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细胞介素-24抗肿瘤效应及应用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白细胞介素-24(IL-24)是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其通过p38 MAPK、PI3K和JAK/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细胞代谢等关键过程,并有效抑制肿瘤发生、发展.IL-24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潜力使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IL-24的肿瘤靶向性、毒副作用、递送效率和剂量控制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IL-24的治疗效率和靶向性,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和溶瘤病毒载体递送等方式优化和增强其治疗效果.此外,IL-24与放化疗等抗肿瘤手段联合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效应修饰作用分析方法与案例解析系列(一):流行病学和经典Meta分析中的效应修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简要介绍了流行病学研究中效应修饰作用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阐述效应修饰作用因子与混杂因素的区别与联系,并分别分析了效应修饰作用在流行病学原始研究及Meta分析中对结果的影响,通过图表展示了Meta分析中效应修饰作用可能出现的场景及其对应决策,旨在引起研究者对效应修饰作用的重视。本文通过“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这一实际案例展示经典Meta分析中如何识别和处理效应修饰作用,分别展示了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2种方法的分析思路和结果解读,并总结2种方法在探讨效应修饰作用方面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为未来研究者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内干扰中电导钙激动钾离子通道抑制乳腺癌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乳腺癌原代细胞成瘤模型,探讨体内转染干扰中电导钙激动钾离子通道(KCa3.1)的表达在乳腺癌增殖、肿瘤新生血管中的效应。方法:收集随机选取的23例2018年至2019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浸润性癌新鲜组织标本,分离并体外培养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建立22例裸鼠乳腺癌原代细胞成瘤模型;合成胆固醇修饰小干扰RNA(siRNA)并鉴定其转染效率,将成瘤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siRNA干扰)及对照组(11例,阴性对照),检测体内转染Chol-siRNA干扰KCa3.1对乳腺癌成瘤组织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采用 χ2检验及 t检验。 结果:预先设计的siRNA1与siRNA2均可对乳腺癌原代细胞中KCa3.1产生有效干扰,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干扰效率为(71.03±9.97)%及(65.81±9.18)%( t=21.034、20.88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建立22例乳腺癌原代细胞BALB/c裸鼠成瘤模型,成瘤率为70.96%;成瘤组织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CNN4干扰效率,Chol-siRNA组中KCNN4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t=6.54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成瘤组织肿瘤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照组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43.42±7.89)%,siRNA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19±4.32)%( t=11.14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CD31的阳性表达率为(17.49±4.15)%,siRNA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8±5.8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88.77±7.61)%,siRNA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17±9.62)%( t=8.27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KCa3.1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成功在体内成瘤模型中验证了干预KCa3.1对肿瘤形成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抑制剂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胚胎外胚层发育(EED226)抑制组蛋白甲基化过度修饰是否具有抗癌活性并研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用不同浓度的EED226处理肝癌细胞4、6、8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5 μmol/L的EED226或者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肝癌BEL-7402和SMMC7721细胞株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组蛋白3上的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和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株的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Bim)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EED226能强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的增殖,抑制效应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作用。处理8 d后,EED226在两个细胞株中的半数细胞活性抑制率(IC 50)分别为0.8 μmol/L和0.9 μmol/L。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个肝癌细胞株分别经EED226处理与DMSO处理后H3K27me3的表达相比较显著下降。