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分析及对新域新质卫勤保障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总结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的经验特点,探索新域新质精准卫勤保障策略。方法:从力量指挥、行动框架、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保障力量运用的做法和经验,并针对性剖析新域新质卫勤保障重难点问题,提出建立新型卫勤保障力量精准保障模式的方案及意义。结果:神舟应急救援任务是一场"大平台支撑的医疗保障",运用神舟应急救援医疗力量运用经验,加强新域新质卫勤保障建用模式优化、保障行动探索、信息能力建设等,是实现精准卫勤保障的重要基础。结论:通过系统总结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经验特点,对未来多样化精准保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应急医疗队(EMT)Type3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组建了全球第一支非军方的第三类国际医疗应急队(emergency medical team,EMT)Type3。该团队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EMT的相关要求,从网络布局、软件设计、硬件配套等方面,结合自身情况搭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应急救援平台。利用该平台有效提高了应急医疗队的对外通信能力,并顺利通过了WHO的专家认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科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5~9月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在各个医院急诊科工作群中进行线上调查。结果:急诊科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总分(58.68±6.47)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工作年限、性别、职称、救援经历以及培训经历是急诊科护士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 P<0.001)。 结论:急诊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仍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工作年限较短、女性、职称较低、未参加过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以及未参加过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急诊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经历三十几年、几代急诊人的努力与奋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科室规模与专业人员数量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1]。2009年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2],不仅从制度上规范了人员的准入、设备的配备及区域的布局,尤其强调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使急危重症序贯救治成为可能,也标志着急诊从功能科室向专业学科蜕变。2018年由陈玉国教授、吕传柱教授牵头发起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以急诊急救大联盟和急诊专科医联体为抓手,整合全国的急诊医疗资源,落实国家的"分级诊疗"与"五大中心建设"规划,急诊医学的发展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无论是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还是常态下的急危重症的救治,急诊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与专业认同度仍亟待提高与加强 [3]。因此,如何丰富急诊医学科的内涵,提升学科的影响力与认同度,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每一个急诊人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海作业遇险人员搜救体系建设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深海作业遇险人员搜救体系具有联合指挥高效、方法灵活多样、装备成体系、训练针对性强等特点。本研究报告主要围绕深海作业这一平台,分析深海作业事故特点,从力量、指挥、装备、技术等方面分析救援需求,提出初步行动方案,构建深海作业遇险人员搜救体系,理清建设思路,为深海作业遇险人员搜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助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手套与手柄在直升机救援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中手套和手柄在直升机航空救援培训中的运用效果,挖掘更优的VR航空救援培训模式及设备平台。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整群抽取40名本科在读学生,随机分为VR手套、VR手柄组,每组20人。以车祸后颅脑创伤航空救援为脚本,分别使用VR手套和VR手柄进行训练,分析训练效果;并进行VR考核和现实模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及评估判断、总耗时。培训完成后,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VR考核中,手柄组学员耗时(26.94±2.00)min,低于手套组的(31.23±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2, P<0.001)。现实模拟考核中,手套组学员的操作得分为(37.80±7.08)分,高于手柄组的(30.40±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5, P<0.001)。手套组学员VR考核与现实模拟考核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柄组学员现实模拟操作得分[(30.40±6.07)分]低于VR操作得分[(36.20±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 P=0.015);现实模拟耗时[(30.25±1.66)min]高于VR耗时[(26.94±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9, P<0.001)。手套组学员对动作多样性、与现实结合紧密度打分高于手柄组( Z=-4.00、-2.00, P<0.001、=0.045),定位精确度、按键功能丰富度打分低于手柄组( Z=-2.30、 t=5.70, P=0.022、<0.001)。 结论:VR技术在直升机航空救援培训中有一定的优势,前景广阔。作为VR人机数据交换设备,虽然手套和手柄都各有不足,但均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仍需提高VR的软硬件设备水平,多方面提升航空救援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考核体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制定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考核体系。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确定考核体系,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学生对其的满意度。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用Matlab 6.5软件计算权重,授权问卷数据给SPSSAU平台在线SPSS分析学员对演练的态度与考核体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结果:构建了多指标组成的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考核体系,得出了该考核体系各指标权重,其中综合素能、理论口试、个人实操及虚拟系统所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108、0.557、0.280及0.054。同时,调查了学员对考核体系的评价,发现学员对演练的态度与考核体系满意度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形成的核应急医学救援考核体系,为考核学员的知识、能力提供理论方法,有助于提高学员核应急救援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间站任务阶段航天员的医疗救护保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总结载人航天史上曾经发生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自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以来主着陆场航天员医疗保障的经验,重点分析自神舟十二号开始的空间站建造期间的技术状态和返回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伤病救治预案,确保航天员安全。方法:总结国外航天史上航天员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训,尤其是空间站阶段,结合我国载人航天的航天员医疗保障经验,针对空间站任务飞船在轨时间长、主着陆场调整的任务特点,提出系列的组织、预案以及救治方案。结果:在原有舱前急救、直升机ICU综合救护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急救程序,制定了不同复杂地形情况下的救治预案及航天员的快速救治和后送原则。结论:空间站任务医疗救护的综合救援方案、直升机救护平台的构建以及组织实施,可以保障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各种情况返回的有效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升机战创伤救治能力建设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以直升机为平台的战、创伤空中救护网络具有迅速及时、机动灵活、不受地形影响等优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急救救护的重要力量.本研究探讨在新时代军事变革的大潮下,依托我军搜救力量构建服务于我国平、战时的直升机战、创伤空运救护能力.通航和民航领域在全国急救体系中,具有无战时应急动员、审批程序简单、分布点位广泛、制约因素少的重要优势,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国家空中医学救援对于整合空中医学救援更具价值,旨在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和战场保障能力,加强卫勤保障,为新形势下战伤救治储备实用的空运救护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载人航天着陆场地面医学救援平台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研制一种载人航天着陆场地面医学救援平台,以保障着陆场航天员医学救援舒适、安全、高效.方法:该救援平台采用车载方式设计,选用高性能机动越野CTM132汽车底盘,加装航空铝板材料救援方舱和方便航天员进出的液压尾板.在救援方舱内加装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通信等装备,并对电路、水路、照明等进行细化设计.结果:航天员返回着陆场后可在该救援平台内顺利完成医监医保,且过程顺畅、安全、舒适.结论:该救援平台集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着陆场航天员医学救援的需求,可以作为空中医学救援平台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