26±0.57)和 D98%(3.77±0.58 vs. 3.26±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6、9.860、8.636, P<0.05);乙状结肠的 D2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5.29±0.67 vs. 4.92±0.74)、直肠(3.72±0.69 vs. 3.35±0.92)和小肠(3.05±1.37 vs. 2.98±1.34)的 D2cm 3,卵圆体组与未应用卵圆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58、7.543、8.059, P<0.05)。 结论:在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合理的优化卵圆体和插植针的剂量权重比,可以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密度填充及伪影消减技术提高带金属植入物患者IMRT剂量准确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提高带金属植入物患者放射治疗计划剂量计算准确度的方法。方法:利用具有金属伪影消减技术的CT模拟机对插入金属棒的CIRS调强模体和8例椎体中植入了钢钉并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扫描,在获得的常规CT图像、金属伪影消减技术CT图像及对其金属区域进行密度填充的图像上设计治疗计划。在模体中比较单个射野及IMRT计划的计算结果与剂量测量结果,同时对患者IMRT计划中金属植入物及其伪影对照射剂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常规CT图像的放疗计划中,射野入射路径未通过金属区域时,单个射野的剂量计算误差为3.85%,通过金属区域时射野计算误差范围达4.46%~74.11%。IMRT计划中存在入射路径通过金属区域的射野时,其误差可能超出临床可接受的范围,计算误差随这种射野所占剂量权重的增加而变大。当采用密度填充及伪影消减技术处理图像后,上述单个射野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23%和0.89%~4.73%,IMRT计划的剂量误差为1.84%。若单独采用密度填充技术处理金属区域,IMRT计划的剂量误差为1.88%。基于常规CT图像的患者IMRT计划中,受金属植入物及其伪影的影响,实际靶区受到的最小剂量、平均剂量及处方剂量覆盖率较计划结果下降,危及器官剂量相近。结论:基于常规CT图像的放疗计划中,入射路径通过金属区域的射野可能产生较大的剂量计算误差。如果植入的金属材料已知,在计划系统中对金属区域进行密度填充能有效提高计划的剂量计算准确度。伪影消减技术能显著改善图像质量,进一步减少剂量计算误差,对于配备这种功能的CT机进行带金属植入物患者的模拟定位时应作为常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腔道适形导板引导宫颈癌插植放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研制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方法,评价该技术对剂量及疗效的提升与改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例。患者存在阴道残端复发、肿瘤偏心性生长、子宫锥切术后等特征,CT扫描获取三维影像,完成针道优化后,通过放射治疗3D打印系统软件(PMT 3D)对预计划数据进行解析,抓取驻留点的坐标而建立插植通道,并基于患者生理结构特征生成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尺寸及形状,3D打印后实施插植放疗。评估适形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5例患者采用腔道适形插植导板进行治疗,其治疗计划适形指数CI为0.74±0.26,放射治疗总剂量高危临床靶区(HR-CTV)D 90%(EQD 2,α/β=10)为(85.5±6.8)Gy,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 2 cm3(EQD 2,α/β=3)分别为(72.2±4.2)、(65.8±6.1)、(65.2±4.4)、(69.8±3.7)Gy,符合临床要求。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明显。适形插植导板与阴道腔体贴合度较好,少体积的空气间隙并未影响剂量。非平行入针可以提高腔体空间及插植针的利用率。 结论:基于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的适形腔道插植导板研制方法兼顾效率和效果,符合现代精准放疗的要求,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模板应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的剂量学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就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68例,均为偏心性或外照射后仍有巨大肿块(肿瘤直径>5 cm)残存的患者,外照射采用调强放疗,后装治疗方法为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area,HR-CTV)剂量为6 Gy/次,1次/周,共5次。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模板组35例采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自由插植组33例徒手进行宫腔管的置入及插植针的植入。所有患者均于CT引导下调整宫腔管、插植针位置及深度,将最终CT图像传入后装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结果:共制定340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模板组175次、自由插植组165次。模板组较自由插植组的HR-CTV的 D90(包绕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中危临床靶区(intermediate-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IR-CTV)的 D90均明显增高( t=3.63、2.45, P<0.05),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 D2 cm3均显著降低( t=-2.81、-2.54、-2.33, P<0.05)。同时,模板组每次后装治疗平均扫描CT次数为(1.78±0.53)次,每次治疗从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至调整达满意位置的平均消耗时间为(11.35±3.98)min,每次治疗使用插植针的针数平均为(5.21±1.37)枚。而自由插植组分别为(3.56±0.88)次,(30.67±5.83)min,(7.48±2.79)枚,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6、-4.53、-3.21, P<0.05)。 结论:对于偏心性或巨大肿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剂量学优势明显,操作简便,用时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插植自适应后装与传统A点后装治疗宫颈癌剂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插植实现影像引导自适应后装(IGABT)相较于传统A点二维后装(CP)剂量学优势,明确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全量放疗的宫颈癌患者26例,每例患者行4次后装治疗。治疗时先徒手置入宫腔管及2根插植针,后增加插植针数量并调整方向、深度,分别行CT扫描获得2套图像。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RCTV),A点和危及器官(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在2套图像上分别行CP和IGABT计划设计,并配对 t检验、 Wilcoxon检验两者剂量参数差异。 结果:以CP计划的覆盖指数(CI)进行分组,A组(CI≥0.90)包含20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B组(CI<0.90)包含84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A组的HRCTV体积及肿瘤直径明显小于B组(46.7 cm 3∶62.1 cm 3, P<0.001及3.1 cm∶4.4 cm, P<0.0001)。IGABT显著提高所有及B组D 90%及覆盖指数,降低膀胱剂量,减少A组乙状结肠剂量,并改善剂量适形度及均匀性。 结论:IGABT能提高靶区覆盖、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保护危及器官,且对肿瘤较大的患者仍有优势。
宫颈肿瘤/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组织插植后装疗法 宫颈肿瘤/传统A点二维后装疗法 剂量学 Cervical neoplasm/CT-guided free-hand intracavitary plus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