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内固定结合带血运的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告应用改良内固定方法结合带血运的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技术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16例腕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按照Herbert舟骨骨折不愈合分型:D1型3例,D2型8例,D3型2例,D4型3例。腕桡侧入路,切取携带桡动脉茎突返支骨膜支的楔形骨瓣,斜向去除携带约0.5 cm关节面的桡骨茎突尖部,于第一腱鞘尺侧暴露骨折端并清理硬化骨,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腕关节屈曲位,16号斜面针头经皮插入直抵舟骨近侧极偏背侧,定位舟骨结节远侧偏背侧作出针点并用7号针头作导向,导针插入16号斜面针头内指向出针点进针,由相应出针点穿出皮肤,C臂机透视骨折及导针位置满意,拧入Herbert钉。骨折端开槽,将骨瓣植入,术后短人字石膏固定。结果:术后失访3例,余13例经9个月至3年的随访,所有病例均于术后3~7个月(平均4.5个月)顺利愈合,根据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通过改良内固定方法加带血管的桡骨茎突骨瓣作骨折端植骨,治疗陈旧性手舟骨骨折不愈合,降低了技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手术的精度与速度,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可重复操作性强,是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膜龈手术在牙龈退缩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日益提升,治疗牙龈退缩已经成为牙周科临床常见的患者诉求.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牙龈退缩,常见的手术包括游离龈移植术、带蒂瓣技术和双层瓣技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时,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上述术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根面覆盖效果不理想等.近年来,学者们针对这些不足陆续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案来治疗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如改良游离龈移植术,即包含龈乳头及游离龈的牙龈单元移植,可改善受体区血供,提高根面覆盖效果,其针对轻度退缩的部位可获得良好的根面覆盖,同时可增宽角化龈和加深前庭沟,但应用于上颌美学区时可能存在术后牙龈颜色、形态不协调,美学效果欠佳的问题.牙龈瓣采用半厚-全厚-半厚的技术进行制备的改良冠向复位瓣,用于多颗牙牙龈退缩时,以退缩最严重牙为中心的改良切口设计的冠向复位信封瓣技术,可提高根面覆盖效果.不离断龈乳头,使龈瓣形成隧道,以容纳移植物的隧道技术及各种改良的隧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术区的组织损伤,并促进创面愈合.本文通过对各类术式的阐述和文献回顾,总结改良膜龈手术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并提出牙龈退缩的治疗方案建议,同时强调牙龈退缩的对因治疗,以达到稳定的根面覆盖效果.创伤小、疗效稳定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是今后膜龈手术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种植联合游离龈移植术修复牙列缺损伴软硬组织中重度缺损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探讨种植联合游离龈移植术(Free gingival graft,FGG)修复牙列缺损伴软硬组织中重度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2例牙列缺损伴软硬组织中重度缺损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研究组(n=31),对照组行种植联合根向复位瓣术(Apically positioned flap,APF)修复,研究组行种植联合FGG修复.比较两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口腔健康指标及临床疗效,记录两组修复后1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两组角化龈宽度、厚度均大于术前,且同时间段研究组角化龈宽度、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I)、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均低于术前,研究组BOP、PD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对照组BOP、PD均高于术后6个月,研究组BOP、P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联合FGG修复牙列缺损伴软硬组织中重度缺损,能有效增加患者角化龈宽度和厚度,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有利于口腔卫生健康维护及增强种植体稳定性,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二期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角化龈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对种植体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筛选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角化龈不足的患者11例,共11个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为患者进行角化龈重建.于二期手术后6周进行冠修复,并于冠修复3个月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冠修复时和冠修复完成3个月后的角化龈宽度.拍摄根尖片,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BOP).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冠修复完成时,角化龈宽度为(3.30±0.36) mm,术前为(1.44±0.34)mm,平均增加1.86 mm(P<0.01).重建的角化龈宽度在冠修复3个月后仍然保持稳定,平均(3.34±0.33) mm(P=-0.58),无明显炎症与骨吸收.PD为(2.83±1.20) mm,BOP比为18.2%.结论: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附着龈,短期内可以保证良好、稳定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牙周加速成骨正畸的改良术式和改良 悬吊缝合法的设计、应用及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牙周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术式及悬吊缝合方法分别进行改良,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针对传统PAOO术式及缝合方法,分别进行改良.对6例前牙牙槽骨颊侧局部缺损的患者采用新的术式和缝合方法进行治疗.自下前牙龈缘顶之下3 mm或4 mm处向下分离2 mm的半厚瓣,在此半厚瓣之下切开骨膜达骨面并向下分离全厚瓣.