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盐酸安罗替尼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抗血管生成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给医师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用药建议和参考,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整合了盐酸安罗替尼多项临床试验结果、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数据以及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共识的内容覆盖盐酸安罗替尼在NSCLC和SCLC中的使用及安全性管理建议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康柏西普辅助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辅助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青少年型Coats病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3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55.00(44.75,81.25)个月。2B、3A、3B、4期分别为5、15、19、1只眼。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异常血管、广泛视网膜下液(SRF,3期及以上)或黄斑区大范围渗出及水肿(2B期)。患眼均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31只眼。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均行IVC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等治疗。IVC注射中位数4(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59.00(52.50,63.00)个月,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异常血管闭锁、SRF吸收以及眼部和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行BCVA检查的31只眼中,BCVA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13(32.5%,13/40)、12(30.0%,12/40)、6(15.0%,6/40)只眼。治疗前后不同分期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6、-1.80、-0.84, P>0.05)。所有患眼视网膜异常血管均部分或完全闭锁,SRF减少或完全吸收。其中,治愈、改善分别为28(70.0%,28/40)、12(30.0%,12/40)只眼;无眼球摘除者。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纤维化19只眼(47.5%,19/40);牵拉性视网膜脱离8只眼(20.0%,8/40);并发性白内障15只眼(37.5%,15/40)。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IVC治疗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IVC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其他方法治疗可稳定或提高多数青少年型Coats病患眼视力,促进SRF吸收;IVC是一种远期安全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禁区",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不断生成,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带来新希望。共识在《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的基础上,由共识专家组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通过共识更新研讨会共同制定。专家组经充分研讨在3个临床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不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突变患者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推荐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或不可及时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同时,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组也调整了3条共识意见的推荐级别,对于表皮生长因子TKI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患者使用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调整为强推荐,对于晚期KRAS突变和BRAF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CIs治疗分别调整为一致推荐和强推荐。共识结合国内外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专家组广泛认可的临床经验,旨在为中国临床医师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引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IVA)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合并RPE脱离(PE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wAMD合并PED患者27例32只眼(整体组)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IVA治疗。起始负荷剂量2.0 mg,每月注射1次,连续2个月,经评估按需给药。根据治疗后2个月PED最大高度(PEDH)将整体组分为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分别为20 (62.50%)、12 (37.50%)只眼。应答:PEDH较治疗前下降≥25%;部分应答:PEDH下降<25%。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 2000仪对黄斑中心凹进行扫描。测量PEDH、PED面积(PEDA)、PED体积(PEDV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患眼BCVA、CMT、PEDH、PEDA、PED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91、-0.488、-0.900、-1.130、-0.400 , P=0.435、0.630、0.380、0.270、0.690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个月各组BCVA、PEDH、PEDA、PEDV、CMT变化。治疗前后BCVA及PED相关指标、CM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整体组、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患眼BCVA、CMT、PEDH、PEDA、PEDV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整体组、应答组患眼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BCVA=5.871、3.798 , P=0.001、0.019; FCMT=24.526、14.109, P=0.000、0.001; FPEDH=12.569、12.091, P=0.000、0.000; FPEDA=7.534、6.286, P=0.000、0.000 ; FPEDV=5.139、4.104 , P=0.004、0.014 );部分应答组患眼PED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PEDH=3.210, P=0.054; FPEDA=1.913, P=0.183; FPEDV=3.500, P=0.051),BCVA、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BCVA=3.033 , P=0.027; FCMT=11.140, P=0.001 )。治疗后2个月,整体组PEDH下降幅度<25%、25%~<50%、50%~<75%、≥75%者分别为12 (37.50%)、8 (25.00%)、9 (28.13%)、3 (9.38%)只眼,其中PED完全消退1只眼(3.13% );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13 (40.23%)、5 (15.63% )7 (21.88%)、7 (21.88%)只眼,其中PED完全消退4只眼(12.50% )。 结论:阿柏西普治疗wAMD合并PED短期内可恢复其解剖学指标,提高视功能;按需治疗阶段的PED疗效与负荷剂量阶段的疗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标准是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但其为有创性检查,应用推广受限。近年来,随着MRI新的成像技术及序列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国内33位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相关专家、肝病临床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参照临床经验、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要求,联合推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MRI诊断专家共识(2023年版)》(第1009~1017页)。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第1018~1029页)。王钲钰和韩国宏教授就《2023年AASLD实践指南:TIPS、曲张静脉栓塞、逆行性经静脉栓塞治疗曲张静脉出血》进行了摘译介绍(第1030~1034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经多线治疗后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特别是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学说认为阻断血管生成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迁移。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主要包括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小分子VEGFR抑制剂。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乳腺癌中也具有临床潜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对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管理。共识撰写专家组根据国内外乳腺癌研究进展,整理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及国际学术大会报道,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对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数据进行汇总,制定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仅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 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帕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阿帕替尼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高度选择性地阻断多种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且不良反应安全可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二线及以上治疗。文章将对阿帕替尼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ickkopf-1: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Dickkopf-1(DKK1)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作为Wnt/β-连环素通路的抑制剂,在胚胎发育、神经发生和突触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脑缺血后,DKK1通过促进神经元凋亡及血脑屏障损伤,抑制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从而加重脑损伤。此外,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DKK1与不同病期及转归相关。因此,开发以DKK1作为靶点的特异抑制剂,有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