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N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8例N1期NSCLC患者资料,男79例,女59例,年龄26~81(59±10)岁。分别依据以肺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分期方案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分期,其中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分为肺门组(第10、11组,mN1b)(36例)及肺内组(第12~14组,mN1a)(102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复发风险及生存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分期方法在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评估两者对具有不同疾病复发和生存风险的患者进行分期的有效性。结果:根据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其亚组间(mN1a组比mN1b组)5年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5%比35.7%、81.2%比56.0%,均 P<0.05),而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其亚组间D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期提示改良N1分期对于DFS( HR=1.814,95% CI:1.005~3.275)及OS( HR=3.919,95% CI:1.918~8.009)均为独立预后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并非DFS( HR=1.360,95% CI:0.767~2.412)及OS( HR=1.620,95% CI:0.839~3.131)的独立预后因素(均 P>0.05)。 结论:依据N1期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可以有效预测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且优于AJCC第八版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358例TBM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其按8∶2比例分为建模组(287例)和验证组(71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列线图方式将各独立危险因素可视化。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自身内部验证,应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绘制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鉴别力和校准能力。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行为异常( OR=3.593,95% CI:1.790~7.211, P<0.001)、肢体无力( OR=3.087,95% CI:1.551~6.144, P=0.001)、肺部感染( OR=5.162,95% CI:2.373~11.227, P<0.001)、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BMRC)分期Ⅱ期( OR=4.291,95% CI:2.037~9.039, P<0.001)、mBMRC分期Ⅲ期( OR=13.073,95% CI:3.352~50.975, P<0.001)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自身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提示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80、0.823,校准图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较好,具有良好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 P=0.546、 P=0.401)。 结论:基于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无力、肺部感染、mBMRC分期这4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颞浅动脉贴敷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颞肌贴敷术(STA-MCA+EM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STA-MCA+EDAS)治疗烟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STA-MCA+EMS( n=75,简称EMS组)或STA-MCA+EDAS( n=176,简称EDAS组)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mRS以及有无近期并发症,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搭桥血管通畅率和松岛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 结果:251例患者的术中吲哚箐绿造影显示搭桥血管均通畅。术后EMS组死亡1例,EDAS组死亡2例。24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5(4,8)个月。术后首次造影显示两组各有1例患者的搭桥血管未显影,搭桥血管通畅率为99.2%(246/248)。至末次随访,248例患者中,mRS 0分210例,1分25例,2分7例,3分3例,4分2例,5分1例;松岛分级A级96例,B级115例,C级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类型、铃木分期、入院mRS以及手术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mRS、随访时间、搭桥血管通畅率、松岛分级以及末次随访时mR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EDAS组比较,EMS组围手术期脑梗死[分别为10.8%(8/74)和4.0%(7/174)]、脑出血[分别为8.1%(6/74)和1.1%(2/174)]、癫痫[分别为5.4%(4/74)和0.6%(1/174)]以及硬膜下积液[分别为14.9%(11/74)和5.7%(10/174)]的发生率均高(均 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EMS组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EDAS组[分别为5.4%(4/74)和0.6%(1/174), P=0.029]。 结论:两种术式的搭桥血管通畅率均较高,近期疗效均较好;而STA-MCA+EDAS围手术期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硬膜下积液以及术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SEER数据库第8版肝癌AJCC分期的验证及改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肝癌分期的准确性并提出合理的改良。方法:从SEER数据库(2004—2015年)中提取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患者的总体生存及病种别生存情况。结果:共纳入7 911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5 794例、女2 117例;60岁以上者4 050例。肿瘤直径为24~65 mm,单叶(80.8%)、单发(62.8%)的病灶多见。其中接受放疗和化疗的患者分别为230例(2.9%)和2 052例(25.9%)。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第8版AJCC分期生存曲线发现,ⅣA期与ⅢA期的总体生存及病种别生存曲线均存在交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ⅣA期亚组患者数据分析显示,T1N1M0/T2N0M0、T2N1M0/T3N0M0、T3N1M0/T4N0~1M0及T3N1M0/T1~4N0~1M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因此,在保留第8版AJCC分期的T/N/M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第8版改良AJCC分期:保留ⅠA期和ⅠB期,将ⅣA期拆分,T1N1M0纳入Ⅱ期,T2N1M0纳入Ⅲ期,Ⅳ期则包括T3N1M0或T4N0~1M0或T1~4N0~1M1。