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4例行外科瓣膜修复的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3~73岁。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术中、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观察有无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及其他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修复,手术时间143~223 min,心肌阻断45~69 min。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微量反流/无反流,均无SAM现象。患者术后均获随访5~44个月,无死亡和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末次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轻微反流/无反流33例、无症状中度反流1例,均无SAM现象。所有患者出院/术后3个月后均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对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使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修复效果,术中最大限度降低了二尖瓣后叶高度,避免了SAM现象,且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便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瓣膜修复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膜修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2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38例。38例中,男10例、女28例,年龄38~69(53.2±8.8)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3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20例,合并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8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18例,合并三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9例。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行三瓣膜修复术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观察瓣膜修复效果。(2)观察患者术后24 h胸腔、心包纵隔引流量,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ICU)住院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术后出院前复查经胸心脏超声,观察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3)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瓣周漏、瓣膜修复后反流情况、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复查心电图,观察有无持续性房颤;观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因瓣膜反流需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38例患者均完成三瓣膜修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7~205(138±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149(106±26)min,手术时间96~255(161±55)min。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提示,术前主动脉缩流颈(4.2±0.7)mm;瓣膜修复后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2例,二尖瓣轻中度反流2例,其余患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均无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2)38例患者术后CICU住院时间2.0(2.0,2.5)d,胸腔、心包纵隔24 h引流量270(225,465)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病例,无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显示,38例患者术后均无瓣膜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4例,其余瓣膜均轻微或轻度反流。(3)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4(22.3±4.5)个月。随访期间38例患者胸闷、气喘、心悸、头晕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活动耐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无一例患者死亡。末次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均无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3例,其余瓣膜均是轻微或者轻度反流;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0.8~1.9(1.3±0.3)m/s,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力差2.6~4.8(3.1±1.4)mmHg(1 mmHg=0.133 kPa)。复查心电图,24例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残留房颤3例,未见新发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结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累及三瓣膜的患者,若二尖瓣有修复可能性,三尖瓣轻度以上功能性瓣膜反流,主动脉瓣瓣叶质量尚可、中度以下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同期行三瓣膜修复术,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近中期瓣膜反流情况,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行全胸腔镜Barlow病二尖瓣成形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全胸腔镜Barlow病(Barlow disease)二尖瓣成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全胸腔镜下,通过单操作孔,对连续10例Barlow病患者采用多对人工腱索置入、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二尖瓣修复成形。通过对其早期结果的总结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男8例,女2例;年龄(33.5±11.0)岁。全组无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12~194 min,平均(142±26)min;阻断时间78~128 min,平均(96±18)min;置入人工腱索2~4对/例,平均(3.4±0.7) 对/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对合高度0.8~1.5 cm,平均(1.2±0.2)cm。无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及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现象,平均跨瓣压差(1.2±0.4)mmHg(1 mmHg=0.133 kPa)。随访1~18个月,7例无MR,3例微量MR,平均跨瓣压差(1.5±0.6)mmHg。结论: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全胸腔镜Barlow病二尖瓣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重复性好,早期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预测二尖瓣成形术(MVP)后并发收缩期前向运动(SAM)风险,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215例因二尖瓣退行性病变行MVP患者的资料。其中182例未发生SAM(无SAM组),33例发生SAM(SAM组)。根据SAM的生理学基础,于体外循环开始前及心脏复跳即刻测量并比较SAM组与无SAM组各参数的差异,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基底段厚度(basal-I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D)、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LVOT-Vmax)、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二尖瓣口峰值流速(MV-Vmax)、二尖瓣口平均跨瓣压差(MVG-mean)、二尖瓣反流面积(MR-area)、主动脉瓣下室间隔成角(左心室长轴和主动脉长轴角)、二尖瓣前叶长度、二尖瓣后叶长度、二尖瓣前后叶长度比值、二尖瓣前后瓣膜接合点与室间隔距离(c-sept)、二尖瓣环径、主动脉-二尖瓣夹角(AMA)。筛选影响MVP术后并发SAM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①与无SAM组相比,SAM组术前LVEDD 、LVESD、二尖瓣前后叶长度比值、c-sept、AMA变小(均 P<0.05), basal-IVDd、LVEF、二尖瓣后叶长度、主动脉瓣下室间隔成角增大(均 P<0.05);②与"缘对缘"技术应用前相比,SAM组矫正术后,LVOT-Vmax从(4.31±2.26)m/s下降到(2.55±1.39)m/s,LVOTG从(43.58±10.89)mmHg下降到(23.36±12.76)mmHg,MVG-mean从(0.46±0.33)mmHg上升到(2.27±0.43)mmHg,MR-area从(3.52±0.79)cm 2减少到(0.96±0.57)cm 2(均 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SAM的独立危险因素为LVEDD<45.430 mm( OR=0.267,95% CI=0.084~0.847)、IVDd>14.870 mm( OR=12.049,95% CI=1.619~89.661)、二尖瓣前后叶长度比值>1.371( OR=0.159,95% CI=0.045~0.562)、主动脉瓣下室间隔成角>62.330°( OR=18.246,95% CI=2.824~117.896)、c-sept <23.965 mm( OR=0.177,95% CI=0.05~0.628)、AMA<123.730°( OR=0.197,95% CI=0.098~0.396)。 