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在长颏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颏部"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矫正长颏畸形并预防颏下软组织脱垂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 2020 年10 月至 2023 年 12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收治 42 例长颏畸形患者,采用口内切口入路行下颌根尖下联合下颌下缘弧形截骨改良颏部的"抽屉式"截骨术,术中截骨线最大程度的避开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及颏舌肌的骨附着区域,以充分保护口底肌肉.采用数字化技术分析患者骨组织三维重建及面部三维扫描数据以评估手术效果,术后随访6~12 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唇龈沟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所致的颏部骨与软组织的变化比为 1:0.86.经测量患者术后面中下比例R1 由术前的 0.82±0.09 增长为术后的 0.92±0.11,上下唇比例R2 同样由术前的 0.52±0.06 增长为术后的 0.63±0.05.虽然颏颈角也由术前的 104.90°±8.02°增长为术后的111.50°±7.03°,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例患者出现下唇麻木,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术后10 个月症状消失.全部患者对术后面部轮廓形态满意.结论 改良颏部"抽屉式"截骨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患者长颏畸形并预防术后颏下软组织下垂,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生物钟蛋白Bmal1对实验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探讨生物钟蛋白Bmal1对慢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周炎组,每组6只.采用正畸结扎丝对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结扎处理,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8周后,检测2组大鼠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采用Micro-CT对大鼠上颌骨进行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评估牙槽骨吸收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对牙周组织和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肾脏功能指标肌酐、白蛋白、血尿素氮的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和丙二醛的水平.MitoSOX red染色检测肾组织内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肾组织中Bmal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组织Micro-CT及HE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上颌第一磨牙区出现明显的骨吸收和附着丧失;肾组织HE及PAS染色结果表明,牙周炎组大鼠肾组织有显著的组织病理损伤;肾功能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牙周炎组的氧化应激水平出现异常而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MitoSOX red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内ROS含量升高;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内Bmal1、Nrf2和HO-1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生物钟蛋白Bmal1在牙周炎大鼠肾脏的氧化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改良冠向复位瓣重建牙龈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评价前牙美学区牙龈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经改良冠向复位瓣重建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4例前牙美学区牙龈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改良冠向复位瓣(IVP组,n=12)和常规翻瓣术(GNL组,n=12)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角化龈宽度(KGW)、临床附着水平(CAL)和接触点到牙龈乳头顶点距离(DCP).结果:术后6个月,IVP组和GNL组KGW均有增宽(P<0.05),IVP组KGW在3个月、6个月时均高于GNL组(P<0.05);IVP组和GNL组CAL术后6个月较3个月均减小(P<0.05),在3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IVP组DCP小于GNL组(P<0.05),IVP组在3个月、6个月DCP无显著差异(P>0.05),GNL组6个月时DCP小于3个月时(P<0.05).结论:改良冠向复位瓣能够在切除牙龈瘤确保不复发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前牙美学区牙龈乳头及牙龈形态且术后美学效果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局部带蒂黏膜瓣附着龈重建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一种能增加种植体周围附着龈宽度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北京劲松口腔方庄医院种植中心、北京口腔医院特诊特需科门诊需行种植修复病人10例,牙缺失时间均在8年以上,种植位点附着龈宽度仅为0.8~1.5mm,行局部带蒂附着龈重建术,术后6周行种植手术,常规负荷.分别观察附着龈重建术前,种植术前,修复前,修复后缺牙区附着龈宽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局部带蒂附着龈重建术后均获得了5~6mm的附着龈宽度.随访观察4~32个月,未见明显附着龈退缩.结论 局部带蒂附着龈重建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稳定,是临床增加种植体周围附着龈宽度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种植牙龈乳头的保留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种植修复的红色美学PES评价标准(Fürhauser, 2005)的7个要素中,龈边缘及龈乳头最为重要.