第8版改良AJCC分期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总体生存中,ⅠB期/ⅠA期( HR=1.462,95% CI:1.294~1.651)、Ⅱ期/ⅠB期( HR=1.091,95% CI:1.003~1.186)、Ⅲ期/Ⅱ期( HR=2.034,95% CI:1.793~2.307)、Ⅲ期/Ⅳ期( HR=1.374,95% CI:1.192~1.5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病种别生存分析中,ⅠB期/ⅠA期( HR=2.007,95% CI:1.671~2.411)、Ⅱ期/ⅠB期( HR=1.140,95% CI:1.023~1.271)、Ⅲ期/Ⅱ期( HR=2.344,95% CI:2.018~2.724)、Ⅲ期/Ⅳ期( HR=1.391,95% CI:1.180~1.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第8版改良AJCC分期可更准确地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T3亚分期对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AJCC第8版TNM分期中T3分期提出的改良亚分期在评估胆囊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90例T3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67例,女性123例,年龄为[ M(IQR)]63(14)岁(范围:17~88岁)。根据肿瘤侵犯部位划分为4个亚分期:(1)T3a:侵透全层,未侵犯肝脏或其余组织器官;(2)T3b:侵透全层并侵犯一个周围组织器官,未侵犯肝脏;(3)T3c:侵透全层并侵犯肝脏,未侵犯周围组织器官;(4)T3d:侵透全层并同时侵犯肝脏及一个周围组织器官。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依据改良T3亚分期方法:T3a期34例(17.9%),T3b期24例(12.6%),T3c期97例(51.1%),T3d期35例(18.4%)。T3a期、T3b期、T3c期、T3d期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0、32.0、12.0、10.0个月,T3a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4%、53.3%、53.3%,T3b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2%、44.6%、26.0%,T3c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9.5%、27.5%、18.1%,T3d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2.9%、15.9%、15.9%,组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349, 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病理学分化、神经浸润、N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及改良T3亚分期为患者的预后因素( 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亚分期为T3c期( HR=2.043,95% CI:1.176~3.549)及T3d期( HR=2.419,95% CI:1.284~4.555)、有胆囊结石( HR=1.661,95% CI:1.150~2.398)、病理学分化为低分化( HR=1.709,95% CI:1.198~2.438)、N分期为N1期及N2期( HR=1.602,95% CI:1.090~2.355、2.714,95% CI:1.621~4.544)为T3期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 HR=0.351)为独立预后保护性因素( P值均<0.05)。T3a期及T3b期患者行肝脏楔形切除与肝段或以上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2),伴有肝脏侵犯的T3c期及T3d期患者行肝脏楔形切除与行肝段或以上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结论:依据肿瘤浸润深度及侵犯方向提出的改良T3亚分期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对胆囊癌患者进行预后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治疗方式对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0~Ⅲ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对5年总生存(OS)率和5年无瘤生存(DFS)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二病区治疗的209例0~Ⅲ期TNBC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与患者5年OS率和5年DFS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TNBC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患者5年OS率( χ2=52.615, P<0.001; χ2=17.329, P=0.001)和5年DFS率( χ2=55.112, P<0.001; χ2=18.816, P<0.001)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TNBC患者DFS( HR=3.637,95% CI为2.146~6.164, P<0.001)和OS( HR=3.545,95% CI为2.091~6.009, 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的TNBC( n=118),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全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改良根治术、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7.6%、97.7%、91.4%、100%,5年DFS率分别是97.3%、94.3%、85.8%、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3.369, P=0.338; χ2=3.868, P=0.276)。行新辅助化疗患者( n=106)与行辅助化疗患者( n=80)5年OS率分别为74.5%、91.1%,5年DFS率分别为73.6%、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4, P=0.034; χ2=4.683, P=0.030)。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分期更晚( χ2=35.314, P<0.001)。相同临床分期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的5年OS率和5年D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新辅助化疗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部分缓解(PR)和病情稳定(SD)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100%、75.8%、57.1%,5年DFS率分别为100%、74.5%、5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86, P=0.006; χ2=10.399, P=0.006);pCR患者和PR患者相比,5年OS率( χ2=4.238, P=0.040)和5年DFS率( χ2=4.525, 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R患者和SD患者相比,5年OS率( χ2=8.163, P=0.004)和5年DFS率( χ2=8.509, 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患者和SD患者相比,5年OS率( χ2=3.931, P=0.047)和5年DFS率( χ2=3.896, 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分期是0~Ⅲ期TN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对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的患者,行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全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改良根治术以及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预后相当。