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折刀位和截石位在肛门手术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对比改良折刀位和截石位在肛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予以分析,从而为临床接受肛门手术的患者提供一种最佳的体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接受肛门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取截石位,研究组患者在术中采取改良折刀位。分别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体位摆放时间在3 min以内的人数占比为98.00%(49/50),相比对照组的12.00%(6/5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下肢感觉运动异常、足背静脉怒张发生率均为0.00%(0/50),相比对照组的12.00%(6/50)、14.00%(7/5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6.00%(48/50),相比对照组的82.00%(41/5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折刀位应用于肛门手术中有效缩短患者体位摆放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60例行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58±12)岁,年龄范围为38~75岁。60例患者中,30例行改良L-ELAPE,设为改良组,30例行传统L-ELAPE,设为对照组。改良组患者腹部手术步骤同传统L-ELAPE。改进部分如下:(1)当肿瘤位于直肠前壁时,采用折刀位直视下完成会阴部手术;(2)为避免小肠术后坠入盆腔,均在腹腔镜下关闭盆底腹膜,必要时放置生物补片。对照组患者腹部及会阴部手术均在截石位下施行,将生物补片缝合于肛提肌边缘。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行盆腔CT检查,了解患者小肠坠入骶前间隙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手术情况: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后1个月内死亡患者。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全组标本质量评分、前壁肿瘤标本质量评分分别为(359±105)min、(192±99)mL、(17±6)枚、(4.1±0.8)分、(4.7±0.5)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68±37)min、(136±61)mL、(15±5)枚、(3.5±0.7)分、(3.9±0.7)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全组标本质量评分、前壁肿瘤标本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13,2.130,2.871, 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21,0.864, P>0.05)。(2)术后情况:改良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量、术后住院时间、会阴部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3.3±1.1)d、(8.7±4.8)d、(85±27)mg/L、(8.5±4.5)d、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7±1.4)d、(7.7±2.8)d、(79±25)mg/L、(7.7±2.2)d、5例。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311,1.520,0.521,0.509, P>0.05)。两组患者会阴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出现会阴部并发症的患者经引流、换药、营养支持、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3)随访情况: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CT检查结果示术后小肠坠入骶前间隙例数分别为2例和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172, P<0.05)。 结论:改良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对于超低位直肠前壁肿瘤显露更好、标本质量更高,可减少小肠坠入骶前间隙发生率,但手术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折刀位直视下经肛括约肌间切除联合腹腔镜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因能保留全部的肛门外括约肌和(或)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极限性功能性保肛,目前其运用日趋广泛。由于受骨盆及毗邻器官的限制而显露困难,超低位直肠癌手术一直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为此,对于距肛缘1.5~3.5 cm超低位直肠癌,笔者创新性提出经肛入路折刀位直视下完成ISR会阴操作部分的方法:患者先取折刀位,经肛入路直视下完成括约肌间隙游离,然后取改良截石位完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最后在该体位下经肛完成结肛吻合。它采用经腹经肛联合入路,以肛提肌裂孔水平线为经腹经肛操作的会师线,利用折刀位的体位优势,经肛近距离直视下精确定位切缘及完成括约肌间隙的精准游离。本文与同道分享该手术视频及相关操作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经肛门路径修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直肠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经肛门路径修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直肠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采用经肛门路径修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直肠瘘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61~76)岁,瘘口皆位于吻合口附近,平均直径19(3~40)mm;24例瘘口为1个,8例瘘口≥2个。32例修补术前均行膀胱造瘘及结肠造口术。修补手术采用折刀体位,经肛门以电切镜切除瘘管,并分离膀胱、直肠壁后行瘘口修补术。术后予解痉、抗感染处理,保留膀胱造瘘管。术后3个月复查膀胱造影及膀胱镜,修补成功者拔除膀胱造瘘管。以气粪尿消失且肛门无漏液,同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瘘口为修补成功标准。结果:32例共行39次修补术,手术时间平均67(55~125)min。第1次修补术后中位随访22(6~30)个月。修补成功31例(96.8%),其中1次修补成功25例,重复修补成功6例(其中2次手术修补成功5例,3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所有重复修补均为经肛门路径);修补失败1例,因患者术前曾接受盆腔外放射治疗,修补失败后膀胱镜检查见瘘口大、周围组织僵硬,遂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膀胱切除术,患者最终尿粪改道生存。结论:采用改良经肛门路径修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直肠瘘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重复手术;其疗效确切,成功率高,较适合于低位、瘘口较小、未经放疗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York-Mason术式在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0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6.6±4.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时伴尿液从肛门溢出,合并膀胱颈口狭窄2例,尿失禁1例。3例有前列腺癌术后放疗史。尿道直肠瘘病史(1.8±2.3)年。术前尿道造影检查示造影剂从膀胱颈部溢出流入肠道。3例可疑患者加做CT三维重建可见瘘口。尿道镜检查可见膀胱颈部有凹陷。5例行肛门镜检查见直肠下端前壁有气泡形成,伴有直肠前壁凹陷;瘘口至肛周距离(6.0±2.1)cm,瘘口直径≥1 cm 12例,<1 cm 8例。