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痛、无创、操作方便、非常安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rTMS与MDD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作为rTMS新模式的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在MDD治疗中也展现出其独特且有效的一面.本文就MDD治疗中rTMS的重要作用作出综述,并简要说明在MDD治疗中TBS的疗效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动物实验在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一种自主研发的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在大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计10只健康小尾寒羊通过颈动脉-颈静脉插管方式进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以评价JC-Ⅲ型ECMO系统的性能.通过持续输注肝素实现全身抗凝,转机过程中每2 h记录1次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200~250 s之间;离心泵转速设定在3 000~3 500 r/min.分别于ECMO启动前和启动后24 h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肝肾功能、心肌损伤等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解剖泵头和氧合器,探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VA-ECMO手术成功率为100%,ECMO转机24 h,流量波动于1.9~2.5 L/min,未发生溶血、泵头血栓、膜肺血栓.ECMO转机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高敏肌钙蛋白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在体动物实验证实了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探讨本课题组自研的新型微创胸腔镜闭式引流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因气胸或液气胸而实施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共120例拟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采取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对照组为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实验组为采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包括手术时间、术后肺复张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疼痛程度(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位置、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肺复张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疼痛评分均值显著降低(P<0.001);部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引流管周围渗出和伤口愈合不良)有所下降(P<0.05).结论 应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系统治疗气胸或液气胸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疼痛及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可作为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的改进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性疾病,主要由NMJ的乙酰胆碱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传递受阻、免疫系统障碍、基因等因素所引起.MG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骨骼肌无力和异常疲劳,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或吞咽困难,危及生命.MG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治疗周期长且复杂.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相关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MG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等.对于MG危象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方法,以及新型的血浆交换技术和辅助机械通气.随着药物的多样性进展,临床上对于药物的选择也有了更多考量,如经济能力、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持久性、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等.该综述着重介绍了MG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适应证、用药方式和不良反应等内容,以便更好地选择符合病情的药物.该综述也提及部分其他的对MG可能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特别是一些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的新型药物,如靶向生物制剂、补体抑制剂.通过该综述的阐述,可以更精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减轻痛苦,同时也为药物研发提供未来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像学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婴幼儿常见的髋关节疾病.近年来已证实早期诊断及治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致残.随着对DDH诊断的重视程度增加,超声及X线应用于婴儿DDH疾病筛查,CT评估股骨头于髋臼位置关系指导手术治疗,MRI反应髋关节软组织情况为手术提供信息并可进行术后效果随访.除常规影像技术,各种新型影像技术也开展应用于DDH诊疗服务.本文总结各影像技术诊断DDH的方式及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度学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智能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具有高传染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快速筛查可以实现快速治疗、防止肺炎进展.目前COVID-19检测诊断方法的金标准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但是由于核酸检测存在耗时且假阴性率偏高的问题,而影像医生对医学图像的诊断存在主观性且工作量巨大,因此借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对实现COVID-19的快速诊断至关重要.随着AI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成为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许多学者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构建对医学图像进行智能诊断的模型,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类模型进行总结和分析,介绍了分割肺部区域的模型、实现二分类或多分类的分类模型以及模型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此同时,在文章中分析了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特点,COVID-19患者多双肺受累,其中磨玻璃影是最常见的影像征象.对COVID-19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介绍,主要是关于提高AI模型准确性的开发和"长新冠"综合征的相关研究.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管理下,模型准确性的提高可以借助数据集的扩大或模型结构轻量化等方面实现;"长新冠"综合征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学者可以在临床症状、预后随访和结合深度学习技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肥胖的现状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我国约48.9%成人伴有超重或肥胖。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并给患者造成沉重经济负担。超重/肥胖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治理的基石,减重手术是肥胖的最有效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在肥胖的管理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肥胖领域的应用打开了肥胖管理的新格局,深刻影响了肥胖及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实践。需要更多证据证实GLP-1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的长期获益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背袋式儿童功能性病号服的人性化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儿童医院的儿童病号服与普通服装基本一致,现有的儿童病号服不能满足术后有管路患儿的需求,当患儿需要下床活动时,减压器、尿袋、腹腔袋等引流装置无法随身携带,患儿行走受限,课题组设计了一款便于术后有引流装置患儿下地行走的背袋式儿童功能性病号服,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920219292.6)。本研究设计的病号服方便患儿早期下床活动,减轻看护人员的负担,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获得医生、护士、患者的好评,增进护患关系,体现了人性化贴心服务患儿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际胃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逐渐增多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为胃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本文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入手,分别就新辅助治疗方案优化、新辅助联合治疗模式的探索、新型辅助化疗方案的研究以及放化疗在辅助治疗中地位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综述了一线化疗方案优化进展,并对近年来新兴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的曲折与进展进行总结。胃癌作为异质性极强的肿瘤,未来的研究如想取得更大的成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如想有所突破,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确分子分型必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端制剂发展亟待医工交叉融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药物制剂,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具体的按照一定形式制备的药物成品;从广义上来讲,是药物制剂学,是一门学科。传统制剂是为了服用方便而解决药物"成型"的问题。高端制剂是在传统制剂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以克服治疗缺陷和实现临床优势为首要目的,通过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足临床需求,使患者获益更多。自20世纪50年代布洛芬缓释胶囊技术出现后,随着分子药剂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纳米医学、高分子化学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药物制剂已由过去的简单"成型"向精准化、智能化的"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转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在国内较早成立生物材料和药物控释实验室,专注于DDS的研究。该实验室研制的医用聚己内酯及其制剂是我国唯一进入临床研究的可降解合成高分子长效药用辅料。作为新型药物辅料,医用聚己内酯F68已经用于避孕药物和避孕药具新制剂的开发,缓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DDS在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广阔。与新分子实体研发相比,高端制剂的开发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