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穴位电刺激缓解围手术期焦虑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围手术期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发生较普遍,可能导致麻醉药物用量增加,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经皮神经电刺激与中医针灸理论结合而成的一种无创、安全的穴位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其对缓解焦虑、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疼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相关参数并无统一定论。文章描述了围手术期焦虑的危害性及其自评量表,TEAS缓解焦虑的临床应用、相关参数选择及相关机制。TEAS对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有积极影响,其治疗参数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最大程度发挥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电针对内毒素性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内毒素性急性肾损伤(AKI)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24只,雌雄不拘,体重160~182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AKI组、电针+AKI组(EA组)和非穴位电针+AKI组(SEA组)。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的方法制备内毒素血症模型。EA组于造模前5 d(1次/d)、造模当日LPS给药前30 min开始电针刺激,选择双侧足三里及肾俞穴,疏密波,频率15 Hz,刺激强度以大鼠出现轻微肌颤为宜,30 min/次,留针至LPS注射后6 h;SEA组刺激穴位旁开0.5 cm处。于LPS注射后6 h时,经心脏取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BUN和Cr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白明胶酶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和IL-6和TNF-α浓度。处死大鼠取左侧肾皮质组织,采用TUNEL法确定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率;取右侧肾皮质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1、IL-1β表达,采用RT-PCR检测caspase-1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AKI组血清BUN、Cr、NGAL、KIM-1、TNF-α和IL-6浓度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率升高,肾皮质caspase-1、IL-1β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AKI组比较,EA组血清BUN、Cr、NGAL、KIM-1、TNF-α和IL-6浓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率降低,肾皮质caspase-1、IL-1β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内毒素性AKI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亲体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亲体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外叶背驮式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患儿60例,年龄4~24月,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性别不限。采用电脑随机数法将其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TEAS组(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选择刺激穴位为双侧足三里、内关以及肺俞穴。刺激参数:选择疏密波,设置初始电刺激电流强度0.5 mA、频率2/15 Hz,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至局部轻微肌颤,刺激持续刺激30 min,间歇30 min为1个循环,至术毕。术后每日相同时间行TEAS 30 min,至1周。C组选择刺激穴位旁开0.5 cm处贴表面附有惰性介质的电极片,连接针疗仪,但无有效电流输出。分别于切皮前(T 0)、门静脉阻断后30 min(T 1)、新肝开放后1 h(T 2)和术毕(T 3)时记录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和肺顺应性(Cdyn),并计算气道峰压与平台压差(ΔP)。采集颈内静脉血2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C16)、表面活性蛋白-D(SP-D)、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可溶性受体(sRAGE)、TNF-α及IL-10浓度。各时点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 2)并计算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记录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术后48 h时行肺损伤超声评分,记录术后1周内ALI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2组T 2,3时OI降低,RI升高,血浆IL-10浓度升高,T 1~3时血浆TNF-α、CC16、sRAGE和SP-D浓度升高( P<0.05);与C组比较,T组T 2,3时OI升高,RI降低,血浆sRAGE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T 1~3时血浆TNF-α、CC16和SP-D浓度降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肺损伤超声评分降低( P<0.05),AL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EAS可减轻亲体肝移植术患儿术后AL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活体肾移植供者围术期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活体肾移植供者(LKDs)围术期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活体肾移植术的LKDs 72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每组36例。T组LKDs于术前1 d上午(T 0)、术晨麻醉诱导前30 min(T 1)和术后第1天上午(T 2)在双侧内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印堂穴各行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频率2~100 Hz,疏密波,电流强度6~15 mA;S组仅在相同时点及穴位贴电极片而不进行刺激。2组均在每次刺激前抽取肱静脉血,测定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T 0、T 1、T 2、术后第3天(T 3)和出院前(T 4)记录2组医院焦虑抑郁-焦虑量表(HADS-A)的评分。记录2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拔除喉罩时间、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T 5)电话随访2组HADS-A及Leeds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评分。 结果:与S组比较,T组T 1、T 2和T 3时焦虑发生率降低,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率降低,T 1和T 2时血浆5-HT浓度升高,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 P<0.05)。2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拔除喉罩时间、术后3个月内焦虑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缓解LKDs术前和术后早期焦虑,减轻术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胃肠道疾病及其机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无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是利用低频电流对体表穴位进行持续刺激以缓解疼痛、调节器官功能、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TEA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加快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便秘症状。TEA在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TEA调节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包括抗炎、调控自主神经、改善胃肠动力等。