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认知障碍数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认知障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早期识别认知障碍并进行干预,对减缓其进展、降低社会负担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障碍数字生物标志物不断丰富,弥补了传统认知评估的不足。该文对认知障碍数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促进认知障碍的早期精准识别、完善数字化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可穿戴设备在AD"数字化生物标志物"诊断体系构建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AD是构成全球重大社会问题和经济威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其防治的关键。传统的以临床经验和生物学标志物为依据的AD诊断体系存在诸多局限。目前,随着人工智能、5G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数字化生物标志物"诊断体系正在构建。本文现全面阐述用于记忆、视空间、言语、执行功能等不同认知相关信号捕捉的可穿戴设备在AD"数字化生物标志物"诊断体系构建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未来AD诊断及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病理组学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病理组学将数字化病理学和人工智能相融合,通过提取、筛选和分析病理图片中蕴含的数据特征,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理组学研究在头颈部肿瘤的计算机辅助诊断、肿瘤微环境和生物标志物识别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价值,未来有望为辅助临床决策、实现头颈部肿瘤的精准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率变异性:一种潜在的监测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数字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围手术期精准评估和实时、长程地监测应激反应临床意义重大。目前,在围手术期尚缺少有效工具来评估和监测应激状态,使得围手术期的管理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及个体化治疗。近期相关研究显示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有效指标可以帮助监测机体应激状态。数字化的心率变异性具有非侵入性、个性化及长程监测自主神经张力等优点,将有可能成为监测围手术期应激状态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论中药性状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传统性状一般是指感官获得的宏观性状,如形、色、气、味等,不包括微观性状.在中药"辨状论质"相关研究中发现,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也与其质量相关,且其特征更容易量化和数字化,在中药"辨状论质"的机制探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依据遗传学中"性状"的概念,结合中药的特点,将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与宏观性状合二为一,提出"中药性状学"的概念,即对中药所呈现的宏观和微观性状进行表征和研究的应用科学.中药性状学不仅能够揭示中药"辨状论质"机制和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能与中药化学、中药生物学质量标志物关联(三学关联),建立符合中医整体观的中药质量三维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将其内涵、任务、地位加以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种语音交互智能认知评估小程序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研制一款适用于中国老年人的智能语音交互认知功能评估工具,用于早期筛查轻度认知障碍.方法 利用微信开发者工具、语音识别技术、机器学习模型,研制一款语音交互的智能认知评估工具(SCS).招募50~80岁受试者,采用SCS小程序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版(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Basic,MoCA-B)进行评估,对SCS小程序认知评估的准确性作初步验证.结果 SCS支持用户通过语音答题自主完成命名、即刻和延迟回忆、符号数字转换等认知任务,结合答题表现和语音的数字生物标志物对记忆、注意和语言等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即刻生成报告,全程仅7 min.207名受试者的平均SCS分数为(86.80±15.53)分,与MoCA-B有良好的相关性(Pearson's r=0.615,P<0.001).结论 SCS小程序适用于对中国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较传统工具高效便利,值得推广用于社区筛查、远程评估和居家自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中药防治湿热证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绍兴第二医院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妇女160例,其中骨质疏松者75例为骨质疏松组,未出现骨质疏松者85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全身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妇女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采用Pearson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组妇女血清铁蛋白、OC和PI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腰椎(L1~L4)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表达与对照组妇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r=-0.435、-0.512,P<0.05),与OC和PIN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0.584,P<0.05),与B-ALP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301,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密切相关,提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周血miRNA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分子,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直接影响肿瘤的进展.外周血miRNA相对稳定,比组织miRNA容易获取和检测,是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新一代生物标志物,也是精准医学研究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外周血miRNA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电化学检测、NanoString数字化基因检测、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外周血多种miRNA是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胰腺癌、头颈鳞状细胞癌、卵巢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血液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多个外周血miRNA联合检测以及肿瘤特异性miRNA与血清学、影像学等辅助手段联合检测,均可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