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仁红花煎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GDF-15、SIRT1和MMP-9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桃仁红花煎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RT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 年 2 月至 2023 年 7 月于定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8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训练组,各 42 例.训练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康复训练,联合组患者在训练组的基础上加用桃仁红花煎治疗.观察联合组与训练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清GDF-15、MMP-9和SIRT1 水平.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24%(40/42),显著高于训练组的 78.57%(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治疗后的 NIHSS 评分、IL-1β、IL-6、TNF-α、MDA、GDF-15 和MMP-9水平显著降低,MBI评分、SOD和SIRT1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组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IL-1β、IL-6、TNF-α、MDA、GDF-15 和MMP-9 水平显著降低,MBI评分、SOD和SIRT1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仁红花煎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炎症和应激反应,且显著提高血清SIRT1 水平,降低血清GDF-15、MMP-9 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和厚朴酚调节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小鼠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和厚朴酚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小鼠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以及和厚朴酚+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小鼠均通过自体血注入右侧基底神经节构建ICH模型.于ICH前15 min和ICH后1 h,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10 mg/kg、20 mg/kg、40 mg/kg和厚朴酚,和厚朴酚+抑制剂组腹腔注射40 mg/kg和厚朴酚与5 pg/k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抑制剂K252a,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的二甲基亚砜和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估小鼠神经功能;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计算逃避潜伏期、跨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3个指标用于评估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BDNF、TrkB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BDNF、TrkB、CREB、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mNSS、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血清BDNF、TrkB及海马组织BDNF、TrkB、p-CREB/CREB水平降低(均P<0.001),海马神经元结构模糊、排列紊乱、数量减少、体积变小,且细胞核固缩;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小鼠mNSS(均P<0.01)、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均P<0.001)依次降低,逃避潜伏期(均P<0.001)依次缩短,跨越原平台次数(P=0.007、P<0.001、P<0.001)依次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04、P<0.001、P<0.001)依次升高,血清BDNF(均P<0.001)、TrkB(P=0.001、P<0.001、P<0.001)及海马组织BDNF(P=0.008、P<0.001、P<0.001)、TrkB(P=0.001、P<0.001、P<0.001)、p-CREB/CREB(均P<0.001)水平依次升高,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与和厚朴酚高剂量组小鼠相比,和厚朴酚+抑制剂组小鼠mNSS、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血清BDNF、TrkB及海马组织BDNF、TrkB、p-CREB/CREB水平降低(均P<0.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结论 和厚朴酚可能通过激活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减轻ICH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损伤,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丁苯酞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27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配(每组9只):假手术组(Sham组)、TBI组和NBP组。Sham组和TBI组给予植物油,NBP组给予等体积100 mg/kg NBP,连续7 d。TBI 3 d后,干湿法评估小鼠脑水肿情况。应用改良版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转棒疲劳试验检测小鼠损伤后第1、3、7天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损伤皮层周围区抗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通过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与Iba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与Iba1双重染色检测损伤周围区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iNOS及M2型标志物Arg1表达量;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 protein,MBP)检测髓鞘丢失情况。结果:在mNSS实验中,与TBI组相比,NBP组分别在损伤后的第1、3、7天,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 P第1天=0.012, P第3天=0.020, P第7天=0.046)。与TBI组相比,匀速转棒实验中,NBP组小鼠停留时间在第3天明显增加( P第3天=0.031);随NBP治疗时间延长,小鼠在第3、7天的匀加速转棒中停留时间逐渐增加( P第3天=0.024, P第7天=0.039)。进一步病理学检测发现,与TBI组相比,NBP组损伤区MBP髓鞘完整性部分恢复( P=0.026);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Iba1和GFAP表达降低( PIba1=0.007, PGFAP=0.006)。与TBI组相比,NBP组M2型的小胶质细胞标志物Arg1增加( PArg1/Iba1=0.004),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NOS减少( PiNOS/Iba1=0.012)。 结论:NBP可以部分改善TBI小鼠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的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运动干预对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息组、造模1 d后运动组(1D组)、造模1周后运动组(1W组),每组6只大鼠,3组大鼠均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D组大鼠在造模1 d后开始运动训练,1W组大鼠在造模1周后开始运动训练,静息组大鼠则每天被置于静止的跑台静息30 min。3组大鼠均于造模1、4、8周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mNSS)评价的神经功能,核磁共振T 2WI序列计算脑梗死体积比,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测双侧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FA),并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皮质脊髓束形态,最后分析rFA值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造模1周后,1D组的mNSS评分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 P<0.05);造模4周后,1D组和1W组mNSS评分均显著低于静息组( P<0.05)。