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探讨本课题组自研的新型微创胸腔镜闭式引流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因气胸或液气胸而实施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共120例拟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采取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对照组为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实验组为采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包括手术时间、术后肺复张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疼痛程度(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位置、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肺复张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疼痛评分均值显著降低(P<0.001);部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引流管周围渗出和伤口愈合不良)有所下降(P<0.05).结论 应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系统治疗气胸或液气胸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疼痛及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可作为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的改进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肺发育畸形产前诊断特点及新生儿期手术时机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发育畸形(congenital lung malformations,CLMs)的产前诊断特点及新生儿期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于新生儿期实施手术的12例先天性肺发育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例;足月儿9例,早产儿3例,最小胎龄32 +5周;平均出生体重3 135.42 g,最低出生体重2 200 g。收集所有患儿产前超声检查资料、孕期干预方式、出生后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12例均获得产前诊断并接受产前咨询。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CPAM)9例,支气管隔离肺(broncho-pulmonary sequestration,BPS)2例,先天性肺叶气肿(congenital lobar emphysema,CLE)1例。产前诊断时间:11例为孕中期(孕20~24周),1例为孕晚期(孕37周)。产前超声动态监测先天性肺气道畸形体积比(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volume ratio,CVR)最大值为0.68~5.00,末次超声CVR均值1.48,合并不同程度胸/腹腔积液8例,羊水过多3例。12例分娩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9例需呼吸支持。术前诊断CPAM 6例,BPS 4例,CLE 2例;术前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患侧张力性气胸2例。行胸腔镜微创手术6例,开胸手术6例。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漏斗胸1例,于3岁时手术矫治,其余患儿恢复良好。结论:先天性肺发育畸形产前CVR数值高,分娩后较早出现呼吸困难,需新生儿期手术可能性大。新生儿期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呼吸状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咽峡炎链球菌群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肺咽峡炎链球菌群致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6例确诊为咽峡炎链球菌群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微生物学标本基于胸穿刺活检、支气管镜、人工气道吸引、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镜检查时收集的。结果:26例患者中男23例(88.5%),女3例(11.5%),年龄(63.0±12.5)岁,有21例(80.8%)存在潜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21例(80.8%)、胸痛13例(50.0%)、咳嗽13例(50.0%)、咳痰13例(50.0%)。胸部CT主要表现为结节18例(69.2%)、胸腔积液18例(69.2%)、斑片影17例(65.4%)、实变影12例(46.2%)、空洞4例(15.4%)、气胸3例(11.5%)。微生物培养结果:星座链球菌13例(50.0%)、咽峡炎链球菌12例(46.2%)、中间链球菌1例(3.8%)。患者经过抗感染及有创操作(包括气管镜、胸腔镜、肺穿刺及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24例(92.3%)预后良好,死亡2例(7.7%)。结论:肺咽峡炎链球菌群感染患者主要见于患有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显示常有以下征象:肺内结节、斑片、实变影及胸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与数字化X线摄影对照分析在叁期尘肺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叁期尘肺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20年9月,选择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94例叁期尘肺患者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和MPR检查,对大阴影检出率及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比较用χ 2检验。 结果:患者MPR和DR胸片分别检出大阴影178、132个,与DR检查比较,MPR对肺结核、肺气肿、胸膜增厚和黏连、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大和钙化、气胸、胸腔积液和肺炎等尘肺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肺大泡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DR检查比较,MPR对空洞、钙化、支气管扩张、瘢痕旁气肿征象的诊断检出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PR对叁期尘肺大阴影及并发症的检出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臂式输液港与胸式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臂式输液港与胸式输液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建库等至2019年1月收录的臂式输液港与胸式输液港并发症比较的研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9项研究,共4 203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臂式输液港与胸式输液港气胸( OR=0.22,95% CI 0.05~0.88, P=0.03)及误穿动脉( OR值为0.24,95% CI 0.07~0.77, P值为0.02)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 OR值为0.81,95% CI 0.58~1.12, P值为0.20)、血栓( OR值为1.25,95% CI 0.64~2.45, P值为0.52)、堵管( OR值为1.13,95% CI 0.54~2.35, P值为0.75)、导管异位( OR值为1.58,95% CI 0.95~2.61, P值为0.08)、皮肤破损( OR值为0.64,95% CI 0.23~1.74, P值为0.38)、败血症( OR值为0.68,95% CI 0.27~1.70, P值为0.41)及渗液( OR值为0.88,95% CI 0.32~2.42, P值为0. 