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白药对凝血功能及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曲焕章医生在1902年发明云南白药[1].它对外伤、手术、支气管扩张、结核、胃溃疡穿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效果[2],并且不增加血栓风险.除此之外,云南白药通过对血小板的功能的影响、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具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1云南白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1.1止血功能与机制云南白药在发挥有效止血作用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应用肺血管扩张剂的门诊处方情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关于早产儿应用肺血管扩张剂的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描述瑞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的门诊处方情况。方法:这是一项基于全国范围内登记资料的描述性研究,纳入诊断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2007~2017年使用肺血管扩张剂的7岁以内儿童。从瑞典处方药物登记处获取处方信息、患儿临床特征及合并症,并关联其他全国性的登记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儿,出生胎龄22~27周有54例(73%),28~36周有20例(27%)。单药治疗最常见,64例(86.5%);西地那非最常用,69例(93%)。10例(13.5%)患儿进行联合用药,以波生坦、伊洛前列素、马西替坦和/或曲前列尼尔为主。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有29例(39%)、房间隔缺损有25例(34%),分别有20例(39%)和3例(12%)行封堵术。19例(26%)患儿进行心导管检查。中位治疗时间为4.6个月(95% CI:1.9~6.8)。病死率为9%。 结论:使用肺血管扩张剂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通常无需预先置管。西地那非为最常用药物。诊断手段、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活瓣治疗右肺中叶支气管扩张症导致的咯血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治疗咯血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胸外科手术、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活瓣起初被应用于肺减容术,近来被报道用于咯血的治疗。本文报道1例84岁患者,因右中叶支气管扩张症并发反复发作的咯血,经过药物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未得到控制。因高龄等因素,患者无法接受肺叶切除术,遂于支气管内置入1个型号为5.5的支气管活瓣,通过封堵右中叶支气管进行止血治疗。成功置入支气管活瓣后,咯血得到控制。随访6个月咯血未复发。该病例对于支气管活瓣治疗咯血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方式包括电刀切割、激光消融、球囊扩张、冷冻、局部用药和(或)支架置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气道狭窄的参数(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患者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方式、麻醉方法等,并记录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的维持时间(前两次介入治疗之间的间隔天数)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平均临床有效率为67.8%(204/301)。狭窄部位( OR 1.548; 95% CI: 1.038~2.307, P=0.032)、呼吸困难指数( OR 2.140; 95% CI: 1.604~2.855, P<0.001)及介入治疗方式( OR 0.458; 95% CI: 0.267~0.787, P=0.005)是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狭窄部位( OR 1.508; 95% CI: 1.273~1.787, P<0.001)、狭窄程度( OR 1.581; 95% CI: 1.029~2.067, P=0.001)、麻醉方法( OR 1.581; 95% CI: 1.029~2.067, P<0.001)和是否局部用药( OR 1.304; 95% CI: 1.135~1.497, P<0.001)是与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维持时间有关的影响因子。 结论: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式。介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MV)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行有创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行MV,并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等治疗;两组镇静药物均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镇痛药物均为舒芬太尼。观察组每6 h行呼吸力学监测,根据患者呼吸力学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20 cmH 2O·L -1·s -1时,给予深镇静,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3分;Raw为10~20 cmH 2O·L -1·s -1时,初始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2~0分;Raw<10 cmH 2O·L -1·s -1时,停止镇静,或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对照组初始即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两组均于镇静过程中调整镇静深度,以维持人机同步,保证患者安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DE),同时记录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计算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D-RSBI=RR/DE)和膈肌运动效能(DEE,DEE=VT/D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5 d时DE、D-RSBI、DEE的差异;比较两组镇静3 d内RAS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MV时间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共入选96例患者,因谵妄、MV时间<3 d等原因剔除6例,最终入组90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治疗前两组DE、D-RSBI、D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RSBI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DEE则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观察组3 d、5 d D-R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min -1·mm -1:3 d为1.73±0.48比1.96±0.35,5 d为1.45±0.64比1.72±0.40,均 P<0.05),DEE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L/mm:3 d为19.7±4.3比17.1±3.9,5 d为25.8±5.6比22.9±5.4,均 P<0.05);两组各时间点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静2 d内观察组RA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1 d为-3.78±0.92比-2.34±0.68,2 d为-2.87±1.04比-2.43±0.79,均 P<0.05),3 d时两组R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V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d:5.78±2.01比6.84±2.27,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2.2%, P>0.05)。 