术前12例已行膀胱造瘘,17例已行横结肠造瘘。本组20例均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全麻,患者取俯卧折刀位,将臀部分开固定以显露肛门。从骶尾关节旁2点处至肛门边缘做一8 cm长旁正中皮肤切口,此为改良York-Mason入路。切开肛门括约肌后,两侧括约肌分别用3-0铬缝线标记。显露尿道直肠瘘口,用4-0可吸收线缝合尿道侧瘘口,3-0可吸收线缝合直肠前壁侧瘘口。将3-0铬缝线标记的浅、深肛门括约肌收紧打结,重建肛门括约肌。2例伴膀胱颈部狭窄者行尿道内切开。术后3 d拔除肛周切口引流管,导尿管均留置3周。有结肠造瘘者术后可进普食;无结肠造瘘者术后禁食5 d,应用静脉营养。结果: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48个月,17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15 ml,未见尿液从肛门溢出。15例术后复查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无尿道直肠瘘。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大便失禁。3例仍有肛门漏尿,其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行改良York-Mason术后治愈;2例有放疗史患者,其中1例经过再次留置尿管2周后,肛门渗液消失,另1例仍有肛门漏尿,患者因高龄体弱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排尿困难者定期尿道扩张。本组20例中,15例控尿基本满意,无需尿垫;4例每天需用尿垫1~3块;1例为完全尿失禁。结论: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腹腔镜下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ELAPE) 操作步骤是先在平卧位行腹部操作后,再翻转患者体位至俯卧折刀位,行会阴部操作.虽然术中进行体位变换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但俯卧折刀位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视野,更加有利于对组织层次的精准解剖, 保护血管神经. 有研究报道, 在截石位下经腹行腹腔镜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术中不变换体位也会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1-3]. 笔者所在的团队逐步摸索并改良了腹腔镜下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式,现总结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侧卧折刀位对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眼压增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侧卧折刀位对患者术中眼压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将床头摇低15°角,床尾摇低30°角的传统折刀位;观察组为先摆放对照组的传统侧卧折刀位,在此基础上整体调整手术床头高脚低15°角.监测摆放体位前(To)、摆放体位后10 min (T1)、建立气腹后30 min (T2)、放气后10 min(T3)、术毕10 min (T4)的眼压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全程眼压较对照组稳定;对照组于手术体位后5 min眼压开始上升,与观察组摆手术位后10 min、30 min、术毕1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经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采取改良侧卧折刀位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体位导致的眼压的变化,从而减轻眼球结膜的水肿,降低患者术后视力损害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位直肠癌保留部分肛提肌重建盆底的改良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部分肛提肌重建盆底的改良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ELAPE)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不能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常规清扫和分离,至肿瘤平面时根据肿瘤位于直肠的部位,分离健侧直肠系膜与肛提肌;完成腹部操作后,改折刀位行会阴部操作,切除患侧肛提肌,并保留部分健侧肛提肌行重建盆底的改良ELAPE手术.结果 共26例患者行保留部分肛提肌重建盆底的改良ELAPE手术,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9~76岁,肿瘤距肛门距离平均(2.54±1.05)cm,平均手术时间(285.0±35.8)min,平均出血(92.3±39.2)ml;术后病理Ⅰ~Ⅱ期8(30.8%)例,Ⅲ期18(69.2%)例.平均淋巴结清扫(13.6±3.6)枚,环周切缘均阴性.术后住院时间(11.6±2.9)d,出现尿潴留2例.中位随访时间26(12~33)个月,1例出现肝脏转移,其余均无局部及远处复发转移征象;均无盆底疝发生.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留部分肛提肌重建盆底的改良ELAPE手术安全可靠,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经阴道路径膀胱阴道瘘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改良经阴道路径膀胱阴道瘘(V V F)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经阴道路径V V F修补术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位年龄48.5(33~62)岁,表现为阴道不自觉漏液.32例为妇科手术医源性损伤,4例为外伤;15例为妇科恶性病变者均无盆腔放疗史.14例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以上,17例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5例瘘口位于膀胱颈部;瘘口中位直径2.0(0.3~4)cm,均为单一瘘口,距输尿管开口>0.5cm.手术取折刀体位,经阴道置电切镜,以电切环沿瘘口周围切除瘘管黏膜及疤痕组织,沿膀胱阴道间隙切开,分离膀胱、阴道壁,经阴道3-0可吸收缝线分别错位缝合膀胱壁及阴道壁.术后持续留置导尿管2个月以上,行膀胱造影及膀胱镜复查,以阴道漏液消失、膀胱造影剂无渗漏为修补成功标准.修补失败者3个月后以同样方法行修补.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50.5(30~8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0±0.8)d.中位随访时间22(6~30)月.结果 显示:31例(86.1%)1次修补成功;5例第1次修补失败,分析显示第1次修补失败病例在既往手术史比率(60.0%vs 6.5%)、中位瘘口直径(3.0 cm vs 2.2 cm)及中位手术时间(60.0 min vs 50.0 min)均高于修补成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修补失败患者3个月后膀胱镜检查皆见瘘口缩小,以同样方法行第2次修补,均获成功.所有患者术后尿控可,无尿潴留.结论 VVF修补术创伤小、学习曲线短,且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瘘口较小、无盆腔放疗史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9例成人骶前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将传统的俯卧折刀位经旁骶尾入路改为左侧卧位右下肢屈曲的经旁骶尾入路,传统切除骶尾骨增加显露的方式改为完整保留骶尾骨,对部分肿瘤与周围致密粘连的患者在致密粘连区行肿瘤内层上皮切除,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后重建肛尾韧带及盆底肌,完成盆底解剖复位.结果 9例患者全部保留骶尾骨及完整重建盆底;7例完整切除,2例大部切除+局部肿瘤内层上皮切除;8例一期愈合,1例院外手术后感染伴直肠内瘘经分期手术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11年无复发.结论 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可明显减少创伤及完全恢复盆底稳定性,同时减少直肠及骶前损伤的并发症,适用于囊性及囊实性骶前良性肿瘤和部分实性良性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