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SPECT/CT断层骨显像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断层骨显像辅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30例行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足部断层骨显像发现足部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83(65.9±9.8)岁。采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15例,使用足部固定装置;对照组15例,不使用足部固定装置,采用常规体位摆放肢体。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侧别等基线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足部扫描长度、扫描时间、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融合时X、Y、Z轴三个方向的偏差量。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的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95.6°±4.1°)小于对照组(1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17, P<0.001);观察组足部扫描长度较对照组减少27.6%、扫描时间缩短27.8%、CT辐射剂量减少24.1%,分别为(15.2±1.4)和(21.0±1.8)cm、(6.89±0.63)和(9.54±0.79)s、(28.6±2.0)和(37.7±2.9)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02、-10.08、-10.16, P值均<0.001);两组间图像融合的偏差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3、-0.57、-0.13, P值均>0.05)。 结论:该足部简易固定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图像融合质量的情况下得到足的标准解剖位图像,并能降低患者所受CT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综述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范围综述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H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有关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经过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总结报告研究结果。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俯卧位通气在应用过程中的干预要素包括介入时机、床头抬高角度、频率及持续时间、患儿体位摆放;9篇文献均报告了积极的研究结局;3篇文献报告了相关并发症。结论: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应用的介入时机、床头抬高角度、频率及持续时间、患儿体位摆放尚未统一,未来还需开展高质量研究进一步探讨干预要素,为临床规范有效应用俯卧位通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折刀位和截石位在肛门手术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对比改良折刀位和截石位在肛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予以分析,从而为临床接受肛门手术的患者提供一种最佳的体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接受肛门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取截石位,研究组患者在术中采取改良折刀位。分别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体位摆放时间在3 min以内的人数占比为98.00%(49/50),相比对照组的12.00%(6/5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下肢感觉运动异常、足背静脉怒张发生率均为0.00%(0/50),相比对照组的12.00%(6/50)、14.00%(7/5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6.00%(48/50),相比对照组的82.00%(41/5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折刀位应用于肛门手术中有效缩短患者体位摆放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系统化宣教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系统化宣教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宜且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40例,年龄20~35岁,孕周37~41 +6周,单胎头位,胎儿未见异常,依据在妊娠期是否接受过系统化硬膜外分娩镇痛知识宣教,分为宣教组和对照组( n=120)。在宫缩规律、宫颈口直径≥2 cm时,开始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穿刺术开始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孕产妇的焦虑程度。记录镇痛前沟通时间、摆放体位时间和产妇及其家属对分娩镇痛满意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宣教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降低,镇痛前沟通时间、摆放体位时间缩短,产妇及家属对分娩镇痛满意率升高( P<0.05)。 结论:系统化宣教有助于缓解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的焦虑情绪,提高镇痛实施效率,改善其分娩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RAS理念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中的镇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喉罩全麻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组(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和F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CB)联合喉罩全麻组],P组26例,F组24例。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范围内,根据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环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采用羟考酮行术后镇痛(PCIA),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前(T 0)、神经阻滞后10 min(T 1)、神经阻滞后20 min(T 2)、过床摆放体位时(T 3)、麻醉苏醒拔除喉罩后(T 4)、术后12 h(T 5)、术后24 h(T 6)以及术后48 h(T 7)的VAS;观察记录T 0~T 4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及血氧饱和度(SpO 2);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T 6、T 7时的羟考酮的补救用量、Lovett肌力评分、手术时间、麻醉复苏时间以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T 0、T 4、T 5、T 6时VAS评分,T 0、T 1、T 2、T 4时MAP、HR及SpO 2,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T 6时羟考酮的补救用量、手术时间和麻醉复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F组患者相比,P组患者T 1、T 2、T 3、T 7时VAS评分均低于F组(均 P<0.05);T 3时两组患者Sp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组MAP和HR均低于F组(均 P<0.05),P组患者T 7时羟考酮的补救用量低于F组( P<0.05),镇痛效果更久;P组T 6、T 7时的Lovett肌力评分优于F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FICB比较,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用于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起效更快,患者术后需要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更少,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且对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多学科团队治疗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新鲜稳定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新鲜稳定舟骨骨折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的新鲜稳定舟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0~50岁,平均30岁。记录手术时间,收集术中规划以及影像学资料,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复查X线片以及CT判断手术精准度,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45 min(包含患者体位的摆放以及机器人设备连接准备)。术中透视平均次数为8次,最少为6次,最多为12次。术中规划路线与透视结果以及术后CT均证实空心钉位于舟骨中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4分,优11例,良1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新鲜稳定舟骨骨折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以及手术医生的辐射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侧卧位与半截石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侧卧位与半截石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7例;年龄65~99岁,平均80.4岁。骨折AO分型:A1型42例,A2型88例,A3型11例。74例采用侧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67例采用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半截石卧位组)。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尖顶距、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除13例术后9个月随访后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总长度:侧卧位组为(6.5±1.3)cm,半截石卧位组为(7.5±1.5)cm;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为(84.3±3.1)ml,半截石卧位组为(90.4±3.9)ml;透视次数:侧卧位组为(13.1±1.9)次,半截石卧位组为(11.2±1.2)次;尖顶距:侧卧位组为(20.6±2.2)mm,半截石卧位组为(24.4±1.8)mm;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侧卧位组为80%,半截石卧位组为85%;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侧卧位组为5%,半截石卧位组为2%( P均<0.05或0.01)。 结论:与侧卧位比较,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少透视次数,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Braden-Scale)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枣庄市台儿庄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设置对照组( n=52)和观察组( n=53),前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体温状况、压力性损伤发生程度(采用Braden压力性损伤评分表评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护理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体位摆放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和皮肤切口时与对照组体温变化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但在手术结束后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P<0.05);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可使体温状态保持平衡,减少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规范化手术俯卧位摆放流程在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规范化手术俯卧位摆放流程在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98例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手术俯卧位摆放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手术体位摆放所需时间、体位恢复时间、管道意外发生率及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体位摆放时间、体位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观察组的管道意外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12.24%;观察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18.37%;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范化手术俯卧位摆放流程可明确人员分工,缩短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的俯卧位体位摆放与恢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道意外和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手术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