相同临床分期的患者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预后没有明显差异,但新辅助化疗获得pCR或者PR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IL-6、IL-10]的影响。方法: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5~75岁,肿瘤TNM分期Ⅰ、Ⅱ级,BMI 18.5~28.0 kg/m 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吸入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静脉组选用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6 μg/kg,丙泊酚1.5~2.0 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3 mg/kg;吸入组选用依托咪酯0.2 mg/kg替代丙泊酚,其余诱导用药同静脉组。静脉组采用微量泵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模式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靶控浓度3~4 mg/L;吸入组持续吸入1.5%~2.0%浓度的七氟醚;维持BIS 40~60。两组患者分别于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D 0,术前)、术后第1天(D 1)、术后第3天(D 3)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法检测血浆中IL-17A、IFN-γ、IL-6和IL-10浓度。 结果:与D 0比较:两组患者D 1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降低,IL-17A、IL-6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 3时均基本恢复至D 0水平。与吸入组比较:静脉组患者D 1时IL-17A、IL-6浓度较低( P<0.05),其余指标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相较于全凭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可抑制IL-17A、IL-6的过度表达,可能有利于减轻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背阔肌皮瓣转移+胸壁修复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背阔肌皮瓣转移+胸壁修复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3岁女性,因左乳肿物并广泛侵犯皮肤,左腋下肿大淋巴结行左乳肿物穿刺活组织检查,提示为浸润性癌伴随淋巴结转移,分期为T 4N 2M 0,Ⅲ B期。先给予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6个周期,后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背阔肌皮瓣转移术+胸壁修复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9个月未发生远处转移,生命质量良好。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背阔肌皮瓣转移术+胸壁修复术可用于因乳腺病变范围过大而无法采用常规手术方式治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与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手术切除治疗的13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女性79例,年龄(67.7±10.1)岁。收集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血管侵犯情况、神经侵犯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等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GPS,并基于mGPS将患者分为3组:mGPS 0分组( n=78)、mGPS 1分组( n=39)和mGPS 2分组( n=20)。以门诊复查和电话沟通的方式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因素。构建并验证胆囊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mGPS 0分组、mGPS 1分组和mGPS 2分组胆囊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前肿瘤糖类抗原19-9以及R 0切除比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GPS 0分组、mGPS 1分组和mGPS 2分组胆囊癌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 χ2=28.13)和无复发生存率( χ2=25.39)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 HR=2.433,95% CI:1.396~4.242, P=0.002)、血管侵犯( HR=2.809,95% CI:1.598~4.941, P<0.001)、神经侵犯( HR=1.980,95% CI:1.188~3.300, P=0.009)、TNM分期Ⅲ~Ⅳ期( HR=2.689,95% CI:1.069~6.762, P=0.036)、mGPS 2分( HR=2.496,95% CI:1.372~4.541, P=0.003)的胆囊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短的风险高。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胆囊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810(95% CI:0.769~0.85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符合度。 结论:术前mGPS与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相关,mGPS高是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基于mGPS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晚期直肠癌行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行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30例接受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肿瘤退缩分级、病理降期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男24例,女6例;中位年龄55.5岁。在新辅助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其中行低位前切除术14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4例,行Hartmann术2例。中位手术时间为22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00 ml。30例患者均达到了R0切除。6例(2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排尿困难(2例)、会阴切口延迟愈合(2例)、肠梗阻(1例)和盆腔出血(1例)。术后肠道恢复排气的中位时间为3 d,中位住院时间为8 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重度治疗反应15例(50.0%),其中包括病理完全缓解4例(13.3%);中度治疗反应12例(40.0%);轻度治疗反应3例(10.0%)。20例患者具有详细的治疗前肿瘤信息,与治疗前临床分期对比,15例(75.0%)患者达到了ypT分期降期,13例(65.0%)患者达到了ypN分期降期。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患者,仅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对于高复发风险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改良的全程新辅助治疗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