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架精细显影与3D-DSA影像融合技术在评价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性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容积扫描支架精细显影与3D-DSA影像融合技术在评估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性中的应用.方法 对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的15例患者在置入血流导向装置术后行小视野容积扫描及常规3D-DSA造影,在后处理工作站对两者进行影像融合,三维融合图像可任意角度评价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情况.结果 患者均成功获得支架精细显影与3D-DSA影像融合图像,可任意角度评价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情况,其中贴壁良好13例,贴壁不良2例.结论 三维融合图像可清晰直观显示血流导向装置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进行任意角度评价,提高评价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纳入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并采用FD治疗的6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不良事件、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期并发症及覆盖分支动脉闭塞情况等。结果:60例患者共植入61枚FD(Pipeline Flex 47枚、Tubridge 10枚、Surpass Streamline 4枚),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5/60),其中支架不完全贴壁3例、术中出血1例、支架未覆盖动脉瘤瘤颈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其中出血性并发症3例、缺血性并发症1例。54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长为(22.7±16.8)个月],动脉瘤完全治愈率为83.3%(45/54)。术后6个月首次DSA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4%(4/54),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年、3年进展为载瘤动脉闭塞。54例患者术中FD共覆盖78条分支动脉,末次DSA随访时仅观察到1条(1.3%)分支动脉闭塞,但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中不良事件以支架贴壁不良为主,出血性并发症集中发生于术后早期,随访期需警惕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多枚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多枚FD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9例(19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4个,后循环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6个,血管弯曲外侧壁大型或巨大型或有明显瘤颈"喷射征"的囊状动脉瘤8个、载瘤动脉两端直径差别大的动脉瘤2个、FD治疗失败补救性治疗2个,再治疗的动脉瘤1个(已置入2枚F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安全性,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效果。结果:19例患者共置入42枚FD,置入2枚者16例,3枚者2例,4枚者1例(为再治疗患者,再次置入2枚);9例联合弹簧圈。2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因支架贴壁不良,球囊扩张后置入普通支架。围手术期5例患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其中3例为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1例因术后发生脑干梗死死亡;2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末次随访mRS分别为5、1分。2例为前循环动脉瘤患者,1例术中出血,末次随访mRS为0分;1例术后1个月出现迟发性脑实质出血,末次随访mRS为1分。18例患者获得3~45个月(中位数为6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mRS 0~1分17例,5分1例;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11例、明显缩小(OKM分级C级)2例、未闭塞(OKM分级B级)2例。所有患者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多枚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对于后循环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的动脉瘤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Leo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多中心采用Leo支架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5例,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3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04例。术后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74个动脉瘤中,106个动脉瘤(60.9%)采用Leo支架+弹簧圈治疗,68个动脉瘤(39.1%)单独应用Leo支架治疗。152例患者共采用176枚支架,术中出现支架打开或贴壁不良9例(5.9%),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5例(9.9%)。术后出现缺血症状7例(4.6%),其中预后不良5例(3.3%)。无支架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即刻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优良栓塞率(Raymond分级Ⅰ~Ⅱ级)分别93.8%(60/64)和90.5%(76/84),明显优于大型及以上动脉瘤(42.3%,11/26)( χ2=41.77, P<0.001)。78例(51.3%)患者(共82个动脉瘤)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6.5)个月(3~23个月)。各型动脉瘤的栓塞率保持稳定;发生载瘤动脉的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共10例(12.8%,10/78),其中9例无症状。7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76例(97.4%),预后不良2例(2.6%)。 结论:采用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动脉瘤;而Leo支架在其他类型动脉瘤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TF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85例(100个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循环系统74个,后循环系统26个;单纯置入TFD的动脉瘤62个,TFD联合弹簧圈置入的38个,共置入92枚TFD。观察术后即刻动脉瘤的栓塞情况、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100个颅内动脉瘤中,术后即刻评估,Raymond-Roy分级Ⅰ级栓塞(完全栓塞)12个(12.0%),Ⅱ级栓塞(近全栓塞)13个(13.0%),Ⅲ级栓塞(部分栓塞)75个(75.0%)。8枚(7例患者)TFD置入过程中出现了与操作相关的问题,其中5枚支架贴壁不良,经球囊扩张后4枚支架贴壁良好,1枚贴壁不良;1枚支架打开不良;1枚支架尾端陷入瘤腔;1枚支架回收时脱落。围手术期3例(3.5%)患者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其中2例(2.4%)死亡,均为后循环系统动脉瘤患者。82例(98.8%,82/83)获得了(19.1±3.0)个月(12~26个月)的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2分;50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7.1±2.6)个月(3~16个月)。59个动脉瘤中,Raymond-Roy分级Ⅰ级栓塞36个(61.0%),Ⅱ级栓塞10个(17.0%),Ⅲ级栓塞13个(22.0%)。50例患者中,6例(12.0%)发生支架内狭窄,5例(10.0%)发生无症状分支血管闭塞,1例(2.0%)发生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结论:TFD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成功率高,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nterprise 1代、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治疗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Enterprise 1代、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中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采用Enterprise 1代支架治疗52例ICAS患者(置入52枚Enterprise 1代支架,Enterprise 1代支架组),采用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76例ICAS患者(置入76枚Enterprise 2代支架,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比较2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DSA造影结果和血管残余狭窄率。