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影响因素及围术期肺康复训练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因素,探讨围术期肺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胆管结石患者1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围术期肺康复训练.比较2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康复效果,分析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5.00%,9/60)低于对照组(36.67%,22/60)(P<0.05).研究组下床活动、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短于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后30 d再次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31例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纳入PPCs组,89例患者纳入非PPCs组.PPCs组既往胆道手术史率、术前白蛋白(ALB)高于非PPCs组(P<0.05),PPCs组手术时间长于非PPCs组(P<0.05),PPCs组、非PPCs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结石类型、结石部位、术中使用胆镜率、合并胆肠吻合率、术中输血率、术中出血量、术前总胆红素(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组别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长是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ALB水平高是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既往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术前ALB有关,围术期肺康复训练可降低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术式治疗直肠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癌(RC)的疗效.方法 选择88例直肠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43例)采用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B组(45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P<0.05);B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A组(P<0.05).随访期间,2组肿瘤完整切除率、肿瘤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d,2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胃动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嗜铬粒蛋白A(Cg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水平均降低,B组低于A组;血清D-乳酸(DLA)水平均升高,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多模态序列结合临床指标对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复发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对多模态MRI指标与临床指标结合分析,建立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7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统计术后三个月是否有肛门失禁症状,根据肛门失禁进行分组,结合患者多模态MRI数据指标及临床指标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肛门失禁预测模型.结果 71例患者中,最终共纳入71人,其中男性65人,年龄21至63岁,平均年龄39.23±10.71岁,经括约肌型46例,括约肌上型2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肛瘘分型、MRI病变直径、肛门外括约肌(exteral anal sphincter,EAS)萎缩分级、EAS厚度、年龄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进行因素筛选从而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0(P<0.001),模型预测质量评分0.87分,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 MRI多模态成像指标结合临床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良好,可以在治疗前方案的制订提供良好的影像学证据与参考,可以更好对肛门失禁情况进行提前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混合痔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PNB)联合硬膜外麻醉(CEB)应用于混合痔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 5月—2023年 5月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混合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CEB,试验组采用CEB联合双侧PNB麻醉,比较两组麻醉优良率、麻醉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肛门内压、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优良率为 95.12%,高于对照组的 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 时,试验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0 min时,试验组肛门内压低于对照组,术后 6、12、24 h时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NB联合CEB在混合痔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好,有助于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维持时间,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对平稳,降低手术时的肛门内压,减少术后疼痛,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腹腔镜手术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处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4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口重建的患者资料.再次腹腔镜手术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解剖复位各相关器官,建立大口径的胆管开口、取石,重建胆肠吻合、肠肠吻合.分析胆肠吻合口重建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本研究筛选出13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第1例患者中转开腹完成手术,其余12例均通过腹腔镜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1±0.6)h;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61.5±41.4)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 d,平均(2.5±0.7)d;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8.8±1.9)d;术后发生胆瘘2例,无术后腹腔感染、腹腔出血、再手术、术后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随访9~57个月,平均(32.3±15.1)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胆肠吻合口再狭窄患者,1例患者出现胆管炎表现,经保守治疗缓解.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重建胆肠吻合口,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105 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n=52)行经肛门Soave术,B组(n=53)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肠道菌群、排便功能、疼痛介质、并发症.结果:B组手术时间、肛管切除长度长于A组,肛门解剖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较术前升高(P<0.05),大肠杆菌较术前降低(P<0.05),B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数量高于A组(P<0.05),大肠杆菌低于A组(P<0.05);两组前列腺素E2、P物质、β-内啡肽亦较术前升高(P<0.05),B组低于A组(P<0.05).术后B组排便功能优良率高于A组[94.34%(50/53)vs.80.77%(42/52),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5.66%(3/53)vs.19.23%(10/52),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总体效果优于经肛门Soave术,可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减少疼痛介质释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一项长期随访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解剖区段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解剖区段挂线术组,n=43)与对照组(传统切开挂线术组,n=43).随访时间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比较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情况及肛瘘既往手术史,肛瘘解剖学特征情况(肛瘘分型与内口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86%(37/43)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7%(33/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为15(15,20)mL小于对照组20(20,25)mL(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程度(Wexner)评分分别为2(0,3)分、0(0,0)分均优于对照组[4(2,5)分,0(0,2)分](均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67±4.85)min、6(4,7)d、(6.78±2.00)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2.67±7.27)min、7(6,10)d、(8.10±2.12)周](均P<0.05).结论 解剖区段挂线术能有效治愈高位马蹄形肛瘘,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具有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肛门括约肌保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的安全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176例行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取石术后胆总管切口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胆总管一期缝合组(80例)和T管引流组(96例),观察2组患者的相关围手术期数据指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漏发生例数、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一期缝合组发生胆漏10例,T管引流组发生6例,均经过通畅术区引流后自行消失,均未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等腹腔感染,拔除引流管前经超声检查无术区及腹腔积液;电解质紊乱在一期缝合组发生4例,T管引流组发生16例,经过调整后恢复正常.结论 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切口行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充分体现了双镜联合的优越性,使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腹腔镜经骶尾腹与经腹会阴入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腹腔镜经骶尾腹与经腹会阴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3D腹腔镜经腹会阴入路直肠癌切除术,观察组采用3D腹腔镜经骶尾腹入路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糖类抗原(CA)242、CA724、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182.04 ± 50.87)min比(210.59 ± 61.03)min、(89.18 ± 12.57)ml比(116.58 ± 22.09)ml、(2.94 ± 0.58)d比(4.56 ± 1.07)d、(10.65 ± 2.03)d比(14.06 ± 2.84)d]( P<0.05)。观察组排尿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CEA、CA242、CA274水平低于对照组[(4.13 ± 0.46)μg/L比(5.01 ± 0.72)μg/L、(14.01 ± 5.16)kU/L比(16.97 ± 5.76)kU/L、(4.19 ± 0.68)kU/L比(4.97 ± 0.87)kU/L]( P<0.05)。观察组术后24个月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8.37%(38/43)比69.77%(30/43)]( χ2 = 4.50, 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4.65%(2/43)比27.91%(12/43)]( χ2 = 8.53, P<0.05)。 结论:3D腹腔镜经骶尾腹入路直肠癌根治术可有效短缩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还可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局部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的方法学、安全性和用途探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作为一种全新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结肠给药途径的方法学、安全性及临床用途。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结肠途径TET用于FMT和(或)结肠给药的全部患者。就TET操作用时、成功率、TET管保留时间、影响TET管保留的因素、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共257例患者接受结肠TET,其中130例(50.6%)用于菌群移植,8例(3.1%)用于结肠给药,118例(45.9%)用于FMT联合结肠给药,1例(0.4%)植管后未完成治疗。植管操作用时(10.0±2.8)min,使用组织夹(3.5±1.0)枚,植管操作成功率100.0%(257/257)。以维持保留TET管为治疗目的的160例患者TET管保留时间(9.3±3.8)d。多变量分析表明组织夹类型是影响TET管保留时间的独立因素( P=0.001)。TET后9例(3.5%)诉轻度肛门不适,4例(1.6%)行动不便,3例(1.2%)肛门疼痛,2例(0.8%)轻度腹痛,2例(0.8%)轻度腹胀,1例(0.4%)少量肛门出血,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对结肠TET满意度为97.3%(250/257)。 结论:结肠TE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的介入内镜新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全结肠途径菌群移植和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