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IVUS一体成像的多模态血管腔内成像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实现二者的多模态血管内成像,则可以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理想的斑块与血管壁的组织学和形态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8F-FDG PET/CT在心包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包炎通常是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一部分以及某些全身疾病的首发表现。因此,找到并去除全身疾病的病因,尽早干预并延缓疾病的进程则有助于预防长期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由于心包活检获得心包积液或心包组织的难度相对较大,阳性率较低,因此,鉴定心包炎的病因一直都是难点。 18F-FDG PET/CT可一次性将全身的生理代谢信息和解剖学信息融合,在判定心包炎的病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其在确定疾病的分期和分级、疗效评估和预后,尤其是早期鉴别肿瘤复发、肿瘤再分期、寻找肿瘤原发病灶和定位放疗生物靶区等方面都极具优势。笔者就 18F-FDG PET/CT在心包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对难治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Ozurdex治疗难治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确诊为难治性RVO继发黄斑水肿并采用玻璃体腔注射Ozurdex治疗的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者病程≥3个月,至少经过2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仍反复发作,视力无明显提高或进一步下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Ozurdex,均于注射前,注射后1、2、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测量,同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随诊期间,对于黄斑水肿复发或疗效不佳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考虑玻璃体腔再次注射Ozurdex或雷珠单抗治疗,同时观察眼部不良反应及全身并发症情况。结果:Ozurdex注射后共随访6个月,注射后1、2、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295.76±49.19)、(280.33±39.44)、(321.29±73.46)和(300.29±75.10)μm,均明显低于注射前的(458.52±174.6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前后各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5, P>0.05)。6个月随访期间共10眼黄斑水肿复发,复发时间为首次注射后2~6个月,平均(4.1±1.5)个月,其中8眼再次注射Ozurdex治疗后末次随访CRT较复发时下降,BCVA较复发时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54, P=0.001; t=4.277, P=0.004)。随访期间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Ozurdex注射后2个月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注射前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访期间3眼眼压≥25 mmHg,占14.3%,通过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或全身并发症。 结论:对于难治性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单次Ozurdex注射可带来长达4~6个月的显著解剖学改善并维持患者基线视力,对于复发患者,再次注射Ozurdex依然有效,其短期不良反应主要为眼压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CT的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的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下颌骨牵引术的皮罗氏序列征患儿50例资料,获取术前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上中切牙至会厌根部距离(D1)、会厌根部至声门中点距离(D2)、下颌骨下缘至声门中点(D3)、下颌骨长度(D4)、悬雍垂到咽后壁之间的距离(D5)、舌根到咽后壁之间的距离(D6)、会厌到咽后壁之间的距离(D7)、会厌长度(D8);下颌升支长度(D9)、下颌骨体的长度(D10)、总下颌长度(D11);上切牙下牙槽嵴、会厌根部、声门中点三者以会厌根部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1)、会厌根部、上切牙下牙槽嵴、声门中点三者以上切牙下缘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2)、下切牙上牙槽嵴、下颌骨下缘最远端、声门中点三者以下颌骨下缘最远端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3)、上切牙下牙槽嵴、硬腭后缘与会厌根部三者以硬腭后缘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4)、两侧下颌角的度数(角5)、下颌角两侧的下颌角点与颏部的颏顶点以颏顶点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6);会厌尖端的气道截面积、口腔容积、腭咽腔容积、舌咽腔容积。上中切牙牙槽嵴至会厌根部距离、会厌根部至声门中点距离、下颌骨下缘至声门中点距离及上中切牙牙槽嵴、会厌根部、声门中点三者分别以会厌根部和上中切牙牙槽嵴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会厌尖端的气道截面积和腭咽腔容积、舌咽腔容积等指标。根据Cormack-Lehane分级分为2组,喉镜暴露正常组20例,喉镜暴露困难组30例,建立喉镜暴露困难的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比较2组CT测量指标值,发现D4、D8、D10、D11、角3、角6以及口腔容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会厌尖端气道截面积和腭咽腔容积对鉴别诊断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意义较大,并以此建立决策树模型。 结论:采用会厌尖端气道截面积和腭咽腔容积建立的决策树模型,有潜力预测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巩膜外环扎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巩膜外环扎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例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住院行巩膜外环扎术治疗者RRD 32例(32只眼)。所有患者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测量术前、术后24 h及3~5个月的眼前节解剖学参数,同时测量眼的屈光状态以SE表示、视力(BCVA)及眼轴长度。结果:手术后24 h:等效球镜度(-6.38±2.81) D较术前(-4.29±2.27) D负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眼轴(26.67±1.21) mm较术前(24.85±1.11) m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眼前节解剖参数:晶状体厚度(3.92±0.33) mm及中央角膜厚度(0.57±0.03) mm分别较术前(3.68±0.31) mm,(0.54±0.03) mm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晶状体位置(4.86±0.38) mm较术前(5.04±0.34) mm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前房深度(2.72±0.41) mm低于术前(3.17±0.3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前房角开放距离(AOD 500)及小梁虹膜夹角(TIA 500)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3~5个月,眼屈光状态(-6.17±2.21) D较术前负值增加,眼轴长度(26.87±1.23) mm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晶状体厚度(3.61±0.29) mm较术前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余眼前节解剖参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5个月所有眼前节参数与对侧健康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巩膜外环扎术治疗RRD安全且有效,术后晚期观察到晶状体厚度轻度增加但这种变化不足以影响前房角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胰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胰瘘风险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胃肿瘤”“胰瘘”“解剖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stomach neoplasm”“pancreatic fistula”“anatomy”“computed tomograph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2年7月发表的与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相关的胰腺CT影像学的研究,共纳入文献620篇,排除重复文献、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可了解胰瘘相关的胰腺的影像学解剖特点,如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腹腔干的解剖位置关系。