结论:术中TEE可在MVP前对SAM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及时发现MVP术后出现的SAM现象,有助于外科医生有效预防及纠正MVP术后SAM的发生,避免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中远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分析改艮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中远期随访的临床结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4年12月,62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改良Morrow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6±15.1)岁,其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扩大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Morrow术),术中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患者术后每年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通过对比术前、术中、术后一周及随访时TTE和心电图结果,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效果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远期存活率.结果 所有62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室间隔穿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下降幅度较大[(17.0±13.6) mmHg vs (88.1±34.4) mmHg;P=0.0000)],术后室间隔厚度较手术前有明显的变化[(12.8±4.1) mm vs (28.1±8.8) mm;P=0.000)].术后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以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于术前比较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平均随访(67.5±47.2)个月(12~ 146个月),随访率96.7% (60/62).随访发现1例死亡,原因不详,其中仅8例患者偶有轻度胸闷或头晕症状,其症状较轻未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余52例患者无症状,全部患者的心功能均改善明显.术后1年、5年、10年的经胸超声(TTE)提示LVOTG等超声心动图指标与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别.术后1年存活率100%,5年存活率97.6%,10年存活率97.6%.结论 改良Morrow手术是治疗HOCM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彻底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无复发,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远期存活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的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50例HOCM行体外循环下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部分联合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患者的麻醉管理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及维持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七氟烷、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术中监测并记录不同时段心率、平均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输出量、心脏排血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心脏复跳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改善或消失,左心室腔增大.流出道疏通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较疏通前明显下降[(22±11)mmHg(1 mmHg=0.133 kPa)比(74 ±31)mmHg] (P <0.01),其他监测指标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 对HOCM外科治疗患者的麻醉管理关键在于维持适度的麻醉深度以避免增加心肌收缩力,维持正常的心率、血压及心脏前后负荷,避免使用扩张血管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单一主动脉切口改良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单一主动脉切口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经单一主动脉切口应用室间隔心肌切开-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93例,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51~199 mmHg(1 mmHg=0.133 kPa),术前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17~30 mm,术前所有患者二尖瓣反流均为中度以上反流,全部患者术前均合并有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现象.术中经单一主动脉切口作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疏通效果、二尖瓣反流情况及二尖瓣狭窄、SAM现象.出院前及随访期间均常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上述指标.结果 全部93例患者均顺利经单一主动脉切口完成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室间隔穿孔发生;2例(2.15%)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出院前,复查TTE提示术后LVOTPG(7~31 mmHg)、IVST(11~19 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关闭良好,无二尖瓣狭窄发生(二尖瓣跨瓣压差为0~6 mmHg),无SAM现象.术后随访6~132个月,无明显残余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无残余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及SAM现象.结论 经单一主动脉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 年6~8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IMSRA的7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该治疗方法 的手术要点、术后管理重点和随访结果 .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下降明显,超声显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明显减轻.出院后15 d、2个月、3个月随访,7 例患者生存良好,疾病症状均缓解,心功能分级均有改善.结论 PIM-SRA治疗HOCM安全可靠,术后即刻可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胸微创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HOCM合并中度以上MR 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7.1±12.6)岁.患者术前均合并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术前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93.6±32.8)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24.8±2.8)mm.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转为胸部正中切口手术,无室间隔穿孔发生.1例(1.9%)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出院前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8.1±6.2)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14.5±2.1) 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关闭良好,无二尖瓣狭窄发生,无SAM现象.术后随访6~13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晚期永久起搏器植入,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9.4±5.7)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14.2±1.5)mm,无SAM现象.结论 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HOCM合并MR安全、有效,不仅可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且可有效消除MR及SAM现象,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肥厚型心肌病的Brockenbrough-Braunwald-Morrow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定义]1961年,Edwin C.Brockenbrough、Eugene Braunwald、Andrew G.Morrow三位学者在Circulation杂志首次报道,应用心导管术测量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流出道-主动脉压力阶差,窦性心律时阶差不明显,而早搏长代偿间期后第1跳心搏阶差湿著增加的现象,可用于揭示左室流出道隐匿性梗阻及其程度.人们将上述现象静命名为Brockenbrough-Braunwald-Morrow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