在BEL-7402和SMMC7721细胞中,EED226处理组H3K27me3的下游基因Bim和p2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DMSO组[1.00±0.15比5.67±1.53( t=-5.266, P<0.01),1.00±0.05比6.67±1.53( t=-6.422, P<0.05)和1.00±0.25比6.30±1.50( t=-5.968, P<0.05),1.00±0.10比6.00±1.00( t=-8.61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Bim和p21蛋白质水平均显著升高。 结论:表观遗传调控新型抗癌制剂EED226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中组蛋白三价甲基化过度修饰,进而解除对Bim和p21表达的抑制,达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表明EED抑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肝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是主要的效应细胞。其生物学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修复结局,若Fb过量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或分解不足即可导致增生性瘢痕。目前,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与Fb的功能异常,调控信号通路关系密切。而增生性瘢痕Fb的生物学行为受较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Fb自身变化等。此外,微RNA、竞争性内源性RNA、长链非编码RNA、多肽、组蛋白修饰等通过影响Fb生物学功能,亦参与瘢痕的增生。在瘢痕防治方面,切入点多集中于Fb及其胶原的分泌。本文阐述了近年来瘢痕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以期为预防及治疗瘢痕增生提供更全面的认知与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BV感染人群中运动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HBV感染人群中运动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的关联。方法:基于2016-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招募的3 813例HBV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的患病情况、运动情况及其他协变量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运动与该人群NAFLD患病的关联,并进行亚组分析探讨效应修饰因子。结果:共2 259例HBV感染者,患有NAFLD者454例(20.10%)。校正协变量后,发现中强度运动为NAFLD的保护因素( OR=0.66,95% CI:0.46~0.9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可能在女性( OR=0.61,95% CI:0.36~1.01)、年龄<45岁( OR=0.24,95% CI:0.06~0.8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OR=0.16,95% CI:0.04~0.49)、家庭年收入<3万元( OR=0.39,95% CI:0.16~0.89)、3万~8万元( OR=0.64,95% CI:0.40~1.00)、有高血压病史( OR=0.45,95% CI:0.21~0.88)、BMI≥24.0 kg/m 2( OR=0.66,95% CI:0.43~1.01)、每日蔬果摄入量较多( OR=0.61,95% CI:0.38~0.97)、每日肉类摄入量较多( OR=0.49,95% CI:0.23~0.97)、不吸烟( OR=0.66,95% CI:0.45~0.95)和无二手烟暴露史( OR=0.61,95% CI:0.37~0.97)的人群中,中强度运动对NAFLD的保护效应更强。 结论:中强度运动在HBV感染者中与NAFLD存在关联,具有保护效应。女性、低龄、较低文化程度、较低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病史、BMI偏高、每日蔬果与肉类摄入量较多、不吸烟和无二手烟暴露史的人群可能对该保护效应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砷酸钠暴露对SVEC4-10细胞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NaAsO 2)暴露对小鼠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系SVEC4-10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转录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分别以不同剂量NaAsO 2[0(对照)、2、5、10、20、50、100、150 μmol/L]处理SVEC4-10细胞24 h,四唑化合物(MTS)法检测细胞活性。时间-效应关系研究分别以5 μmol/L NaAsO 2处理SVEC4-10细胞0(对照)、2、6、12 h。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分别以0(对照)、2、5、10 μmol/L NaAsO 2处理SVEC4-10细胞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rf2、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单位(Gclc)、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单位(Gclm)、醌氧化还原酶1(Nqo1)、金属硫蛋白1(Mt1)mRNA水平。采用SVEC4-10细胞建立Nrf2基因稳转沉默(Nrf2-KD)细胞,分别以0(对照)、10、20 μmol/L NaAsO 2处理干扰对照(scramble,SCR)细胞和Nrf2-KD细胞16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MTS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2、5、10、20、50、100、150 μmol/L NaAsO 2处理组细胞活性分别为(100.00 ± 19.53)%、(98.18 ± 9.85)%、(96.09 ± 30.04)%、(90.64 ± 8.74)%、(59.75 ± 12.09)%、(35.43 ± 8.58)%、(26.35 ± 5.89)%、(17.54 ± 4.48)%,不同剂量组间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8.30, P < 0.05);且20、50、100、150 μmol/L NaAsO 2处理组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05)。