种植体周围龈乳头的特点是:无垂直向结缔组织纤维附着,纤维附着不紧密,缺乏牙周膜结构,且颈部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带,缺乏血供.因此种植体周软组织在炎症或受到刺激时,比天然牙更容易发生软组织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附着龈重建术用于口腔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局部带蒂黏膜附着龈重建术和游离龈移植术用于口腔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需种植修复且种植位点附着龈宽度为0.5~1.5 mm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局部带蒂黏膜附着龈重建组和游离龈移植组(n=10);两组均于附着龈重建术后8周,行常规种植修复.观察两组附着龈重建术前、术后2周和1个月,种植术后3个月,种植上部修复后1年的附着龈宽度变化.结果:局部带蒂黏膜组附着龈重建术后1个月,附着龈增量(4.67±0.41)mm,种植上部修复后1年附着龈退缩宽度(0.30±0.03)mm;游离龈移植组,附着龈重建术后1个月附着龈增量(4.40±0.54)mm,种植上部修复后1年附着龈退缩宽度(0.80±0.04)mm.结论:局部带蒂黏膜附着龈重建术和游离龈移植术可使附着龈有效增量,而游离龈移植术种植上部修复后1年附着龈退缩量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附着龈重建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牙龈缝合修复,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附着龈重建处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治疗后附着龈宽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附着龈宽度的恢复情况、炎症发生情况、出血指数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附着龈重建方式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附着龈宽度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磨牙区牙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前后磨牙区牙周状况和牙龈外形指数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后成人牙周病患者磨牙区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方法:以我院第三门诊部24例中重度牙周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经过充分的牙周支持治疗,待牙周炎症稳定控制后采取正畸治疗,比较正畸治疗前后的口腔卫生指标及牙龈状况,包括口腔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磨牙区的牙龈外形指数PPI、临床附着丧失CAL以及牙周袋探诊深度PD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接受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前后的对比发现:PLI、BI、PPI、PD及CAL等指标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磨牙区牙龈健康状况较治疗前明显提升.结论:正畸-牙周联合治疗能够纠正牙体的畸形,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改善磨牙区的牙龈状态,同时有利于菌斑的控制和牙周组织炎症反应的缓解,可以作为中重度牙周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比格犬自体牙移植的牙周重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分析比格犬自体牙移植术前、后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探究自体牙移植后牙周组织的再生与改建机理.方法 选择1只5年龄比格犬,左侧上颌第一侧切牙进行自体牙原位移植,双侧上颌第二侧切牙交替移植,术后进行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HE染色,观察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1月肉眼见牙龈附着紧密、无松动,X射线片显示牙周愈合良好,牙周间隙缩小,根尖区域无透射影像,根管内无牙根内吸收影像;移植术后两月X射线片显示牙根尖周可见小范围低密度透射影像,无外吸收影像,根管内无牙根内吸收影像.组织学HE染色切片可见随愈合时间的增加,沟内上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下降,牙颈部结合上皮再附着逐渐紧密,牙根吸收陷窝表面可见薄层新生牙骨质,牙周膜纤维随功能改建,排列逐渐规则,硬骨板改建初期活跃,两月后形成较多成骨细胞.结论 采取恰当的自体牙移植方式,牙周组织的再生是可以预期的.牙齿拔除时的机械性损伤是造成牙根吸收的重要因素,移植后及时的牙髓治疗是减少自体牙移植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二期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角化龈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对种植体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筛选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角化龈不足的患者11例,共11个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为患者进行角化龈重建.于二期手术后6周进行冠修复,并于冠修复3个月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冠修复时和冠修复完成3个月后的角化龈宽度.拍摄根尖片,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BOP).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冠修复完成时,角化龈宽度为(3.30±0.36) mm,术前为(1.44±0.34)mm,平均增加1.86 mm(P<0.01).重建的角化龈宽度在冠修复3个月后仍然保持稳定,平均(3.34±0.33) mm(P=-0.58),无明显炎症与骨吸收.PD为(2.83±1.20) mm,BOP比为18.2%.结论: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附着龈,短期内可以保证良好、稳定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