全厚瓣达根尖之下2~3 mm处.在术区植骨粉,复位龈瓣,将缝合针线穿过龈瓣、半厚瓣,自牙龈乳头底部从舌侧龈沟穿出,越过舌侧牙体至另一侧,使用同样的方法,再次返回最初缝线处,打结,形成改良悬吊缝合法.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拍摄锥形束断层扫描片(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下前牙根面牙槽骨的骨增量,采用Graphpad软件包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CBCT显示根中1/3颊侧牙槽骨厚度由(0.98±0.33)mm增加至(3.64±0.89)mm,根尖1/3由(1.28±0.57)mm增加至(3.97±1.04)mm,根中和根尖颊侧的骨厚度明显增加.结论:采用PAOO改良术式及改良悬吊缝合法,能够有效保持骨植入物形态,有效增加了根中1/3和根尖1/3处颊侧牙槽骨厚度.该改良术及改良悬吊缝合法克服了传统PAOO术式的一些缺点,临床效果较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治疗MillerⅢ类牙龈退缩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改良冠向复位瓣术(MCAF)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或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SCTG)在MillerⅢ类牙龈退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MillerⅢ类牙龈退缩诊断标准的1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MCAF+PRF)和对照组(MCAF+SCTG),其中6例15颗患牙纳入实验组(PRF组),6例15颗牙纳入对照组(SCTG组).在术前(基线)及术后8月测量并记录牙龈退缩的量(RD)、牙周探诊深度(PD)、角化龈宽度(KTW)等指标.结果:两组间术前PD、RD、KTW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8个月RD和KTW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PD、RD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根面覆盖率实验组(57±20)%,小于对照组的(72±21)%.结论:MCAF+PRF治疗MillerⅢ类牙龈退缩的根面覆盖率虽不及MCAF+SCTG,但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根面覆盖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同时,由于PRF的应用,避免了第二术区,减少术后不适感,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i-PRF联合结缔组织移植瓣治疗MillerⅠ类及Ⅱ类重度牙龈退缩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可注射的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rich fibrin,i-PRF)联合结缔组织移植瓣(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治疗MillerⅠ类及Ⅱ类重度牙龈退缩的疗效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50例MillerⅠ类或Ⅱ类重度牙龈退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5颗患牙),并分别进行改良冠向复位瓣(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CTG+i-PRF和CAF+CTG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KTW)、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深度(R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牙龈厚度(GT),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根面覆盖(RC)百分比及完全根面覆盖(CRC)率以及美学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KTW、GT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D、RD及CAL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患者KTW明显大于对照组、RD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RC及CRC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VAS、粉红美学指数(PE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PRF联合CTG在重度牙龈退缩CAF修复中疗效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KTW、RD,提高美学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种改良根向复位瓣术增宽附着龈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改良的根向复位瓣术增宽附着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已行种植一期手术,植体潜入式愈合,二期手术术前种植位点附着龈宽度不足2 mm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例,研究组二期手术同期行改良根向复位瓣术,对照组行常规二期手术.比较二期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术区附着龈宽度,附着龈重建情况及改良菌斑指数.结果 术后1个月研究组附着龈宽度较术前平均增宽4.81 mm,且高于对照组[(5.72±0.86)mm比(1.23±0.55)mm,P<0.05],术后6个月亦高于对照组[(5.65±0.85)mm比(1.16±0.53)mm,P<0.05].2周拆线时除研究组1个位点缝线脱落造成黏膜愈合不良外,2组黏膜均愈合较好,附着点重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改良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时进行改良根向复位瓣术,能有效增宽附着龈,缩短种植修复疗程,无须开辟第二术区,创伤较小,能够改善口腔卫生,为临床种植体周围附着龈宽度不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式根向复位瓣术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重建角化龈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角化龈的宽度直接影响种植体软硬组织的健康.角化龈过窄不仅会影响义齿的固位,而且还会导致菌斑的堆积引发种植体周围炎[1].种植体周围适量的角化组织有利于减少牙槽骨吸收、提高软组织健康指数,对于维持种植术后的长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2].目前研究发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具有促进成骨,加速组织再生、创口愈合,以及抗感染的作用[3].本文报道1例改良式根向复位瓣术联合PRF重建角化龈的病例,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根面覆盖术之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