时间-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2、6、12 h处理组组间Nrf2、Gclc、Gclm、Nqo1、Mt1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56.69、85.28、90.82、80.46、758.60, P均< 0.05);随着砷暴露时间的延长,Nrf2、Gclc、Gclm、Mt1 mRNA水平先上升后下降,Nqo1 mRNA水平不断上升;其中,Nrf2 mRNA水平在2 h达到峰值,Gclc、Gclm、Mt1 mRNA水平在6 h达到峰值,Nqo1 mRNA水平在12 h达到峰值。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2、5、10 μmol/L NaAsO 2处理组组间Nrf2、Gclc、Gclm、Nqo1、Mt1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68.39、72.26、30.41、397.00、28.88, P均< 0.05);随着砷暴露剂量增加,Nrf2、Gclc、Gclm、Nqo1、Mt1 mRNA水平有所上升,其中Nrf2 mRNA水平在5 μmol/L剂量时达到峰值,Gclc、Gclm、Nqo1、Mt1 mRNA水平在10 μmol/L剂量时达到峰值。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10、20 μmol/L NaAsO 2处理组组间SCR、Nrf2-KD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8.18、9.66,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20 μmol/L NaAsO 2处理组SCR、Nrf2-KD细胞凋亡率升高( P均< 0.05);且20 μmol/L NaAsO 2处理组Nrf2-KD细胞凋亡率高于同剂量组的SCR细胞( P < 0.05)。 结论:NaAsO 2暴露引起小鼠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系SVEC4-10细胞Nrf2信号通路活化,激活适应性抗氧化反应,改变转录活性;而Nrf2的沉默使SVEC4-10细胞对NaAsO 2毒性更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因编辑是一种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精确修饰的技术,通过对基因片段的敲除、插入及替换,实现对生物体某一特性或性状的改变。先后出现了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规律性重复短回文序列簇系统。这3种技术皆是通过在基因组特定位点引入DNA双链断裂损伤,继而通过机体自身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完成修复。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呼吸系统等疾病中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因编辑技术修饰CC趋化因子受体5基因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控制HIV感染,但仍无法完全清除人体内的HIV。鉴于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HIV感染靶细胞中的作用,可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修饰CCR5基因,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系统等,从而实现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此外,修饰CCR5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为艾滋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应性皮炎对生命早期颗粒物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关联的效应修饰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评估特应性皮炎在颗粒物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关联中的效应修饰作用。采用横断面研究的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7个城市的幼儿园收集了共计28 408名3~6岁学龄前儿童有关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信息。运用一种成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时空模型以1 km的空间分辨率水平估算不同城市儿童生命早期、孕期和出生后第1年PM 1、PM 2.5和PM 10暴露水平。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和暴露反应关系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特应性皮炎作为效应修饰因子是否会改变不同粒径颗粒物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显示,在28 408名儿童中,男孩为14 803名(52.1%),女孩为13 605名(47.9%);年龄范围是3.1~6.8岁、(4.9±0.9)岁,其中患过敏性鼻炎的儿童为3 586名(12.6%)。在总人群中,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的儿童为17 832名(62.8%),父母有过敏史的为769名(2.7%)。母亲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儿童为21 548名(75.9%)。有被动吸烟暴露的儿童为7 338名(29.6%)。生命早期PM 1(9.8 μg/m 3)、PM 2.5(14.9 μg/m 3)和PM 10(37.7 μg/m 3)每增加一个四分位区间(IQR)浓度,儿童过敏性鼻炎调整后的 OR值在特应性皮炎儿童中高于无特应性皮炎儿童中对应的 OR值[PM 1: OR=1.45,95% CI(1.26,1.66) vs.OR=1.33,95% CI(1.20,1.47);PM 2.5: OR=1.38,95% CI(1.23,1.56) vs.OR=1.32,95% CI(1.21,1.45);PM 10: OR=1.56,95% CI(1.31,1.86) vs.OR=1.46,95% CI(1.28,1.67)]。特应性皮炎与不同粒径PM暴露对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交互作用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Z值=19.4,交互作用 P值均<0.001)。在孕期和出生后第1年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且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与logistic回归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作为过敏性疾病进程重要环节的特应性皮炎可能会修饰大气颗粒物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的关联。提示患特应性皮炎的儿童更应重视减少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暴露,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