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w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男,2岁5个月,系第2胎第2产,36周 +4顺产,有吸氧史、保温箱史及新生儿抢救史,出生时缺氧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患儿2个月(2018年5月8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就诊,行新生儿眼底筛查时发现双眼先天性白内障(见图1),行眼科A超和B超检查。A超测量双眼眼轴长度(Axis length,AL)均为17.98 mm,B超检查双眼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泪道冲洗示双眼泪道阻塞。患儿3个月(2018年6月11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全身麻醉下分别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发现双眼晶状体后囊膜发育不完全,且视轴区后囊膜局限性混浊,直径约3 mm;术后患儿配镜并行视觉训练,至6个月(2018年9月18日)时发现患儿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建议患儿于儿科会诊。儿科行全身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特殊面容,包括面容耳大、鼻梁高、下颌小,喉鸣音,四肢肌张力低下,右侧隐睾,下牙龈囊肿,尿常规检测见蛋白尿(+),肾脏B超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 OCRL基因上发现1个位于X染色体(chrX128696700)的半合子突变,为蛋白编码区的第1182位碱基(c.1182dutT)发生移位导致的氨基酸改变(p.A395Cfs*21),其父母均未检测出该基因异常,确诊Lowe综合征。2年来患儿一直于当地医院儿童康复科行康复训练及视觉训练。患儿于2020年8月3日至潍坊眼科医院就诊。入院后行心脏及肾脏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化验结果示:尿白细胞(+-),尿酮体(+-),尿蛋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略迟钝,无晶状体,后膜囊瞳完整,眼底检查不配合(见图2)。角膜映光检查:左眼注视,右眼外斜约20°;右眼注视,左眼外斜约20°。A超检查示右眼AL 19.20 mm,左眼AL 19.25 mm。双眼B超检查示: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见图3)。患儿分别于2020年8月4日及8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左右眼眼压(ICare回弹式眼压计)分别为18.9、19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眼球震颤较术前减轻,能追物。术后2周、4周、3个月复诊时较之前可更快抓取目标物体,行走时有效避开障碍物,患儿家属对治疗表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EMO基因突变型遗传易感性分枝杆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例 NEMO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易感性分枝杆菌病(MSM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患儿男,16月龄,生后11个月出现反复发热,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确诊为原发性肺结核伴淋巴结结核,规律抗结核治疗不佳转入我院PICU。入院强化抗结核治疗并多次行支气管镜清理病灶,病情经久不愈,多次检测发现细胞因子组白细胞介素(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后经全基因二代测序: NEMO基因突变半合子突变,突变位点为C.189+4A>C(chrX;153770671),其外祖母、母亲均为杂合子突变,唯一舅舅未携带该基因。结合病例特点并检索文献分析,诊断为 MENO基因突变型MSMD。调整为HRZ+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5联抗结核治疗并定期IFN-γ、丙球支持治疗后病情渐控制。MSMD是罕见疾病,其中 NEMO基因突变型发病率约为1∶250 000,常出现播散性结核感染,临床上对规范抗结核治疗仍无效者,除应考虑耐药结核杆菌外,仍应注意患者免疫水平,注意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并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七例新生儿期发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7例新生儿期发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基因变异位点。结果:7例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在10~21天,均以间断发热为首发症状入院,有烦渴、多饮、多尿症状,经治疗5例症状缓解,2例仍有症状、发育落后。5例存在 AVPR2基因变异,例1为c.645_646insGCACCTACCCTGGGTATCGCC整码变异;例2、4分别为c.541C>T、c.419C>A错义变异;例3、例5均为 AVPR2基因半合子整体缺失。其中例1、4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例6、例7患儿为双胎儿,均为 AQP2基因第3外显子c.538G>A纯合错义突变所致,已有相关基因突变的报道。 结论:AVPR2/AQP2基因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主要致病基因,新发现2种未见报道的变异位点,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分离产气克雷伯菌整合子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确定临床分离菌株产气克雷伯菌整合子、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并分析整合子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分离自临床样本中的产气克雷伯菌91株,PCR筛查第1、2类整合酶基因( intI1、 intI2),分析启动子类型和可变区基因盒组成结构。同时对分离株PMQR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整合子与临床常用抗感染治疗药物间的关系。 结果:91株产气克雷伯菌对氨曲南耐药率>40.00%,对其余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5.00%。91株产气克雷伯菌中30株检出 intI1,未检出 intI2。第1类整合子检出7种可变区基因盒组合,在产气克雷伯菌中检出基因盒组合 aac(6′)-11 C- ΔereA2- IS1247- aac3- arr- ΔereA2。第1类整合子可变区启动子以活性较弱的PcH1启动子为主。 intI1阳性菌株与 intI1阴性菌株在ICU、神经外科和临床其他科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intI1阳性菌株对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 intI1阴性菌株( P<0.05)。 qnrS为PMQR基因的主要基因型。除2016年外,其余年份分离的产气克雷伯菌中整合子和PMQR基因的检出率均较低。 