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53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2017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发布的S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C组(n=55)和普通脓毒症组(SA组,n=98).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随访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预测效能,纳入2023年4-7月的66例脓毒症患者进行验证,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PL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PLT、D-D、t-PAIC、TM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T、PLT、D-D、t-PAIC、TM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914],该模型拟合良好(x2=12.593,P=0.127);验证组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88),该模型拟合良好(x2=7.996,P=0.333).t-PAIC<19.27μg/mL组比t-PAIC≥19.27μg/mL组、TM<16.11 TU/mL组比TM≥16.11 TU/mL组的中位OS时间更长(P<0.05).结论 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模型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有较好的预测效能,t-PAIC、TM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 -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 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MPL)和钙网蛋白( 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监视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无治疗缓解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伴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广泛应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获得无治疗缓解(TFR)逐步成为治疗的长期目标。疾病进展中自我更新的白血病干细胞与复发有关,对残余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监视被认为是TFR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在CML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方面有了众多研究突破。文章就CML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免疫标志物在TFR中的作用以及TKI组合新型免疫制剂疗法对实现更大程度TFR的研究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注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眼病,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致盲性DR的发生。近年来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DR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治疗靶点探索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价值。传统生物标志物如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具有较高的预测DR进展的能力,但临床上仍然缺乏能够体现DR病理机制的独立预测因子。人工智能和机器算法等技术推动了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对DR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使得新型生物标志物更加无创,稳健和敏感。在临床实践中,对预后存在差异的患者进行蛋白质和代谢物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角度理解患者的异质性,推动了DR精准医疗的开展。本文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DR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筛选、发病机制探索和精准医疗等方面采取的技术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这个领域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脑血管壁中层及外膜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小血管病。多种分子影像技术如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等已逐渐应用于CAA患者。其中,淀粉样蛋白PET显像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特异性结合病理标志物,反映Aβ沉积的分布和负荷,可为诊断CAA提供定性与定量信息,然其在鉴别CAA与其他Aβ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价值有限。其他分子影像如tau-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及新型高选择性示踪剂也在被广泛研究中。文中主要就CAA分子影像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丝氨酸蛋白酶Corin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丝氨酸蛋白酶(Corin)在慢性肾衰竭(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郑州人民医院住院的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0例,(64.05±13.89)岁,男77例(64.17%),单纯CRF患者87例,60.59±8.78岁,男54例(62.07%)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Corin的浓度。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将试验组分为Ⅱ级(31例)、Ⅲ级(47例)、Ⅳ级(42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血清Corin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Corin与脑钠肽(BNP)、D-二聚体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Corin对CRF合并心力衰竭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得出联合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Corin、BNP对CRF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以及血清Corin联合D-二聚体、BNP对CRF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CRF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清Corin[2 568.97±477.70 pg/ml比1 727.81±480.60 pg/ml, t=12.47, P<0.001]、BNP[700.00(256.00,2 089.75)pg/ml比88.00(43.00,230.00)pg/ml, Z=-9.00, P<0.001]、D-二聚体[1 150.00(643.00,1 874.75)μg/L比556.00(301.00,865.00)μg/L, Z=-6.57, P<0.001]高于单纯C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三组间,血清Corin[2 231.74±311.39 pg/ml比2 562.09±365.30 pg/ml比2 825.57±536.83 pg/ml, F=74.33, P<0.001]、BNP[234.00(168.00,612.00)pg/ml比514.00(260.00,1 455.00)pg/ml比2 200.00(640.50,4 682.75)pg/ml, H=29.42, P<0.001]、D-二聚体[753.00(514.00,1 280.00)μg/L比1 187.00(590.00,1 840.00)μg/L比1 603.00(810.00,3 313.25)μg/L, H=14.98, P<0.001]随心功能分级递增而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血清Corin与BNP( r=0.409)、D-二聚体( r=0.299)呈正相关( P<0.001)。