术前通过上述影像学解剖特点和参数可对胃癌患者的胰腺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对患者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获得的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干的解剖关系进行充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不同分割方法的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鉴别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不同分割方法构建的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诊断效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 18F-FDG PET/MR检查的PD及MSA患者共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5.8±9.5)岁],其中PD患者60例,MSA患者30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自动标签功能解剖学(AAL)脑区模板匹配图像的自动脑区分割方法以及ITK-SNAP软件手动逐层分割方法勾画双侧尾状核及壳核作为ROI,分别从 18F-FDG PET和T 1加权成像(WI)中各提取1 172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对训练集进行特征降维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同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以减少模型过拟合。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分割方法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其差异。 结果:训练集63例(42例PD,21例MSA),验证集27例(18例PD,9例MSA)。采用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 18F-FDG_Radscore和T 1WI_Radscore)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其Radscore值在PD组和MSA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5.15~-2.83,均 P<0.05)。基于自动分割的 18F-FDG_Radscore和T 1WI_Radscore在训练集、验证集的ROC AUC分别为0.848、0.840和0.892、0.877;基于手动分割的两者的AUC分别为0.900、0.883和0.895、0.870;在训练集或验证集中,基于自动和手动分割方法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值:0.04~0.77,均 P>0.05)。 结论:基于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方法的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在鉴别PD和MSA中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自动分割省时省力且可重复性较高,其在PD和MSA鉴别诊断中具有更大的潜力和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3D可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CTA与Mimics医学重建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术前3D可视化研究,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以1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7例,机器压轧伤2例,重物砸伤4例。创面缺损范围5.0 cm×3.0 cm ~17.0 cm×10.0 cm。采用CTA技术获取患侧下肢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3D可视化重建,观测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利用软件自带工具模拟术前皮瓣设计,按照模拟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术中对术前相关测量指标进行对比测量,然后带蒂旋转180°修复创面。术后定期门诊或网络随访,主要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色泽、血运以及供区外观,皮瓣受区足踝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评分。结果:利用Mimics软件成功重建腓动脉穿支皮瓣3D可视化模型,13例解剖学特点和供血范围均与术中基本一致。术中成功切取6.0 cm×4.0 cm~18.0 cm×11.0 cm大小皮瓣,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本组患者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8.1个月,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质地、色泽良好,其中3例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后行二期修薄,术后外形满意。至末次随访时,13例足踝部功能根据AOFAS评分,获优7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4.61%。结论: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腓动脉动脉穿支3D可视化形态学支持,解决其术前设计的盲点,以便术中精准化的切取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识别断面结构的数字课堂在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识别断面结构的数字课堂在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牡丹江医学院2018级影像诊断专业6个班(180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个班(90人)实施学习通平台+虚拟数字人的数字化课堂教学,对照组3个班(90人)实施传统教学。课程结束后,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效果评价。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调查问卷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断层思维培养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考试成绩显示试验组理论成绩[(56.08±1.65)分 vs.(45.19±1.74)]分、实验成绩[(37.13±3.24)分 vs.(30.16±2.04)分]和总成绩[(93.21±3.18)分 vs.(75.35±1.7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识别断面结构的数字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其对断层解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中1型黄斑新生血管合并不同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中1型黄斑新生血管(MNV)伴不同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nAMD中1型MNV伴不同类型PED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OCT检查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 2000仪进行,对黄斑中心凹进行扫描,测量其PED高度(PEDH)、PED面积(PEDA)、PED体积(PEDV)、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根据PED的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浆液性PED (sPED)、纤维血管性PED (fPED)、出血性PED (hPED),并据此分组。42只眼中,sPED组、fPED组、hPED组分别为16 (38.1%,16/42)、14 (33.3%,14/42)、12 (28.6%,12/42)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IVC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经评估按需治疗。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BCVA及OCT,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BCVA、PEDH、PEDA、PEDV、CFT变化,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12个月,sPED组、fPED组、hPED组患眼PEDH、PEDA、PEDV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改善程度的差值,hPED组分别为(-318.67±258.09) μm、(-6.50±6.33 )μm 2、(-1.95±1.78) μm 3;sPED组分别为(-119.31±224.13) μm、(-0.86±5.00) μm 2、(-0.56±1.64) μm 3;fPED组分别为(-53.93±92.51 ) μm、(-0.76±2.54) μm 2、(-0.19±0.46)μm 3。hPED组患眼改善程度显著大于sPED组、fP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8、6.029、5.494, P<0.05 )。与治疗前BCVA、CFT比较,治疗后12个月,fPED组、hP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PED组无显著改善( P>0.05)。3组患眼BCVA与治疗前变化幅度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817、0.741、0.848, P>0.05 )。 结论:康柏西普能有效改善或稳定nAMD中1型MNV伴sPED、fPED、hPED患眼的视功能及解剖学形态,其中对hPED的解剖学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