造模8周后,1D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 P<0.05),且1W组mNSS评分也显著低于静息组( P<0.05)。造模1周和4周后,1D组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 P<0.05)。造模4周后,1W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静息组( P<0.05)。造模8周后,1D组和1W组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静息组的0.19±0.03( P<0.05)。造模1周后,1D组的rFA值显著低于静息组( P<0.05)。造模4周后,1D组和1W组的rFA值均显著高于静息组( P<0.05)。造模8周后,1D组rFA值显著高于1W组和静息组,同时1W组的rFA值高于静息的0.49±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TT显示,造模8周后,1D组大鼠的皮质脊髓束比1W组和静息组对称性更好。相关性分析显示,rFA与mNSS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 r=-0.707, P=0.001)。 结论:运动干预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束重塑,改善神经功能,造模1 d后即开始早期运动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腹血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发病24 h内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 338例。测量患者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检测患者的FPG、餐后2 h血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糖化血红蛋白(HbA 1c)、FPG、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根据患者入院FPG水平分为3组:血糖正常组(FPG<6.1 mmol/L,且无糖尿病病史,1 507例),FPG受损组(6.1 mmol/L≤FPG<7.0 mmol/L,1 002例),糖尿病组(FPG≥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29例)。根据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缺损组(NIHSS评分>1分,1 906例)和神经功能正常组(NIHSS评分≤1分,1 432例)。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t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FPG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血糖正常组和FPG受损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的SBP、DBP、FPG、餐后2 h血糖、ALT、AST水平升高,Scr、尿素、TG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血糖正常组相比,FPG受损组的SBP、DBP、FPG、餐后2 h血糖、ALT水平升高,AST、Scr、尿素、TG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的NIHSS、MRS、GC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糖尿病组的NIHSS、MRS评分明显高于FPG受损组,GCS评分明显低于FPG受损组;FPG受损组的NIHSS、MRS评分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GCS评分明显低于FPG受损组(均 P<0.05)。FPG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 r=0.80, P<0.05; r=0.84, P<0.05),与GCS评分呈负相关( r=-0.83,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餐后2 h血糖、使用降糖药、FPG均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有关( P<0.05)。 结论:FPG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相关性,FPG 高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更重、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及意识状态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祛风通玄法治疗急性期中小量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祛风通玄法治疗急性期中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6家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基底节区和(或)丘脑中小量脑出血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设计,使用SAS软件将患者通过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祛风通玄法(麝香化瘀醒脑颗粒联合蛭龙活血通瘀颗粒序贯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14、30、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第18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治疗前、治疗第7、14天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以计算血肿体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变化情况,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第7、14、3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90天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14、30、90天的NIHSS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m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180天试验组患者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治疗第7、14天2组患者血肿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肿体积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血肿体积差值[6.42(4.10,11.73)]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血肿体积差值[4.00(1.25,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治疗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肝肾功、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2例(10.34%),试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2例(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祛风通玄法治疗急性期中小量脑出血能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灯盏花素抑制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上调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通路抑制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的具体机制。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灯盏花素组。