术中根据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对支架的贴壁情况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支架贴壁良好组和支架贴壁不良组,比较支架贴壁良好组和支架贴壁不良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支架贴壁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Enterprise 1代支架组和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患者均顺利置入颅内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Enterprise 1代支架组患者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0.85±12.14%)%,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21.44±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1.83±12.85)%,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21.53±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nterprise 1代支架组和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间术前血管狭窄率、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支架成角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10.5%)低于Enterprise 1代支架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支架贴壁良好组相比,支架贴壁不良组患者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较高,狭窄处伴有钙化者所占比例较高,支架成角度数较大,狭窄处两端血管管径比较高,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者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成角度数、狭窄处两端血管管径比和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均是支架贴壁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且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是支架贴壁良好的保护因素。Enterprise 1代支架组、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7% vs. 1.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Enterprise 1代支架组、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26.1% vs. 7.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Enterprise 1代支架相比,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症状性ICAS患者时贴壁性更好,安全性更高,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更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2例颅外段动脉夹层患者(包括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和16例夹层动脉瘤,夹层位于颈动脉C1或C2段37例、椎动脉V2段5例),依据夹层的性质、位置、累及范围等采取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如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血流导向装置置入、颅内覆膜支架置入或闭塞载瘤动脉等),评估术后即刻DSA造影结果及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结果,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患者中,3例DSA造影显示血管闭塞,开通血管后给予序贯支架置入(1例序贯置入2枚Neuroform EZ支架;2例序贯置入1枚Neuroform EZ支架+1枚Wallstent支架);余23例患者分别给予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21例,其中19例为2枚Wallstent支架,2例为2枚LVIS支架)或颅内覆膜支架置入(2例,均为1枚Willis支架)。1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均给予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11例为2枚Wallstent支架,4例为1枚血流导向装置,1例为1枚Willis支架)。所有患者术中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责任血管血流通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血管闭塞或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的病变血管均血流通畅,动脉瘤闭塞完全,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颅外段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架的置入应遵循夹层的特点进行个体化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术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双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术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首次用于人体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四年临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 n=30)和队列2( 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分辨C型臂CT评估颅内血流导向装置打开程度和贴壁情况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简称C臂CT)技术在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对支架打开程度和贴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方式将Tubridge FD置入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内。术后即刻行高分辨C臂CT扫描,对FD的打开程度及后处理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估;然后对FD置入血管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将高分辨C臂CT和3D-DSA图像信息采用双容积融合技术行二次重建并获得融合后图像(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行高分辨C臂CT扫描的同时持续注射稀释对比剂后获得的支架血管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进行对比,并记录两种操作方法的射线曝光剂量,以评估其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观察FD置入术中和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9只巴马小型猪的左侧颈动脉内共置入9枚Tubridge FD。高分辨C臂CT平扫重建图像显示,8枚FD打开完全,1例FD远心端打开不良;图像质量为Ⅰ级8例,Ⅱ级1例。在支架贴壁方面,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均能较清晰展示FD的贴壁情况,其中8枚FD贴壁良好(贴壁评分为0分),1枚FD远心端贴壁不良(贴壁评分为1分,分类Ⅰa型),二者评估结果的一致率为100%。在射线曝光剂量方面,双容积重建法射线总曝光的剂量面积乘积明显高于稀释对比剂法[(906.89±44.49)μGym 2对比(725.44±42.17)μGym 2, t=24.36, P<0.001]。2只巴马小型猪在应用稀释对比剂法中出现中度血管痉挛,所有动物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血管夹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高分辨C臂CT能清晰展示国产颅内FD的细微结构和完全打开情况,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有效观察其贴壁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