结论:对于行MV治疗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能够降低D-RSBI,增加DEE,缩短MV时间,具有一定的膈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雾化液联用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并需要使用多索茶碱注射液和/或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的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3组:多索茶碱组、特布他林组和多索茶碱联合特布他林组(联合用药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多索茶碱用法用量为300 mg静脉滴注、1次/d,特布他林为2 ml(5 mg)雾化吸入、3次/d,疗程为7~14 d。比较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1级不良反应者多索茶碱剂量调整为250 mg静脉滴注、1次/d,2级者剂量调整为200 mg静脉滴注、1次/d,≥3级者停用多索茶碱。比较多索茶碱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剂量调整前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者占比、住院时间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6 582例,多索茶碱组1 438例,男性793例,女性645例,年龄(61±11)岁;特布他林组2 217例,男性1 281例,女性936,年龄(60±15)岁;联合用药组2 927例,男性1 644例,女性1 283例,年龄(63±12)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和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1%(189/1 438)、8.9%(197/2 217)和21.2%(620/2 927),联合用药组高于多索茶碱组( χ 2=41.271, P<0.001)和特布他林组( χ 2=142.766, P<0.001),多索茶碱组高于特布他林组( χ 2=16.738, P<0.001)。联合用药组震颤、头痛发生率均高于单独用药的2组( P<0.001);高血糖发生率高于多索茶碱组( P=0.003);失眠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01);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01);恶心发生率低于多索茶碱组( P<0.001),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01);情绪异常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17)。3组均未发生≥3级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级和2级不良反应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097, P=0.578)。联合用药组和多索茶碱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剂量调整前多索茶碱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调整后血药浓度均降低(均 P<0.001),且联合用药组低于多索茶碱组[(8.38±2.19)μg/ml)比(10.64±2.55)μg/ml, P<0.001];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者占比高于多索茶碱组[40.81%(253/620)比30.16%(57/189, P=0.008)],住院时间短于多索茶碱组[(10±2)d比(15±3)d, P<0.001],治疗有效率高于多索茶碱组[531(85.65%)比136(71.96%, P<0.001)。 结论:多索茶碱注射液与特布他林雾化液联用时,通过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控制该药血药浓度在(8.38±2.19)μg/ml,既可提高疗效,又可提高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药物预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的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早产儿预后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尽管新生儿救治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但BPD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用于预防和治疗BPD的药物,如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糖皮质激素、咖啡因等,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应用,已广泛用于临床,而利尿剂、一氧化氮、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则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本文将通过文献检索、分类总结,对预防BPD的药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轻中度AECOPD患者采用HFNC辅助治疗对患者膈肌运动、血气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HFNC)在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轻中度AECOPD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常规组(常规氧疗)和HFNC组(HFNC治疗)各60例,两组均采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气管扩张药物、帮助排痰等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8 h后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 2)、平均动脉压(MAP)、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深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对比两组连续治疗3、5 d的临床缓解率。 结果: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pH值、PaO 2、PaCO 2、OI、SaO 2、MAP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值、PaO 2、OI、SaO 2、MAP测定值较治疗前升高( P<0.05),PaCO 2测定值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HFNC组pH值、PaO 2、OI值高于常规组( P<0.05)。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深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深呼吸膈肌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HFNC组患者的深呼吸膈肌移动度高于常规组( P<0.05),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低于常规组( P<0.05)。治疗3 d后,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5 d后,HFNC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85.00%)高于常规组(66.67%, P<0.05)。 结论:轻中度AECOPD患者采用HFNC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吸氧,对于缓解膈肌疲劳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抗胆碱能药物作为支气管扩张剂在治疗阻塞性气道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抗胆碱能药物分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SAM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LAMA)。异丙托溴铵是儿科临床常用的SAMA,经吸入途径给药。异丙托溴铵和短效β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以控制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噻托溴铵既是LAMA,又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它与M1、M2、M3受体选择性竞争性结合。噻托溴铵可减少Th2细胞因子和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气道重塑。该文就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