80)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臂式输液港气胸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胸式输液港,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目前缺乏对并发症严重程度的研究,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新生儿膈疝术后继发呼吸衰竭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新生儿急危重症病例中的应用,为新生儿围手术期呼吸、循环支持以及ECMO介入时机和管理拓宽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足月新生儿断脐后于产房行先天性膈疝修补术,术后合并气胸、大量胸腔积液、顽固性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衰竭,通过ECMO治疗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ECMO在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讨论。结果:患儿在ECMO心肺功能替代下,纠正低氧血症和高乳酸血症,并安全完成床旁开胸探查术,经ECMO治疗122 h后顺利撤机,住院28 d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新生儿,ECMO支持可有效降低病情急剧变化时进行有创操作的风险,为急危重症新生儿在ECMO支持下安全进行床旁开胸探查术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与CT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邻近膈顶肝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与CT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邻近膈顶肝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西溪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邻近膈顶肝癌经皮热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组(超声引导组)和CT引导组,辅助技术包括超声造影、融合成像和人工腹水。统计消融术中及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对比两种引导方式的安全性,术后1个月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以评估近期疗效。结果:最终纳入52例患者,其中39例为初治患者,13例为复发患者(7例有手术切除史,6例有热消融史)。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38.0~76.0(57.3±10.0)岁,肿瘤大小12.0~46.0(30.7±8.8)mm。超声引导组患者34例,年龄38.0~73.0(56.6±10.2)岁,肿瘤大小17.0~46.0(30.6±8.7)mm; CT引导组患者18例,年龄39.0~76.0(58.1±9.8)岁,肿瘤大小12.0~45.0(30.9±9.2)mm。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热消融术中及术后1周内,超声引导组有3例出现胸腔积液,CT引导组有8例出现胸腔积液、7例出现气胸,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均于2周内痊愈。热消融后1个月,超声引导组完全消融率91.2%(31/34),CT引导组完全消融率88.9%(16/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热消融治疗邻近膈顶的肝癌,两种引导方式有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较CT引导明显降低了胸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患者床旁超声显示双肺不对称征象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显示双肺不对称征象的临床意义,以期对肺部疾病的诊治及肺部超声检查流程加以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肺部超声提示双肺不对称征象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肺部超声影像资料与临床诊断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查阅535例重症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排除无法获得清晰肺部超声图像及双肺对称征象患者469例,最终共66例在住院过程中超声显示双肺不对称征象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以单侧胸膜滑动征消失或肺点为表现的气胸占25.76%(17例),以单侧局灶性B线、碎片征、组织样征为表现的肺炎占18.18%(12例),31.82%表现为单侧液性暗区的胸腔积液(21例),以单侧局部肺实变及支气管充液征等为表现的痰液阻塞致肺不张占12.12%(8例),以单侧肺搏动征为表现的气管插管过深占7.58%(5例),上述超声诊断均经X线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1例单侧局灶性B线患者转外院治疗,2例单侧胸膜滑动征消失或单侧肺搏动征患者猝死,临床未能明确诊断(占4.54%)。结论:肺部超声不对称征象提示患者存在需及时处理的肺部疾病;双侧对比的肺部超声检查流程有助于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体层重建技术在胸腰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体层重建技术在胸腰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胸腰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椎CT增强和MRI检查,并将CT影像数据导入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结果制定手术计划后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1周、3个月复查CT及MRI评估手术疗效。门诊随访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神经功能,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疼痛感受。结果:所有患者(100.0%)均一期全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140±48)min(80~215 min),术中失血量为(270±120)ml(50~600 ml)。术后住院时长为(7.5±2.1)d(4~11 d)。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神经鞘瘤19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术后2例(8.3%)患者并发气胸,1例(4.2%)发生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无死亡病例。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6.5)个月(3~40个月)。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至末次随访,24例患者的VAS由术前的(3.0±2.0)分下降至(1.1±1.0)分( t=4.05, P=0.001),McCormick分级较术前改善( Z=-4.60, P<0.001)。术后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脊柱失稳。 结论:应用三维体层可视化重建技术帮助制定胸腰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手术方案,有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