结论:产气克雷伯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整合子密切相关,产气克雷伯菌中整合子在不同临床科室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ICU和神经外科应持续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 qnrS是本地区产气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期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法布雷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性患儿,11岁出现皮疹,12岁出现肢端疼痛,14岁发现晨起眼睑水肿、泡沫尿,15岁时肢端疼痛难忍,尿蛋白4+就诊。辅助检查示,血压137/97 mmHg(1 mmHg=0.133 kPa),尿蛋白6.94 g/24 h,血肌酐124.7 μmol/L,尿素氮7.38 mmo1/L,尿酸582 μmol/L。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心肌普遍性稍增厚。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见大量髓样小体。α-半乳糖苷酶A活性0.31。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示GLA有一个半合子突变c.974G>A(p.G325D)。诊断法布雷病,慢性肾脏病3期。2020年8月20日起启动酶替代疗法,予阿加糖酶β 40 mg(约0.9 mg/kg)每2周输注1次,2021年1月1日起阿加糖酶β 40 mg每3周输注1次。2021年7月28日调整阿加糖酶β 45 mg(约1 mg/kg)每周输注2次。经酶替代疗法治疗1年余,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至702 μmol/L,16岁9个月时迅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予腹膜透析治疗,17岁行肾移植术,目前继续规律酶替代疗法。通过对该病病因、临床特征、诊疗等进行归纳总结,为早期诊断、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 Acinetobacter baylyi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1株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临床分离的1株耐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属,用Vitek2-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分别检测bla OXA-51-like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和RNA聚合酶亚基基因(rpoB),以确定菌株型别。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NDM、KPC、VIM、IMP、SIM、SPM、GIM、OXA-23-like、OXA-24-like、OXA-58-like)、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A、rmtB)、β内酰胺酶(TEM、SHV、CTX-M、VEB、PER)以及一类整合子;另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情况。 结果:通过基因分析,证实此菌为 Acinetobacter baylyi,并且仅携带NDM-1型碳青霉烯酶,其他相关耐药基因均为阴性结果。质粒分析发现bla NDM-1位于约54 000~60 000 bp不可接合质粒上。 结论:应注重耐碳青霉烯类非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及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ADPH氧化酶4在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Nox4)在1型DM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 Nox4基因敲除( Nox4-/-)纯合子雄性小鼠40只,以鼠龄、性别匹配的野生型C57BL/6( Nox4+/+)小鼠120只作为对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2种小鼠随机分为DM组和非DM组,DM组小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法构建1型D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 Nox4+/+小鼠DM组和非DM组分为普通饲料喂养小鼠和添加Nox4抑制剂GKT137831(GKT)饲料喂养小鼠。于DM造模后第16周采用酚红棉线法检测各组小鼠泪液分泌量;采用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法评估角膜上皮完整性;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变化;采用CellROX荧光探针检测角膜上皮中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角膜上皮中E-Cadherin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变化;采用角膜铺片TUBB3染色法检测角膜中央区神经纤维密度。 结果:Nox4+/+小鼠DM组和非DM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40±1.18)和(5.30±1.02)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ox4-/-小鼠DM组泪液分泌量为(4.19±0.63)mm/min,明显多于 Nox4+/+小鼠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饲料喂养小鼠与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23±0.83)和(4.02±0.71)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 Nox4+/+小鼠非DM组比较, Nox4+/+小鼠DM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升高,角膜神经纤维密度显著降低,角膜上皮中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减弱,NF-κB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增强。 Nox4-/-或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与非DM组比较角膜上皮中ROS荧光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荧光减弱。 Nox4-/-和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角膜上皮细胞中NF-κB蛋白荧光强度均较弱,与非DM组强度一致。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Nox4+/+小鼠DM组中TUBB3染色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低于非DM组, Nox4-/-或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与非DM组比较无明显减少。 