经ROC曲线分析,血清Corin诊断CRF合并心力衰竭及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的AUC分别为0.890(95% CI 0.846~0.935)、0.807(95% CI 0.728~0.885)、0.911(95% CI 0.864~0.959)、0.927(95% CI 0.882~0.972);BNP诊断CRF合并心力衰竭的AUC为0.867(95% CI 0.817~0.916),血清Corin联合D-二聚体、BNP联合D-二聚体、血清Corin与D-二聚体、BNP三者联合诊断CRF合并心力衰竭的AUC分别为0.930(95% CI 0.897~0.962)、0.892(95% CI 0.847~0.936)、0.952(95% CI 0.927~0.977)。 结论:血清Corin在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升高,升高的程度与心功能分级有关,血清Corin对于CRF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血清Corin有望成为CRF合并心力衰竭疾病诊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急性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时的新标志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SAA在早期辅助诊断、感染轻重分型、病程进展及转归评估等方面均体现了一定作用。本文介绍SAA结构功能、动态监测在COVID-19辅助诊断和病程中的应用,及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核酸及其他辅助诊断指标联合检测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肌损伤与高凝状态及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指标及炎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COVID-19患者67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 n=20)、重型组( n=20)及危重组( n=27),根据患者出院情况将危重组分为治愈( n=12)和死亡( n=15)。以患者好转出院或住院期间死亡作为观察终点。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检测其血液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铁蛋白水平,比较3组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3组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PLT)、FIB、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普通组、重型组和危重组的WBC、hs-CRP、铁蛋白、PT、APPT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危重组高于重型组和普通组( P<0.05)。危重组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明显高于普通组及重型组,且危重型组中死亡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高于治愈患者( P均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TnI( OR=1.053,95% CI 1.010~1.098, P=0.016)、D-二聚体( OR=1.253,95% CI 1.026~1.531, P=0.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伴随着凝血功能障碍及炎症因子的升高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hs-cTnI、D-二聚体升高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验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实验室检测以及病毒学标志物特征,为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6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和随访的76例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 x2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差异。 结果:纳入分析的COVID-19临床确诊患者中,普通型54例,重型22例,重型患者组中位年龄为64.3(52.0,71.0)岁,大于普通组的42.5(35.5,57.0)岁( P<0.01);患者入院后首次血细胞分析中,重型患者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普通型组( P=0.042),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组( P=0.037),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ratio,LYM%)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 ratio,EOS%)低于普通型组( P<0.01)。心脏功能检测项目中,重型患者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高于普通型组( P<0.01),肌钙蛋白高于普通型组( P=0.037)。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普通型患者组( P<0.01);76例患者中,IgM抗体阴转时间的中位数为57(19,82) d;76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检测到IgG抗体阳性,11例患者观察到IgG抗体阴转,其中10例为普通型患者,1例为重型患者。 结论:COVID-19重症患者发病年龄大,伴有早期LYM%和EOS%降低、CRP升高。随着感染时间延长,IgG抗体有可能阴转,发病后3周至2个月内IgG抗体检测用于COVID-19的辅助诊断较为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与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38例,性别不限,年龄50~90岁,体质量50~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4分,无沟通障碍。记录术前6个月内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情况。腰麻穿刺针成功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抽取2 ml脑脊液,采用ELISA法测定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计算Aβ42/t-tau比值和Aβ42/p-tau比值。术后7 d内或出院前,每天2次采用意识错乱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POD影响因素及单因素回归分析中 P<0.2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术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水平与POD的关系。 结果:最终纳入875例患者,其中169例患者发生了POD,发生率为19.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前6个月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术前脑脊液Aβ42浓度、Aβ42/t-tau比值和Aβ42/p-tau比值升高是POD的保护因素,术前脑脊液t-tau浓度和p-tau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 P<0.05)。在加入性别、年龄、术前MMSE评分、受教育年限、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仍表明术前6个月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是患者POD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术前6个月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是患者POD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