本文就TEA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和胃容受性的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选择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满足罗马Ⅳ诊断标准中的18~70岁的PDS患者40例,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入TEAS组和模拟TEAS组,分别接受经皮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和其相对应的模拟穴位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胃容受性[初始饱腹量(ISV)、最大耐受量(MTV)]、固体胃半排空时间( T1/2)和心率变异(高频段、低频段、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比值)。采用PCR检测PDS患者和24名健康志愿者的十二指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并比较TEAS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 结果:共26例PDS患者纳入研究,TEAS组和模拟TEAS组各13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以及治疗前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指数(DSSI)评分、ISV、MTV、 T1/2和心率变异参数(高频段、低频段、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TEAS组患者DSSI评分低于模拟TEAS组[(13.5±5.3)分比(19.9±9.3)分],ISV、MTV均高于模拟TEAS组[(180.0±44.6) mL比(121.9±61.0) mL,(480.4±200.7) mL比(338.5±108.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8、2.77、2.24, P均<0.05)。治疗后TEAS组患者的 T1/2与模拟TEA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EAS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T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TEAS组的高频段较治疗前增加(5.3±1.2比4.0±0.9),低频段与高频段比值降低(1.0±0.2比1.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1、3.73, P均<0.01)。PDS患者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黏膜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0.68(0.11,6.74)比0.03(0.02,0.25)、6.46(1.35,12.62)比0.86(0.3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4、-2.03, P=0.02、0.04)。TEAS组患者经TEAS治疗4周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0.04(0.01,0.06)比0.23(0.09,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7, P=0.04)。 结论:TEAS能改善PDS患者胃容受性和消化不良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通路介导、调节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因子IL-6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穴位配伍因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平衡麻醉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配伍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平衡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4.0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35):单纯全麻组(A组)、合谷穴+内关穴组(B组)、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组(C组)和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组(D组)。B组、C组和D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至术毕经皮电刺激相应穴位,频率2/10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为宜。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补救镇痛情况;于术前24 h、术后24、48和72 h时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和D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和48 h时PSQI降低( 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术后24和48 h PSQI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4组术前24 h和术后72 h时PSQI、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配伍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平衡麻醉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温针治疗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温针治疗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4例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淋巴引流、绷带加压包扎、护理和功能性锻炼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温针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腕关节横纹处、腕肘中点和肘腋横纹处肢体周长和肢体肿胀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肢肿胀程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位置肢体周长短于本组治疗前,治疗组的各位置肢体周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温针治疗可有效减轻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周长和患肢肿胀程度,其临床效果优于仅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上肢穴位对运动皮层躯干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电针上肢穴位对健康受试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躯干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 15 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试验一观察电针上肢穴位对竖脊肌(erector spinae,ES)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 3 组试验,A组电针合谷穴,B组电针孔最穴,C组假针合谷穴.运用经颅磁刺激,检测干预前后对侧 M1 第一骨间背侧肌、桡侧腕屈肌及 ES 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ES的MEPs波幅升高者进入试验二.试验二为抑制背侧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PMd)后电针上肢穴位对 ES 的皮质脊髓兴奋性的作用研究,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两组试验,D组采用抑制PMd配合电针合谷穴干预,E组采用抑制PMd配合电针孔最穴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对侧M1 上肢脑区和躯干脑区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A组和B组干预后上肢脑区及躯干脑区MEPs总波幅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增加(P<0.001,P<0.01).A组干预后上肢脑区及躯干脑区MEPs总波幅均明显高于C组,B组干预后仅躯干脑区MEPs总波幅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干预后上肢脑区最佳刺激点MEPs平均波幅及总波幅较同组干预前均显著增加(P<0.05).D组和E组干预前后躯干脑区最佳刺激点的MEPs平均波幅及总波幅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状况下,电针合谷、孔最穴均可增强ES的皮质脊髓兴奋性,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Md可能参与其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机制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在针灸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基础上,以经皮电极在靠近神经或与神经重叠的穴位上施加电流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便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特点.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平衡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等机制发挥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本文总结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起源及作用机制,并对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