结论:Nox4参与了糖尿病角膜病变的致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诱导ROS产物聚集,激活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讨论银离子对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中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频率的影响。方法:将pUCINT及pACINAD两种重组质粒依次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命名为HS2。实验组分别使用含0.3 μg/ml、0.6 μg/ml和0.8 μg/ml银离子LB液体培养基,对照组使用普通LB液体培养基,银离子通过硝酸银提供,培养条件为37℃培养24 h。菌株培养完成后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发生重组反应的整合子拷贝数和总的整合子拷贝数,二者比值即为整合频率。同时通过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分析整合频率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菌株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qPCR测定的对照组HS2菌株的整合频率为1.79×10 -5(1.44×10 -5,3.13×10 -5),实验组中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为2.07×10 -5(1.49×10 -5,2.67×10 -5),0.6 μg/ml银离子组为2.25×10 -6(1.47×10 -6,4.54×10 -6),0.8 μg/ml银离子组为1.69×10 -6(0.22×10 -6,3.08×10 -6)。实验组中0.6 μg/ml银离子组与0.8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测定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且质谱分析得出经银离子作用的菌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结论:一定浓度的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存在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脏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病理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肾脏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amyloidosis,ALECT2)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0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ALECT2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其他肾脏疾病分为单纯ALECT2组和ALECT2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的差异。用光镜、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等方法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质谱分析法分析肾组织淀粉样沉积物质的成分;基因测序法分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趋化因子2(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LECT2)基因序列。 结果:16例ALECT2患者入选本研究,9例合并其他肾脏病。患者发病年龄(65.00±8.45)岁,男女比例为7∶9,汉族15例,其中8例患者为山西省籍。15例患者有蛋白尿,中位尿蛋白量为2.16(1.07,4.72)g/24 h;5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1例有肾功能不全;12例有镜下血尿。1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与单纯ALECT2组相比,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患者肾病综合征占比较高(5/9比0/7, P=0.034)。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6例患者肾皮质间质均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多数患者伴有肾小球(12/16)、小动脉壁(14/16)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强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ECT2阳性。淀粉样物质沉积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患者的肾小球淀粉样物质沉积和肾脏淀粉样物质总沉积评分显著低于单纯ALECT2组(均 P<0.05)。16例患者电镜下见直径8~12 nm无分支的细纤维结构无序分布。8例患者肾组织质谱分析检测到LECT2肽段,7例患者基因检测显示 LECT2存在纯合子G等位基因。13例完整随访资料结果显示,2例死亡,1例肾活检时已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其余大部分患者(8/10)肾功能进展缓慢。 结论:肾脏ALECT2患者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肾功能不全、血尿及合并其他肾脏病的发生率高。肾组织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于肾皮质间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易感基因1相关环结构域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肾母细胞瘤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环结构域蛋白1(BARD1)基因多态性与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肾母细胞瘤的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儿童30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测定两组BARD1基因上rs7585356、rs6435862和rs376871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儿童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的相关性。采用 χ2检验比较病例和对照之间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基因型分布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 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在rs7585356位点上,与野生纯合子基因型GG比较,突变纯合子AA显著增加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风险[ OR(95% CI):2.04(1.09~2.93)]。遗传风险评分(GRS)1~3分组人群发生肾母细胞瘤的风险是0分组的1.94倍(95% CI:1.11~3.34),4~6组人群发生肾母细胞瘤的风险是0分组的2.64倍(95% CI:1.23~5.62)。 结论:BARD1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