应用Dixon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干湿重法、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分别评价动物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含水量、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2]、Nrf2/HO-1通路关键蛋白[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表达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性分析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灯盏花素组造模后24 h大鼠mNSS评分[(8.12±1.76)分比(9.89±1.64)分, t=2.549, P<0.05]和脑组织含水量[(80.01±2.12)%比(83.88±5.74)%, t=2.187, P<0.05]均明显低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灯盏花素能够抑制GRP78(4.07±0.68比5.74±0.98, t=4.850, P<0.05)、CHOP(1.01±0.18比1.38±0.21, t=4.634, P<0.05)、Caspase-12(0.55±0.11比1.11±0.13, t=10.391, P<0.05)和Caspase-3(0.77±0.12比1.10±0.21, t=4.726, P<0.05)蛋白表达并减轻神经细胞凋亡(24.26±4.38比32.14±6.87, t=3.350, P<0.05),同时上调Nrf2(胞核)(0.21±0.04比0.15±0.03, t=4.157, P<0.05)、HO-1(0.31±0.05比0.21±0.05, t=5.941, P<0.05)和NQO-1(0.27±0.05比0.20±0.00, t=4.159, P<0.05)。 结论:灯盏花素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前后血清HO-1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前后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9例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怀疑存在头颈动脉狭窄或颅内动脉瘤而行DSA检查且DSA结果排除头颈动脉病变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以及对照组患者DSA检查前后血清HO-1水平,并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O-1水平与其临床特征的关联。结果:(1)与对照组患者DSA检查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前血清HO-1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其术后第7天的血清HO-1水平亦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观察组患者中,术前弥散加权成像(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7分患者的术前血清HO-1水平较DWI-ASPECT评分>7分患者明显升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分患者的术前血清HO-1水平较NIHSS评分>12分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血清HO-1水平与术前DWI-ASPECT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r=-0.560, P=0.002),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685, P=0.001)。(3)观察组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2b级患者与mTICI分级3级患者间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血清HO-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mTICI分级3级患者的术后第7天血清HO-1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出血转化患者的术后第3、7天血清HO-1水平均较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发生出血转化患者的术后第7天血清HO-1水平亦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O-1水平明显较高,且血管成功再通后可进一步升高,其水平与术前早期脑梗死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后血管再通程度及出血转化发生等均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EPO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大鼠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C-EPO)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TBI-SIH)大鼠的影响及其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关系。方法:36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 n=12)、TBI+SIH组( n=12)和C-EPO治疗组( n=12),采用受控皮质撞击颅脑致伤法+恒温水浴浸泡法建立TBI合并SIH大鼠模型,C-EPO治疗组每24 h腹腔注射50 μg/kg的C-EPO。于模型制备后48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旷场实验,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思蓝(EB)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损伤区域脑组织IL-1β、IL-18及caspase-1含量,采用qPCR实验检测损伤区脑组织NLRP3 mRNA、caspase-1 mRNA和IL-18 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sham组比较,TBI+SIH组大鼠mNSS升高[(9.9±0.8)分],运动总路程[(26 743±2 034)mm]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7.7±1.5)s]减少,脑组织含水量[(82.16±3.25)%]及EB含量[(33.49±5.28)μg/g]升高,损伤区脑组织IL-1β[(476.0±34.7)pg/mg]、IL-18[(1 501.0±113.2)pg/mg]和caspase-1[(1 873.0±156.0)pg/mg]含量升高,NLRP3 mRNA(1.48±0.19)、caspase-1 mRNA(1.90±0.49)和IL-18 mRNA(2.92±0.63)表达上调( P<0.05);与TBI+SIH组比较,C-EPO治疗组大鼠mNSS[(5.2±0.7)分]降低,运动总路程[(45 901±3 425)mm]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21.0±3.5)s]增加,脑组织含水量[(80.79±3.40)%]及EB含量[(19.23±3.76)μg/g]降低,损伤区脑组织IL-1β[(412.0±22.0)pg/mg]、IL-18[(660.0±45.8)pg/mg]和caspase-1[(1 123.0±121.9)pg/mg]含量降低,NLRP3 mRNA(0.96±0.11)、caspase-1 mRNA(0.93±0.30)和IL-18 mRNA(1.28±0.35)表达下调( P<0.05)。与sham组比较,TBI+SIH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及脑出血;与TBI+SIH组相比,C-EPO治疗组大鼠脑水肿反应减轻,脑组织结构更清晰,脑出血程度也明显减轻。 结论:C-EPO可减轻TBI合并SIH大鼠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局部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局部溶栓治疗的88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入院时、溶栓14 d后的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依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n=58)和预后不良组( n=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溶栓14 d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下降,MMSE评分明显升高( P<0.05);溶栓治疗1个月后,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局部溶栓治疗时间窗<3 h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治疗时间窗为3~6 h患者(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高尿酸血症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mTICI分级是影响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均 P<0.05)。 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能改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发病后越早进行局部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越高。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mTICI分级是颅内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此类因素筛查,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